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訪童守珠

青海 45℃ 0
摘要:童守珠,1955年出生,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過鐵道兵、任過民辦教師、幹過個體戶。初識童守珠,是在2019年的初秋。此時,童守珠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為人民服務,沒有任何個人的特殊利益。

艱苦奮鬥、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是治村之本,是富民之道,解决民生問題的覈心是,先得知道人民群眾需要什麼,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本,要時刻把羣衆裝在心裡。

菜子溝的發展歷史證明,窮山必有惡水,山清才能水秀,治水必須治山,治山必先治林。

  ——摘自童守珠工作日記

  人物小傳

童守珠,1955年出生,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過鐵道兵、任過民辦教師、幹過個體戶。部隊服役期間先後獲得嘉獎12次,1998年至2008年擔任互助土族自治縣檯子鄉菜子溝村黨支部書記期間,先後獲縣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村幹部,海東民族團結模範個人獎、先進村支部書記等榮譽稱號,為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會代表,在他的帶領下,菜子溝村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小康示範村、文化部命名的文化活動組織村、青海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全省綠化模範村、青海省美德在農家示範點、海東文明村、民族團結模範集體等稱號。

幾十年來,童守珠堅持以日記、工作日志的管道記錄時代變遷、感恩祖國、感恩黨,家裡滿滿兩大箱反映他工作、生活的日記本,濃縮著這位年近七旬老人的人生價值和農村基層幹部的奉獻和追求,見證著一名老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崇高理想信念。

  紅色初心

初識童守珠,是在2019年的初秋。

互助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祁文汝拿著一本紅皮看上去已經泛黃的日記本來到報社,向記者簡單講述了這位已經卸任十年有餘老支書的故事。

於是,在2019年9月,我們第一次來到距離互助縣城七公里外的小山溝——菜子溝村探訪。

一上車,祁主任感慨地對記者說:“黨史工作搞了十九年,互助大大小小294個行政村的支書,多半都採訪過。但讓人特別感動的有三個,一個是青海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首任書記胡成海,還有就是丹麻鎮補家村原黨支部書記補萬珠,再一個就是我們要去拜訪的童書記了。”

“為什麼讓你感動,就因為日記?!”記者很好奇,是什麼讓一比特有著近20年黨史工作經歷的黨史工作者說出如此一番話。

“你們去了就知道了。”祁主任賣了個關子,可從他的神情言語中,我們卻能感受到他對一比特老支書的認可與欽佩。

近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菜子溝村。在離村委會不遠處的一陡坡上,我們見到了等候在家門口的童守珠,看到眼前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鑠的老者,如果不說,大概不會想到這是一比特身患癌症並經歷多次手術的病人。“讀書、看報是我的抗癌良藥。”老人一邊招呼我們進屋一邊笑著說。

採訪直奔主題,於是家裡滿滿兩大箱子,反映他幾十年生活、工作所思所想的幾十本大小不一,十幾萬字的日記、筆記,包括一些往來信件呈現在我們眼前。

此時,祁主任向我們介紹,這些是互助縣委黨史研究室幹部2017年在全縣範圍內走村串戶徵集黨史資料時偶然發現的。

隨著對一本本工作筆記的解讀,童守珠任支書十年間的工作軌跡以及卸任後的點點滴滴,就如同藏在水中的珍珠一一顯露了出來。

  綠色夢想

“千畝良田千畝林,林茂糧豐和諧村,一年一人載十株,十年樹木准成林,綠了山溝綠塄坎,特大洪水聽我話,生態效益無價寶,如果有人敢問我,我的回答問黃河,黃河才是見證人,寧可犧牲我自己,但願山清水秀黃河清。”在童守珠筆記裏,我們讀到最多的是他的生態理念和生態夢想。

菜子溝村共有10個社415戶1712人。1998年,正是童守珠販賣牛羊生意做得正好的時候,也就在此時,他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為了大家共同富裕,童守珠放弃發展成為老闆的機會,承擔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

“怎樣發展生產,創造一個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是我上任以後深度思考的問題。”童守珠上任之初便抓生態造林,提出人均種植雲杉300株的奮鬥目標,並從黨建、教育、道德、法治、文化方面入手,形成了“二次創業,振興菜子溝”的共識。

