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行工業用地“標准地”改革的通知》,提出我省“標準地”改革的時間表——2021年6月底前,有條件的省級及以上工業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及省級新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園區)先行實施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供應。
第一期小考結束,考試難點在哪裡?各地交出了怎樣的答卷?記者進行了探訪。
什麼是“標準地”
通過在土地供應前設定好相關指標體系,在企業拿地前就約定好開發利用土地的相關標準,是“畝均論英雄”的實現手段之一。“標準地”改革將有效解決工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前端引入、輕後端監管”的問題,推動實現“拿地即開工”。
有試點
從遂寧的經驗來看,拿地開工週期從6個月左右縮短至5個工作日
率先試點:“標準地”改革讓項目跑出“加速度”
“標準地”改革,四川第一個“吃螃蟹”的地方是遂寧。2019年9月,遂寧出臺《遂寧市工業項目“多標合一”(標准地)改革試點方案》。同月,四川上達電子有限公司競得遂寧首塊“標準地”。
試點開始前,遂寧提出把工業用地出讓價由9.6萬元提升至16萬元,並且新增畝均稅收等拿地要求。內部討論中,有部門直言不諱:“提價又提門檻,企業被別的市州搶走怎麼辦?”最終,遂寧市委市政府拍板:幹!
隨即,一場試驗在遂寧高新區拉開帷幕。截至目前,遂寧高新區已完成7宗“標準地”供應。記者回訪發現,企業基本都能接受各項“標準”條件,而且有企業因為“標準地”主動找上門投資。這是因為,對企業來說,“標準地”改革讓項目跑出“加速度”,節約了時間成本。“我們是機械設備零件生產企業,早一個月開工就能新增500萬以上的收入。”四川冠佑實業有限公司專案經理李輝豔說。
為何“標準地”能提升拿地速度?按照“標準地”要求,在土地出讓之前,政府需對整個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環境影響評價事項等進行統一評估,企業不再需要自行評估,這樣就節約了時間,最終目標實現“拿地即開工”。從遂寧的經驗來看,拿地開工週期從6個月左右縮短至5個工作日。
有難題
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區域評估,涉及多領域多行業,專業性強,僅靠自然資源部門難以推動
難題待解:涉及多領域多行業,單打獨鬥難推動
遂寧的成功探路讓全省推行“標準地”的信心倍增。《關於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的通知》出臺後,巴中、內江、廣元等地躍躍欲試。不過,朝著“拿地即開工”目標邁進的路上,有難題需要解决。
首先是特色指標體系設立難。我省“標準地”改革中提出建立“3+x”指標體系,即以固定資產投資强度、畝均稅收、開發强度(容積率等)3項名額為主幹名額,並可結合本地產業准入、功能區劃和區域評估要求,選擇“標准地”能耗標準、環境標準、安全生產管控名額、產出强度、科技創新、就業要求等地方性特色名額。
“難就難在名額確定的合理性。”內江方面表示,很多新型工業用地應運而生,加之招商引資企業對土地的需求層級相應提升,導致原評估成果的指標體系難以落地。廣元方面的困惑是,園區企業小而散,環境標準、產出强度、科技創新等特色名額有些無從下手。
其次,區域評估工作推進也是“堵點”之一。實施“標準地”還需要政府開展區域評估,將環境影響評價等事項轉為政府統一評估,把“項目等地”變為“地等項目”。
多地表示,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區域評估,都是“標準地”的前期工作,相當於“打地基”,涉及多領域多行業,專業性強,僅靠自然資源部門難以推動,需要加快形成部門間的合力。
有探索
適度放寬彈性名額,各部門齊抓共管,既注重監管,也適當放權
探索解決方案:齊抓共管聚合力,適當放權清單管理
“‘標準地’改革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困難多,阻礙也多,但“標準地”改革倒逼資源要素配寘市場化的思路已成共識,各地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加快推動土地等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聚。
針對指標體系設立難的問題,巴中提出探索設立畝均固定資產、稅收、開發强度等強制性名額,進一步規範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下限,適度放寬彈性名額。廣元將以“畝均論英雄”為導向,督促各縣區自然資源部門積極對接發改、經信、住建、稅務、經合等部門,健全工業用地“標準地”控制性指標體系,擬訂地方性特色名額於10月底前向社會公布。
成都市青白江區還沒有進行“標準地”供地,但該區通過建立“三級評估”體系,解决單打獨鬥的問題,按照“管委會定方向,區級部門出對策,仲介機構出方案”的工作職責,既注重監管,也適當放權。此外,青白江區將評估事項進行清單式管理,採用“1+8”模式,除考古勘探外,地震安全性評價等8項事項皆可由各區域管理部門靈活選擇或全部選擇,以最大化保證本地區域評估效率。
推動改革落地見效,關鍵要形成强有力的指揮體系。參照浙江德清等地的做法,內江威遠縣、巴中市等明確要建立“標準地”改革聯席工作制,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推進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工作。 (記者 寇敏芳)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