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揚州老太之後,南京2歲孩童再上熱搜:情感裏最可怕的是忘記
都說,互聯網是沒有記憶的,可是人有。
轉眼間,距離毛某寧老太被揚州警方刑拘已有了些許日子,我們也好不容易迎來了幾日的安寧。
然而,伴隨南京市有關部門發佈相關通告,讓人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8月1日,根據前日通報顯示,7月21日,南京市一名年僅2歲的男童隨家人在祿口豔陽廣場排隊做核酸檢測,期間該家庭人員與鄰居(接觸感染者)存在交談行為。
7月23日晚,他隨家人與另一鄰居在家後院交談(接觸確診病例),隨後他居家隔離未與外人接觸。
不久,這名年僅2歲的男童被檢測出陽性結果,並被專用救護車轉運至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令人感歎不已。事實上,本事件也為人民群聚的行為敲響了警鐘。它提醒我們,時刻注意安全!
俗話說得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本以為毛老太的事件讓福斯提高了警惕,但當年僅2歲的孩童被感染時,我們發現,檢測排隊時還是要多加注意。
實際上,根據專家建議,在核酸檢測過程中,我們應當時刻保持”一米線“的安全距離並戴好口罩,但廣大群眾似乎很難做到。
”有些人在做檢測時存在一定程度的聚集行為,且未按照一米線要求排隊,在遇到熟人時避免不了聚集在一起交談,在隊伍裏也很難分清楚相鄰的幾個人是否為熟人”。
不可忽視的是,當下,我國的檢測防控已進入“疲勞期”,排隊檢測的“一米線”在過去一年裏還很被重視,但一年後,大家都不像從前那樣重視了,這也更容易讓無意識感染者接觸更多人群,釀成不良後果。
從公佈的病例可以看出,2歲小男孩伴隨家人從排隊做核酸檢測那一刻開始便產生了隱患,在這之後他共有2次與密接者的接觸史。
到底是哪一次被感染的,現時我們不得而知。
之所以說這2個鄰居都是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是因為變異毒株德爾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密接者的概念,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組織、同一座建築、同一棟樓,發病前四天,跟這些病人相處的都是密切接觸者。
這例感染讓小編十分不解的是,既然2名鄰居都是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按照現在的防疫規定,為什麼不對這2人進行隔離呢?而是放任他們與普通羣衆混在一起排隊檢測核酸、與別人交談。這著實不是什麼好事。
可能有人會說流調是需要時間的,也有可能小男孩及家人與2名鄰居接觸時,有關部門還沒有排查出2名鄰居接觸過確診病例。
但是,覺得就算這種可能存在,但為何從7月21日到7月23日過去了兩三天,小男孩及家人還能自由地與另一鄰居接觸交談?
這說明什麼呢?至少說明這之後的幾天裏,流調依舊沒有發現21日的第一個鄰居是密接者,如果發現,作為次密接的小男孩與家人應早早隔離才對,又怎麼能自由與別人交談呢?若真如此,這樣的流調速度顯然太慢了。
抗疫如打仗,我們所有人都在和病毒賽跑,這樣的速度是遠遠滯後於病毒擴散速度的。
而更為悲催和不巧的是,作為次密接的小男孩及家人在與第二個鄰居交談時,這個鄰居卻早已是確診病例的密接者。
這樣的離奇情節怕是只有在電視劇之中或小說中才會出現吧。現實中這一幕卻生生地發生了。
當下,小編始終擔擾防控中流調不够徹底、追不到根的事情出現,因為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隨時都有可能暴雷,誰踩誰暴,誰碰誰暴,後果可能就是災難性的!
尤其是發生在大型檢測排隊現場,密接者與普通羣衆混在一起排隊等待,無疑將交叉感染的風險推到了頂點。
今天我們面對的是變異以來傳染性最强的德爾塔毒株。强到什麼程度呢?
廣州負責協助流行病學調查的警方曾公佈一段監控錄影:同一個餐廳內,黃某(第三代感染者)與魯某(第四代感染者),兩人先後走進衛生間,在沒有任何身體接觸的情况下,14秒就完成了病毒傳播。
面對這樣的毒株,這麼快的傳播速度,流調只有比平時更細更快更徹底,管控只有比平時更密更嚴更到位,才會比病毒跑得快,把德爾塔厄殺在沖出賽道之前!
南京這起感染病例為全國敲響了警鐘!小編覺得至少有兩點啟示:
第一,隔離是疫情防控的第一要務。而要想做到精准隔離,快速徹底的流調是前提。萬萬不能出現密接者與普通羣衆混在一起排隊做核酸、密接者自由出入與普通羣衆交談接觸的情况。
第二,所有人排隊做核酸檢測時一定要戴好口罩,保持好一米距離,相互之間避免接觸和交談。關於這一點,從平時大家給三甲的留言可以看出,不遵守一米線的、交談接觸打發等候時間的現象並不少見,很多人都擔心核酸檢測排隊現場會暴雷。希望南京的這起感染病例能使所有人警醒,避免“一人一城”悲劇的再次發生。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