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幾千年,積攢的那些“黃金”都去了哪裡?

甘肃 174℃ 0
摘要:上次我們聊了聊西漢王朝的富貴多金,今天我們再來聊聊西漢貨幣系統中黃金的地位,以及西漢巨量黃金的失蹤之謎。在閱讀西漢時期的史料時,我們會發現黃金的流通性非常强。黃金幾乎已成為西漢最堅挺的貨幣,在貴族階層,黃金比銅錢的流通度還廣。當今社會,從沒有聽說誰會用黃金去消費,充其量只是將其當做裝飾物或投資品。但在西漢,用黃金進行交易,並不是什麼稀罕事。總而言之,繼西漢以後,中國再沒有出現盛行黃金的時代。

上次我們聊了聊西漢王朝的富貴多金,今天我們再來聊聊西漢貨幣系統中黃金的地位,以及西漢巨量黃金的失蹤之謎。

在閱讀西漢時期的史料時,我們會發現黃金的流通性非常强。黃金幾乎已成為西漢最堅挺的貨幣,在貴族階層,黃金比銅錢的流通度還廣。當今社會,從沒有聽說誰會用黃金去消費,充其量只是將其當做裝飾物或投資品。但在西漢,用黃金進行交易,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黃金被用做貨幣,最根本的原因是西漢的貨幣系統紊亂。

西元前202年,劉邦開創了大漢國祚。到了上次我們提到的漢武帝元狩年間,西漢的貨幣形制仍沒有統一——每個時期發行的銅幣都不一樣。打個比方來說,最早發行的西漢官方貨幣,是三銖錢,因為形狀像極了榆莢,所以又被時人叫做莢錢。

西元前186年,官方又打造了一批八銖錢。八銖錢投入使用後僅四年,朝廷便又造了一批名叫五分錢的三銖銅幣。到了元狩五年,銅錢的重量就一直在三銖和四銖之間徘徊不定。西漢官方像是開玩笑一樣鑄幣,民間對貨幣也就不太重視了,再加上當時造假幣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各郡縣流通的貨幣都無法統一,市場上的貨幣五花八門,相當混亂。

老百姓出門消費,還得考慮手上的“幾銖錢”具備多少購買力,還得與其他銅幣進行換算。這時的銅幣相當於什麼呢?

民國政府時期的法幣。

記得漫畫《三毛流浪記》裏描繪,一張萬元大鈔還不够買一節油條的。什麼能拯救紊亂的貨幣系統?

硬通貨,真金白銀。

隨著1948年的到來,洋銀一度在市場上風行,大有取代法幣的苗頭。對於西漢來說,黃金就相當於洋銀,是解决西漢經濟危機的關鍵。難怪有清朝學者評估,漢朝“凡物之平價皆當以黃金為程”,黃金成了衡量物價的準則。

那麼,黃金在當時的市場上擁有著怎樣的購買力呢?

華東師範大學的歷史學教授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根據出土的漢代竹簡,結合《九章算術》和《漢書》中的記載,計算出一斤黃金的購買力如下:一千二百五十斤猪肉;二十匹布;四十頭羊;一百四十只雞。倘若用這筆錢來買糧食,那麼一斤黃金能够換取五十石糧食。一個壯年勞力,一天要吃四昇糧食(以漢代的度量衡計算),那麼,一斤黃金够他吃三年的。

最關鍵的是,黃金比銅錢穩定得多。誰知道明天朝廷還會發行什麼樣的銅錢?還是真金來得實在。更何况,黃金攜帶方便,用於購物再便利不過。所以,西漢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均對黃金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皇室和貴族熱衷於收藏黃金,確保國家金融的穩定和安全;老百姓更是以黃金當作安身立命的本錢。

上回我們講過,西漢的貴族每年要向宗室上繳一筆酎金,這筆錢是用於祭祀的。根據漢代的律法來看,酎金不是自願繳納的例錢,更像是強制性繳納的爵位稅。

那麼,每年各路諸侯和大小王爵繳納的稅金總共有多少呢?

也有學者進行過統計,每個貴族都要按封地內的人口數繳納酎金。轄區內有一千人,便要繳納四兩黃金,不足一千人的一律按一千人算。中山國比較富庶,人口也很多,人口總量約為六十六萬,中山國諸侯每年需繳納的酎金為兩千六百兩。

所有諸侯的酎金,林林總總算下來大概有一千五百斤。當然,除了這筆收入之外,朝廷還會徵收罰金、沒收財產,所以每年的所得遠超這個數位。新朝王莽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就瘋狂斂財六十萬斤,足見當時黃金的儲備量是相當驚人的。

老百姓眼中的金子,更是安身立命的必備之物。想要留一筆棺材本,銅錢靠不住,必須得選擇黃金。

《後漢書》中收錄了這樣一則故事,廣漢新都有個名士老王,在進京的路上遇見一病入膏肓的書生。書生對老王說道:“原本我想去洛陽謀差事,沒想到身染重疾命不久矣。我還有十斤黃金,通通送給你,希望你能念在萍水相逢將我埋葬。”老王是個老實本分的人,他並沒有貪圖書生的送終錢,花了一斤黃金為書生辦了喪事,又將剩下的九斤黃金放在書生的棺材裏。

