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用人有兩大很重要的原則:一是看對方是否出身於黃埔,二是看對方是否為同鄉。其實這也不能怪蔣介石,中國自晚清以來就陷入了軍閥割據時代,誰手上的兵多,就誰說了算。
所以如何掌控龐大的軍隊、確保手下將領不會背叛自己,就成了各大軍閥最關心的事,想要別人為自己賣命,總需要一個紐帶吧?
所以很多軍閥都會從出身、血緣、師長等關係上入手,拉近與部下的感情,以此來維持自己的勢力。蔣介石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軍閥,而且是中國最大的軍閥,所以他也無法跳出舊社會軍隊的思想。
並不是說蔣介石這兩大用人準則有什麼錯誤,他重用的學生與同鄉,大部分都對他很忠誠,他先後三次下野還能再度複氣,依靠的也是自己這一套系統裏的人。
但壞就壞在,除了學生與同鄉以外,蔣介石基本上就不會信任別的‘雜牌’將領,雖然都是他名義上的屬下,但如果空缺處一個職務,他寧可給平庸的黃埔系,也不會給能力傑出的‘雜牌’。
對於‘雜牌’將領,蔣介石想到的都是分化打壓,最後再吞併消滅這一套,想得到重用?看看龍雲被玩得多慘。
如此一來直接結果就是其他各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會與國民中央走得太近,聽調而不聽宣。
不過在國民黨統治後期,出現了一個例外,那就是傅作義。
傅作義是山西人,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而且從來沒有在中央軍裏任過職,怎麼看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但蔣介石卻在1947年末任命傅作義為華北“剿匪”總司令,下轄四個兵團約60萬兵力,使傅作義成為了國民黨方面的“華北王”。
那為什麼蔣介石會一反常態地重用傅作義這個非嫡系呢?
首先在於傅作義的軍事能力很强。
北伐戰爭期間,閻錫山先是聯合北洋軍閥攻擊國民革命軍,他派傅作義率領一個團去駐守平綏鐵路上的天鎮,此處是國民軍的必經之路,宋哲元部隨後對此進行了猛攻。但傅作義就憑著一個團在這裡堅守了三個月,守城能力初次顯露。
傅作義能擋得住國民軍,但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等部卻是節節敗退,眼見北洋大勢已去,閻錫山立刻也通電聲明加入國民軍,轉而將槍口對準了張作霖的奉系。
天鎮的戰事引起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的注意,蔣介石非常欣賞傅作義的能力,派人前去拉攏傅作義,不過遭到了拒絕。
憑著此戰的功勞,傅作義升任第4旅旅長,很快又被提拔為第4師師長。
1927年10月,閻錫山的晉綏軍向奉系發起全面進攻,傅作義膽大心細,利用奉軍換防之際,從太原直入奉軍腹地占取涿州。本來傅作義以為兄弟部隊能够跟上,從而全面開花,沒想到除了他自己,其他各部都敗退了。
這樣一來傅作義的第4師就成了孤軍,在這樣沒有援軍、沒有後勤補充的情况下,傅作義部硬是堅守了近三個月。期間奉系出動了三萬重兵,利用飛機、坦克等優勢武器猛攻都無濟於事,氣得張作霖都想親自去攻城。
而且戰事的結束並不是因為涿州被攻破了,只是近三個月後城內彈盡糧絕,傅作義為了城內百姓和部下的性命才選擇放下武器。
此戰之後傅作義徹底名聲大噪,蔣介石對他更加欣賞,再一次派出人聯絡拉攏,還攜帶了數萬鉅款,不過傅作義仍是婉拒了。
蔣介石未必就有多看中傅作義,只不過是不想其他軍閥麾下有如此能征善戰的人,用金錢、用官職前去利誘,這也是蔣介石一貫的分化手段,只是沒想到在傅作義身上暫且沒能奏效。
此後的傅作義對上日本人,依然打出了很好的戰績,“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他馬上與華北50多名將領聯名通電呼籲共同抗日。
