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背叛中國,在新疆投靠境外分裂勢力,至今還有人妄想為其清白

新疆 88℃ 0
摘要:我們說,在全世界所有人中,背叛國家都被視作喪失道德底線的最無恥的行徑,僅憑這一點,現在一些人有意思“洗白”白彥虎不僅是出力不討好的無用功,而且是欲蓋彌彰的讓人噁心的荒唐行徑。1874年,在左宗軍的一路追擊下逃亡新疆,投靠被中國人稱為“中亞屠夫”的境外入侵和分裂中國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成為其鷹犬和打手。阿古柏在新疆活動前後十餘年,他的征戰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行為。

提示: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會“有意放走”白彥虎呢?劉姓“作家”的良苦用心在這裡已經顯而易見了。我們說,在全世界所有人中,背叛國家都被視作喪失道德底線的最無恥的行徑,僅憑這一點,現在一些人有意思“洗白”白彥虎不僅是出力不討好的無用功,而且是欲蓋彌彰的讓人噁心的荒唐行徑。從這個角度上說,再出幾個劉姓“作家”、再拉幾個好人墊背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白彥虎,清代同治年間陝甘回民動亂的領導人之一,早年投效清軍,1862年利用陝甘回民動亂起事,在清軍將領多隆阿的打擊下退至甘肅董志原,後因殺人最多被推為陝西回軍十八大營的元帥之一。1874年,在左宗軍的一路追擊下逃亡新疆,投靠被中國人稱為“中亞屠夫”的境外入侵和分裂中國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成為其鷹犬和打手。但讓人想不通的是,時至今日在中國國內仍然有一些不明事理的人將其稱之為“民族英雄”,妄圖對其加以“洗白”並歌頌與讚揚,而這是於情於理、於國家、於人民都不能容忍和答應的。

1865年,喀什噶爾的回部請求浩罕汗國增援,浩罕可汗派阿古柏率軍進入新疆,佔據整個回疆,建立政教合一的哲德沙爾汗國。1867年,廢除哲德沙爾汗國,改為畢杜勒特汗國,自封埃米爾。1876年,浩罕汗國滅亡,其部眾投奔阿古柏,其勢力更加壯大,並獲得俄國和英國的支持和承認。阿古柏在新疆活動前後十餘年,他的征戰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行為。王震將軍就曾說:“阿古柏是從新疆外部打進來的,其實他是沙俄、英帝的走狗。”同時由於他的重稅政策和嚴苛的伊斯蘭教法統治,遭到了大多數新疆當地居民的反對,“見到安集延人(浩罕人的別稱)就殺”的口號一時響徹天山南北。面對阿古柏這樣的一個人,白彥虎逃亡新疆後,竟然與之合流並作爪牙,公然投敵叛國,成為一個地道地道的民族分裂分子、敗類。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出兵收復新疆。在左宗棠軍的强力打擊下,白彥虎尾隨阿古柏由北疆至東疆、南疆,一路逃亡。1877年5月29日,阿古柏死於喀拉沙爾(新疆焉耆縣),失去“靠山”的白彥虎開始通過焉耆西撤。當時的中國新疆南疆主要有八座城池,歷史上也將

左宗棠收復南疆的戰役稱為“南疆八城之役”。八城中又有東西之分,東部四城這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和烏什,西部四城為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和喀什噶爾。這時,除了“悍鷙不足,狡猾有餘”的白彥虎只有狼狽逃竄的份兒了,那就是他還幻著英國人能够調停這場戰爭,以使自己和阿古柏的兒子伯克·胡裏還能有一塊苟延殘喘的立錐之地。這就是白彥虎心中的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但卻被左宗棠非常果敢地打斷了。

事實上,從1877年8月左宗棠發起南疆八城之役時,英國人就已經出面了,他們“建議”由伯克·胡裏向中國交出新疆南路東部四城作為交換條件,清朝政府允許他保留西部四城,以喀什噶爾的名義作為一個國家繼續存在。清朝政府徵詢左宗棠的意見,左宗棠說,英國人想立別國,為什麼不在英國或別的地方去建立,偏偏要索取我國肥沃土地?他們顯然是借建寘別國之名,行蠶食中國之實(原文:何待別為立國?即別為立國,則割英地與之,或即割印度與之可也,何為索我腴地以市恩?雖奉中國以建寘小國之權,實則侵佔中國為蠶食之計)。

左宗棠還說:“喀什噶爾即古之疏勒,漢代已隸中華,固我舊土。喀什義為各色,噶爾義為磚房,因其地富庶多磚房故名。八城富庶,以喀什噶爾、和闐、葉爾羌為最,此中外所共知。英以保護安集延為詞,圖占我名城,直以為帕夏固有之地,其意何居?”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英國人“恃其船炮,橫行海上,猶謂只索埠頭,不取土地,今則並索及疆土矣。彼陰圖為印度增一屏障,此何可許?”