東漢之後,黃金的儲備量驟減。

當時也沒流傳出什麼皇帝拿黃金造大金人、大金鼎的傳說,但巨量的黃金儲備就像蒸發了一樣,憑空消失。帝王將相不再揮金如土,反倒變成了葛朗臺一樣的鐵公雞。

南齊東昏侯蕭寶卷,便是個中典型。

朝中的大臣立了功,他總是言語上嘉獎一番,應付不了便賞賜官職,很少拿出實質性的金錢獎勵。某天,最受蕭寶卷寵信的大臣茹法珍向他請賞,沒想到蕭寶卷對“自己人”依舊很摳門,反問茹法珍道:“你這傢伙,要什麼不好,偏偏朝我要錢?”

武陵王蕭紀繼承了蕭氏的吝嗇傳統,他家中收藏了不少兩漢時期的黃金餅。每次打仗時,他都把黃金餅拿出來,掛在營帳上,鼓舞將士們奮勇殺敵。可打贏了戰爭,蕭紀又把黃金餅收起來,不肯將這些身外之物賜予有功之人。

前線戰事吃緊,寧州刺史陳指祖向蕭紀申請一筆錢用於犒勞將士,沒想到蕭紀一口回絕了他的訴求。這件事傳出去之後,蕭紀的名聲越來越差,再也沒人願意替他打仗了。

那麼,東漢之後,為何黃金的儲備驟減呢?究竟遭逢了怎樣的變故呢?

從東漢初年開始,黃金便莫名其妙地失去了經濟上的一些作用,不再成為市場上頻繁流通的貨幣。這一時期,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價值堅挺的銅錢了嗎?

並沒有,依舊是劣幣橫行的場面。

隨著市場愈發紊亂,那些收藏了良幣和黃金的大戶紛紛將這些財富收藏起來,不肯讓它們流入市場。這種心態,就是期待手裡的貨幣逐步升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抱有這種想法,市面上的劣幣愈發氾濫,形成惡性循環。於是乎,巨量黃金便突然從史料中“消失”了,即便出現,也只是以小額度的形式出現。

但是,若說這些黃金仍被儲藏在貴族階層,也不盡然。

王莽新朝的出現,是歷史上的一個BUG,它改變了太多既定的規則。王莽政權分崩離析後,長安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王莽積累的巨量財富分散,有很多流入民間,並沒有全部成為東漢王朝的“開國基金”。東漢自漢和帝之後,宦官釀禍,外戚專權,漢統衰落。再加上,幾比特窮兵黷武的當權者,以至於社會經濟崩潰,黃金價值飛漲。

於是,又落入到前面我們提到的惡性循環中。當時的大戶為了收藏黃金,紛紛深挖地窖,不再將黃金示人。市面上的黃金越來越少,人們便只能使用劣幣進行支付,黃金也逐漸退出貨幣這個圈子,寶藏亦或是裝飾品的功能新增了。西漢時期的黃金大多集中在上流社會,到了東漢之初,黃金大量湧入民間。黃金不再是上流貴族的專屬收藏,老百姓也能接觸到黃金。黃金成為五六千萬人共同收藏的高價值金屬,所以人均擁有的黃金自然變少了。

時至今日,仍時有人發掘出東漢時期的窖藏貨幣,足見當時有許多大戶為了儲備黃金等良幣費盡心思。商人、貴族們通過挖地窖的管道,將畢生的財富轉換為黃金深埋地下,但卻不捨得花,而是傳承給下一代人。直到西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爆發後貴族階層被推翻,這些窖藏黃金的主人或死或逃,再無人知道它們埋藏在什麼地方了。無獨有偶,二戰晚期德國人也曾埋藏了無以數計的財富,這些財富究竟埋藏在了哪裡?

我們不得而知。

東漢的窖藏黃金,就像納粹德國埋藏的寶貝一樣,人人都知道它們深埋地下,但就是無從考證它們的位置。

隨著時間的消逝,西漢的巨量黃金也成為歷史。

後世的史學家和有心人,都在研究這些黃金的歸處。亦有人說,西漢時期的“金”指代的是黃銅這種高價值金屬,不願承認西漢的巨量黃金儲備。史學界眾說紛紜,究竟誰說得有道理,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誰都沒法下斷言。

總而言之,繼西漢以後,中國再沒有出現盛行黃金的時代。古裝劇裏出現的用金元寶交易的情况,在古代是相當罕見的。西漢亡國五個世紀後的一部《孫子算經》中,提到了當時黃金的價值,此時的一斤黃金可兌換十萬錢,比之西漢翻了十倍。

這時的皇帝,也絕不會像西漢帝王一樣豪擲千金了。

參考資料:

【《史記》、《漢書》、《後漢書》、《孫子算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