匠人精神從中國古代一直傳承到今天,古人的智慧一直都是不容小覷的,在古代,我國已經有了許多的匠人,但是在那個時候,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註定了匠人的地位並不會太高,但他們並不在意這些事情,依然專心學習科技,努力鑽研並自主地進行研究和改進。
從古至今,數不清的工匠,為了自己的信仰奉獻一生,他們不追名不逐利,堅守著自己的崗位,這樣從一而終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並繼承。有這樣一比特老師傅,他就有著這樣的精神,隱居深山60年,一輩子都在與陶器打交道,一直堅定著自己的信念,從一而終。
1、說說陶器
陶器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悠久的,陶器是人類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陶器的發現意味著當時的人們已經學會了利用工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於那時候的環境來講,這絕對是一次跨時代的進步。
陶瓷這個名字中帶了一個“瓷”字,所以在某些方面來說,陶器與瓷器還是很相似的。不過,製作陶器資料並沒有像瓷器那樣有嚴格的規定,有些很普通的黏土也是可以用來燒陶的。
除此之外,燒制的溫度要求並不像瓷器那麼高,一般燒陶的溫度只要在700與800之間就夠了,如果燒制粘土的溫度過高的話會讓粘土溶解為玻璃質,這樣燒出來的陶器是不會被採用的,囙此,陶器比瓷器燒制起來更容易一些。
陶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胎質比較疏鬆,所以陶器有很强的吸水性,而且陶器在沒有藝術加工的情况下,成品的顏色和黃土是一樣的,看起來顯得不太漂亮,在人人都講究精緻好看的環境之下,這個樣子的陶器不受福斯歡迎也是意料之中。
2、制陶的匠人
我們開頭所說的這一比特為陶器奉獻了自己一生的老人,就是祖世光。祖世光生活在晋南的一個小鄉村中,13歲的時候,他的老家遭遇了一場特大的洪水,這場洪灾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在那之後,祖世光就一路跟著父母逃荒到了山西並定居,也就是在這裡他學習到了制陶的工藝。
他開始學習制陶工藝的出發點只是為了養家糊口,但是當他真正開始接觸這門手藝之後,他發現他愛上了這門藝術,同時他也發現了大部分人制陶都只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已,真正將陶器作為自己終身追求人的少之又少。
像制陶這樣的傳統手藝大多都是後繼無人的,一方面是因為陶器製作過程複雜煩瑣,做一個陶器前前後後要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這樣煩瑣卻講究的過程勸退了很多人。
另一方面,制陶的學習週期太過漫長,好的制陶師傅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紀的,哪怕有想學的年輕人最後也會被生活的壓力逼得不得不放弃,囙此,像制陶這樣的傳統手藝逐漸銷聲匿跡。
祖世光老先生很清楚傳統手藝的發展狀況,所以即使祖世光已經年過古稀,在深山生活了60年,但當兒女們想讓他安享晚年時,他也並沒有答應。
他放不下自己堅持了一生的東西,他依然住在自己住了一輩子的小村莊裏,默默地繼續著自己的人生信仰,制陶對他來說已經不是單純的謀生工具了,而是他可以為之放弃一切全心全意鑽研的東西。
祖世光一直都認為制陶這一門工藝是非常高深的,想要做出成就就不可三心二意,必須做到全心地投入,而祖世光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制陶手藝已經是爐火純青了。
3、祖世光的制陶日常
祖世光如今依然用著人工制胚的法子,他製作出來的陶器,個個都是十分搶眼的,這些陶陶罐罐陪伴了祖世光人生中的大部分時光,他的辛酸、難過、快樂、喜悅都被這些陶器見證著,他已經將自己的人生一併揉進了陶器中。
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他出手的陶器像是擁有了靈魂一般,祖世光在制陶時一直都是安靜的,歲月在匆匆流淌,四季在不斷變換,而這個農家小院卻十年如一日地寧靜。祖世光和他的陶器們,一直都安靜地守著這個農家小院,祖世光的內心早已將制陶刻入骨髓,融入人生。
4、對傳承的看法
在祖世光的心中,制陶這門工藝自然是千好萬好的,但他卻明白制陶傳承的不易。祖世光已經年逾古稀,在這麼漫長的時光裏,他這一片地區土陶師傅已經越來越少了,他對這門手藝愛得深沉,自然想要好好傳承下去的。
雖然,祖世光的生意由於土陶的沒落反而變得更好了,但是他卻並不高興,他的生意是建立在土陶逐漸沒落的基礎上的,而他真正想要看到的是土陶的興盛,是手藝被傳承下去的希望。
祖世光年歲已大,剩下的時光寥寥無幾,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制陶傳承的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而如今,他的願望似乎可以被實現了,因為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像這樣的傳統手藝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也有很多年輕人開始感興趣並投入學習,傳統工藝的未來是一片燦爛的。
結語:
有很多像祖世光這樣的人依舊在堅持著,為他們的傳承,為他們的信仰所堅持,這樣的匠人精神一直都會存在,從未斷絕。我相信我們曾經的智慧結晶並不會因為時代的衝擊而失散,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去接觸傳統的手藝,願意把這樣的匠人精神一直繼承下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