這段話即使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人們讀起來仍然提氣。左宗棠說:“我愈示弱,彼愈逞强,勢將伊于胡底!”意思是,這些人如果我們向他們示弱,他們就會立即變得强硬,如果採取他們的“建議”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此,白彥虎在逃亡的路上,徹底絕望了,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喪家之犬。

同時,左宗棠還進一步訓示劉錦棠,清軍的任務是躡蹤追剿、盡複疆土,如果英國人無理糾纏,盡可置之不理,或讓英國人到肅州大營來說話。這樣一來,在清軍的千里奔襲狂追猛打之下,白彥虎殘部不戰即潰,只能攜帶金銀逃入俄境了。然而,今天國內某些人也許是為了尋求某種心理安慰,為白彥虎虛構了另外一根救命稻草。

崔偉,字耀峰,又名崔三,回族,農民出身,原籍陝西鳳翔府崔家窪。曾經是陝甘回民動亂中的反清軍將領,十八大營統帥之一。1872年,在左宗棠平定西寧之亂中崔偉就撫,其部精壯者被左宗棠收編。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將在西寧招撫的陝回精壯人馬編為“旌善馬隊”,令崔偉為統領,隨劉錦棠出關進軍新疆,反擊阿古柏叛軍。崔偉帶領“旌善馬隊”攻剿古孜地、烏魯木齊、迪化州、瑪納斯等地後,又進軍南路達阪、托克遜、吐魯番及阿克蘇、烏什各城,轉戰於冰天雪地、白草黃沙間,“屢拔堅城,數克大敵”,在南北疆戰鬥中取得重大軍事勝利。

然而,在西北某出版社前些年推出的一比特劉姓“作家”所著《悲越天山——東幹人記事》一書中,不僅有意美化白彥虎與東幹人,而且還“分析”出了這樣的“可能細節”,即崔偉對白彥虎殘部的追擊裏,“追而不擊”,有意放走了白彥虎,理由是崔偉曾經是白彥虎的“戰友”。我們說因為背叛祖國而成為喪家之犬的白彥虎,在失道寡助中又變成了一個過街老鼠,但劉姓“作家”為了騙取人們對白彥虎的同情,竟然拉出崔偉來做墊背,不僅僅是“不厚道”就能說了的問題。

從史籍的記載來看,崔偉不可能做出這種事情,他在追擊白彥虎殘部的過程中作戰勇猛,清政府在白彥虎逃亡俄境後,提升他為正一品提督,誥封健威將軍。之後,崔偉率部旌善馬隊駐防張家口,以後在甘肅蘭州任職8年。清政府給了他豐厚的待遇,但他卻最終辭官在甘肅清水縣安家落戶,以農耕為生至終。

“退休”的崔偉十分關心地方教育事業,為了使當地回、漢族兒童讀書識字,他奏請慈禧太后撥銀200兩,在清水縣恭門鎮修建義學一所,該校延至民國年間,由其孫崔蘊山捐款修建成近代化完全小學一座,名為清水縣東區東堡子小學。同時,崔偉還十分重視家鄉回、漢人民之間的團結友好關係。由於他一貫奉行“與人為善”、“睦鄰友好”、“團結共存”的信念,這種傳統精神,使鳳翔籍回民定居甘肅清水恭門鎮一帶後,深受感染,這個地區近百年來回、漢兩個民族和睦相處,關係融洽。

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會“有意放走”白彥虎呢?劉姓“作家”的良苦用心在這裡已經顯而易見了。我們說,在全世界所有人中,背叛國家都被視作喪失道德底線的最無恥的行徑,僅憑這一點,現在一些人有意思“洗白”白彥虎不僅是出力不討好的無用功,而且是欲蓋彌彰的讓人噁心的荒唐行徑。從這個角度上說,再出幾個劉姓“作家”、再拉幾個好人墊背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文|路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