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喚回綠水青山再造金山銀山

河北 85℃ 0
摘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修復綠化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迹地3705處、24.89萬畝。2020年,河北成為全國唯一海域消除劣四類水質的省份,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9%。

□記者郭慶敏高航王林紅李元華鄭世繁武佩劍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

炎炎夏日,位於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卻清爽宜人。微風徐來,空氣中能嗅出花的芬芳。

“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很多人會來到塞罕壩,享受這裡的藍天白雲與青山碧水。”在塞罕壩經營著一家民宿的胡靜說,她的生意越來越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河北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戰畧位置,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定走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新路,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植樹種草,綠富共贏

在外闖蕩了十幾年之後,郭春燕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村。

曾經的前南峪村,是“有雨就成灾,無雨渴死牛”的不毛之地。1963年,一場特大洪水沖毀了村裡僅有的幾百畝耕地。

“當時,全村人橫下一條心,跟荒山禿嶺叫板,誓要再造綠水青山。”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告訴記者,“治山植樹”的過程中,村裡有4比特年輕人獻出了生命,12比特村民落下終身殘疾……

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蓋率達94.6%,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前幾年,一場豪雨讓附近村莊受災嚴重,而受到樹木保護的前南峪村卻損失不大。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依託豐富的綠色資源,前南峪村大力發展旅遊產業。2020年,接待遊客近5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1460萬元,帶動其他行業收入8760萬元。郭春燕就是“綠色前南峪”的受益者之一。

“在外打工掙錢不多,不如回家自己幹。”郭春燕說,回村後,他開了一家量販店,“得益於遊客越來越多,我一年能掙10多萬元。”

不只是前南峪,放眼望去,燕趙大地綠潮湧動、綠意盎然。

在塞罕壩,幾代人克服惡劣環境,在茫茫荒原上營造出百萬畝林海,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為河北增資源、為當地拓財源,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

在雄安新區,作為“先植綠、後建城”新理念的創新實踐,數十萬畝“千年秀林”拔地而起,在建設綠色生態宜居的“未來之城”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

40年來,我省累計植樹41.55億株;“十三五”期間,森林覆蓋率由31%提高到35%;“十三五”以來,共完成“三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272.22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73%,高於全國水准17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我省完成營造林450萬畝,占年度任務的75%,實現了時間、任務“雙過半”目標。

這是一組令人欣喜的鏡頭:

道路兩側綠樹成行;愛草、護草、種草活動蔚然成風;參加義務植樹的人越來越多;林長制、草長制的推行,將林草資源的保護責任壓得更實……

綠色,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麗河北底色。

生態修復,活力再現

如果把時間的指針往回撥一撥,位於武安市中寨村的一座“花果山”曾經礦渣遍地、粉塵彌漫。

“這裡是燕山鐵礦區的遺址。”中寨村村民李海潮介紹說,“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這裡曾連續開採了20多年。那時候,污染很厲害,連草都長不好,更別提種莊稼了。”

增綠於山,修復生態,刻不容緩。2008年,武安市開始對礦山進行治理。“這可是大好事,我想參與礦區改造後的建設開發。”當時任中寨村黨支部書記的郝運生動了心,在燕山鐵礦區開建農林牧業迴圈經濟產業園。

山坡上建起了養殖場,梯田裏種上了農作物。隨著“作物—飼料—動物—沼氣—果樹”迴圈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漸露端倪,昔日衰敗的礦區恢復了生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迴圈經濟產業園不僅改善了村裡的環境,還給村民創造了致富機會。”郝運生說,園區常年用工七八十人,平均每人每月可以收入3000元。

燕山礦區治理只是我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修復綠化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迹地3705處、24.89萬畝。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省堅持加强統籌協調,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生態質量和環境發生了歷史性新變化——

通過疏浚河道、建壩蓄水、植樹綠化等措施,一度乾涸斷流、垃圾成堆的滹沱河重現碧水清流、藍綠交融的生態美景。

通過補水、治污、清淤、搬遷等綜合治理,2020年,“華北明珠”白洋澱的水質達到近10年最好水準,實現了“全域Ⅳ類、局部Ⅲ類”的目標。

通過陸海統籌、系統治理,我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改善。2020年,河北成為全國唯一海域消除劣四類水質的省份,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9%。

……

近年來,我省堅持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使燕趙大地的綠色版圖不斷擴大。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和7400多萬河北人的幸福生活增長點。

“我小時候憧憬的碧水藍天終於出現了。”住在滹沱河畔的正定縣城楊莊村村民付振國說。

動能轉換,綠色發展

昔日“水泥之鄉”,今成“綠色長廊”。

走進石家莊市鹿泉區,水泥廠“紮堆”的情景早已不復存在,替代的是以智慧製造、電子資訊等為主的綠色生產項目。

“上世紀80、90年代,最多時,全區有水泥廠160多家。”鹿泉區科工局副局長賈彥軍介紹說,當時,石廠放炮取石的瞬間,灰塵鋪天蓋地。

那時候,家住鹿泉區東胡申村的王增舉名下,有4個採石場和1家水泥廠,一天能收入5萬多元。

隨著河北省去產能和環保措施的趨嚴,幾年前,王增舉關停了採石場和水泥廠,改行做起了生態旅遊生意。“這裡有山有水,交通又方便,發展生態旅遊,一定很有前景。”王增舉說。

鋪好綠色發展的底色,才有高品質發展的成色。近年來,我省切實推動綠色轉型,加快去產能、調結構、促轉型步伐,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創新驅動風生水起。

前不久,又一單為客戶量身打造的高鏡面時效塑膠模具鋼在河鋼順利下線。

從接到客戶訂單的那一刻起,河鋼的智慧製造系統就開始敏捷反應:從原料組織到產品交付,實現了“一站式”處理。

傳統產業不是包袱,轉型陞級就能成為新財富。河鋼集團總經理王蘭玉表示,數位化解決方案為企業精細化、高端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何止是河鋼,轉型陞級的實踐探索,在河北大地處處上演。

位於曲周縣的晨光生物科技集團,借助科技創新的力量,硬是將辣椒紅色素等產品的產銷量做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准。

“科技創新,不僅能去除落後產能、推進產業升級和產品創新,還可以降低消耗,减少對環境的污染。”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董事長盧慶國說。

經過持續攻堅克難,河北交出了一份“有質量”的“去調轉”答卷——

超額完成“十三五”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火電、焦化等六大行業去產能任務;鋼鐵產能由峰值的3.2億噸壓減到2億噸以內;按照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河北省現時已無落後產能。

同時,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今年上半年,我省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2%;相比“十三五”初期,萬元GDP能耗已累計下降超過20%,邁入綠色轉型發展、高品質發展快車道。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省委、省政府積極回應廣大群眾所想、所盼,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十三五”時期,PM2.5平均濃度降幅接近40%;今年上半年,空氣品質達到2013年以來歷年同期最好水準;7月份,PM2.5平均濃度為21微克/立方米,創2013年有監測記錄以來單月歷史新低……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河北正從願景變成現實。

标签: 生態 發展 綠色 %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