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5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7.4%、30.4%。1月至6月,全省吸納、輸出科技契约成交額達312.45億元、284.67億元,同比增長158.5%、89.29%,全省主要科技創新名額呈現加速增長態勢。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形成體系,以新型“銅牆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陞級,以“大智移雲”為牽引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對標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佈局,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力度’,這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省科技廳副廳長、外國專家局局長夏輯表示,去年以來,我省緊緊圍繞“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模範區”的戰畧定位,依託“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融通發展,產業鏈和創新融合發展,著力構建具有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技術創新策源地、產業創新策源地和制度創新策源地。
原創性重大成果競相湧現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物理實驗實現了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电浆運行和1.6億攝氏度20秒电浆運行,再創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製的新一代“嫦娥鋼”為“天問一號”成功軟著陸作出重要貢獻;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灋“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現時世界最快的超級電腦要用6億年……
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成果產出實現從“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的轉變。“嫦娥鋼”“質子刀”“量子顯微鏡”和“墨子號”實驗衛星、“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海絲一號”SAR載荷系統等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競相湧現,實現了重大科技成果“多點開花”。特別是在量子資訊、量子計算、量子精密量測等前沿領域,“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單自旋量子精密量測譜儀等量子測控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基於合肥先進計算中心的量子計算“雙創”平臺於2020年12月25日成功上線,國內首個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實現產業化落地,呈現出“起步即提速,開局就爭先”的蓬勃發展態勢。2020年,我省12個項目進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最終評審,全省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4件,較2015年增長2.6倍。全省吸納科技契约成交額首次突破千億元,連續4年“進大於出”,成為成果轉移轉化新常態。
隨著一大批高品質創新成果的成功轉化,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5年55%提升到2020年60%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40%,經濟總量接近4萬億元,在全國發展格局中實現了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
“國字型大小”創新平臺“立柱架梁”
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在合肥,大科學裝置數居全國前列並呈集羣發展之勢——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效能不斷提升;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恒流運行,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穩態强磁場實驗裝置磁場强度達42.9T、位列世界第二。按照“四個一批”的思路,安徽正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梯次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設,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强光磁集成實驗裝置預研進展順利。立足合肥、服務全國、聯通世界的大科學裝置集羣正在成為安徽創新的引力磁場。
去年以來,我省對標世界一流,統籌推進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五個一”創新主平臺和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建設。一批“國字型大小”創新平臺“立柱架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提升了安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的地位。
國家實驗室建設取得决定性進展,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正式開通試運行,合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穩步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各類國家級研發平臺210家,“一室一中心”28家,省重點實驗室175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34家,院士工作站62家,安徽已成為國家戰畧科技力量佈局的重要省份。
與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兩心共創”,攜手滬蘇浙合力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發起成立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成功交付全鎢偏濾器等關鍵部件,成為世界核聚變科研攻關的標杆機构;積極參與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計畫……我省不斷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地”的世界影響力。
“千億級”產業集群快速崛起
“截至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30微米柔性玻璃彎折半徑小於1.5毫米,在測試設備上已經連續彎折百萬次不破損,再創一項玻璃新材料領域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成果。”近日,在蚌埠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王友樂自豪地向記者展示,這種30微米柔性玻璃僅有A4紙三分之一厚度,薄如蟬翼,隨意彎折卻不破損不變形。
近年來,蚌埠玻璃院在玻璃新材料領域攻下一個又一個核心技術,0.12mm超薄玻璃、TFT-LCD玻璃基板、30μm柔性可折疊玻璃、轉換效率達19.64%的銅銦鎵硒發電玻璃和世界首片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等功能强大的高科技玻璃相繼問世並產業化,一個千億級矽基新材料產業集羣正在形成。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圍繞構建科技創新攻堅力量“六大創新體系”,推進科技“雙招雙引”,實施“六大科技行動”,我省多措並舉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省已經在“江淮”“奇瑞”基礎上,新集聚了福斯(安徽)、蔚來汽車、比亞迪等領軍車企,初步構建了整車-電池-電機-電控的全產業鏈,未來幾年將培育和形成5000億級以上產業集群。
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芯屏器合”產業體系加速形成,已成為安徽的嶄新名片。以晶片為例,現時已形成以晶片研發為龍頭,涵蓋基礎資料、封裝測試、分立器件和終端應用等上下游呼應的產業鏈格局,聯發科技、傑發科技等設計企業星羅棋佈,長鑫存儲、晶合集成等製造企業不斷成長,通富微電、國晶電子等封裝測試企業日益壯大,芯碁微裝、安徽易芯等設備資料企業加速佈局……。顆顆“芯”光,點亮全產業鏈,一批龍頭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合肥芯碩電晶體公司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分辯率為0.65微米的無掩膜光刻機,晶合集成12英寸晶圓生產線項目讓安徽步入高端集成電路覈心製造領域,部分產品的效能及名額已達到國際主流水准。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又一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羣正在拔節成長。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