1933年的長城抗戰、1936年的綏遠抗戰、1940年的五原大捷,傅作義都打得非常不錯,狠狠地痛擊了日寇。即便是環境艱難的忻口會戰、太原保衛戰,傅作義也率部戰到了最後,他以戰功獲得了“國光勳章”。
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期只頒發過兩枚“國光勳章”,一枚給了蔣介石,另一枚就是傅作義,能給一個‘雜牌’如此重要的榮譽,可見傅作義的軍事能力贏得了國民黨政府的一致認可。
後來的解放戰爭中,傅作義也在平綏路、大同集寧、張家口、雁北、冀中等等一系列戰役中戰勝中共華北軍隊,這就讓蔣介石更為看重。蔣介石希望讓傅作義成為華北“剿總”後徹底地消滅我黨在華北的力量。
其次在於蔣介石的嫡系實在不堪重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還擁有著絕對性的優勢,但是打著打著,局面就向共產黨傾斜了。這個原因有很多,跟蔣介石的用人也很有關係,他的嫡系就沒打出幾個漂亮仗。傅作義是通過當救火員而一步一步崛起的。
1945年蔣介石任命傅作義為第12戰區司令長官,最初管轄範圍也就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不過傅作義能實際掌控的區域也就綏遠一帶。
1946年的大同集寧戰役,我晉察冀邊區圍攻大同,大同守將楚溪春無法抵擋,急忙向蔣介石求援。蔣介石找了一圈也沒找到其他合適的人選,只能寄希望於傅作義。
蔣介石將原屬第二戰區的大同劃歸到第十二戰區,就等於是把大同劃歸到了傅作義的勢力範圍內,這才說動傅作義出兵。
隨後傅作義兵分三路故布疑雲,在集寧“圍魏救趙”,迫使我軍回援,後又在集寧大敗我軍,使得我軍集寧沒守住,大同也沒有餘力攻取,只能撤退。
大同集寧讓我察冀邊區實力嚴重受損,國民黨趁機佔領了承德,直逼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
張家口是當時我黨唯一佔領的省會城市,被稱為第二紅都,所以政治意義重大。蔣介石不想讓傅作義再次擴張勢力,囙此下令讓傅部在原地駐紮,轉頭讓嫡系李文兵團進攻張家口。
李文兵團集中了4個師,借助著飛機和坦克掩護,向懷來地區發起攻擊,不管是兵力還是火力,其部都佔據了優勢,何况我黨剛剛才吃了敗仗。
但是李文部5萬多人打了一個多禮拜硬是沒能攻破防線,反而被我軍殲滅了3000多人。這叫啥?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蔣介石無奈之下又想到了傅作義,將張家口又劃給第十二戰區,傅作義這才參戰。他兵分兩路,讓兩個師從大同行動,吸引我軍的注意,另外四個師從集寧秘密出發,向東穿過數百裏草原,繞商都突襲張北。使得我軍一直沒能看破其行動。
最終傅部繞到了張北城下,只用了半天就攻破了城,張北一失屏障全無,我軍只好撤離。三天后,傅部進入張家口。
但凡蔣介石嫡系中誰能有這本事,蔣介石也不會想到去重用傅作義的。
最後就是蔣介石仍然嚴密防備著傅作義,不怕他有異動。
蔣介石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傅作義,用也是迫不得已。傅作義成為華北“剿總”總司令後,麾下的4個兵團,中央軍就占了3個,如此安排,監視的用意不言而喻。
傅作義最初佈置防線時,想要將各部重新調整,結果華北“剿總”副司令、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的陳繼承直言:中央軍的調動必須要通過我。其實還是蔣介石在遠遠遙控,這樣他就不會怕傅作義搞小動作。
但這樣的結果也就造成了各部的合作能力很差,傅作義聯手下都調不動,怎麼可能發揮得出高超的軍事實力呢?還不如讓傅作義當個兵團司令,或許還好得多。
綜上所述,蔣介石不過是在自己嫡系水准太差的情况下,為了給自己的政權續命而利用傅作義。比較諷刺的是,他想達到這個目的,但一直沒有實際地放權。
他總是怪傅作義不聽調遣,然而卻沒想過自己一直也在暗中掣肘。用人還疑的結果自然換不回肝膽相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