“我熱衷於生態建設,是從當兵開始的。當年我在二郎洞服兵役,那裡沒有樹木,風沙大,這對我刺激很大。”童守珠說,也是在那時,他就有了“等復員後一定要把家鄉綠化得更好,建設成樹木成蔭、環境優美的家園”這樣一個生態夢。

從部隊復原回到家鄉後看到樹木成林、綠色掩映,童守珠感到非常自豪,他知道這是菜子溝的父輩們治理荒山的成果。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由於管理不嚴,村民護林意識淡化,集體觀念弱化,一些人亂放牛羊,隨意砍伐樹木,導致村莊山坡逐漸變得荒凉不見林木了。

黨員幹部和羣衆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大家都不忍心繼續這樣破壞下去。此時,童守珠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給子孫留一片綠色。”童守珠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員,製定了林木經濟發展規劃,將荒山綠化、梯田平整、維修村道、修築水庫等農業生產建設,作為支部工作的突破口,提出了美好的發展目標,發出了共同的心聲。

春到人家,綠化爭先。正是有了這樣的心聲,有了這樣的想法,菜子溝的植樹造林搞得有聲有色,每到植樹季節,全村男女老少齊動員,肩挑手提澆灌樹木,精心栽植每一顆幼苗。即便是在連續乾旱的兩年裏,菜子溝的羣衆硬是將20萬株樹苗澆活了,澆大了。

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幾年內,菜子溝林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最終實現了人均擁有雲杉380株,森林覆蓋率達到38%的目標,“山頭戴綠帽,山坡披綠意,山溝穿綠鞋”成為菜子溝現實。

如今進入菜子溝,一幅青山綠水、紅磚瓦房、水泥大道構成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童守珠帶領村民十幾年前種下的雲杉,如今也已長到二三十米高。

童守珠在日記中寫道,菜子溝的發展歷史證明,窮山必有惡水,山清才能水秀,治水必須治山,治山必先治林。他說,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創業的共識,菜子溝治山治水,植樹造林的綠色夢想才會成為現實。

如今,在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上,悄然形成了一種清新的風氣,植樹造林早已成為村民的共識,大家護林意識日漸增强,亂放牛羊、亂砍亂伐的現象也已消失不見。

在童守珠工作日記的書信往來中,也有童守珠為村裡綠色發展做出貢獻的印迹。

“童書記,您和村主任、林場場長都好吧?今年農業又豐收了吧?對本村工作有什麼想法?”這是一封落款時間為2005年9月14日,名叫徐永昶的老人寫給童守珠的信。

徐永昶在信中提到,他一生致力於我省東部乾旱山區造林研究工作,退休以後,跑著看了幾個地區的造林先進典型,感到菜子溝村領導班子最重視林業,不僅對已經造的林保護得好,而且已連續幾年在再造新林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在信中,他希望能共同努力將村子建成全省的生態建設先進村。

童守珠在回信中寫道:留後人青山綠水,願母親黃河變清,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也是在這位造林研究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經過菜子溝村全村上下的努力,2007年菜子溝村獲得全國綠化小康示範村榮譽稱號。

在童守珠的書信中,有他與致力造林研究工作者的書信往來,也有他寫給青年大學生村官的信件,還有他感恩黨、感恩政府,寫給黨和政府部門的信。

透過童守珠這些信件,這些工作筆記,不僅看到他致力於抓生態造林,帶領群眾治溝造林、坡改梯的生動形象,也從中讀出他擔任村支書十年間,抓教育、修道路,抓黨建、强陣地,製定村規民約,以法治村,以德育人,帶領群眾發家致富、建設山青水綠家鄉的生動實踐,一封封,一件件,無不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

  金色歲月

童守珠最大的筆記本有一張報紙大,裡面有用原子筆書寫工整的《入黨誓詞》,展現出這位村支書一翻開筆記本先溫習黨員初心、始終以使命擔當為指引的决心信心。

初次採訪中,童守珠曾問記者是共產黨員嗎?記者告訴他還不是黨員,但已經是入黨積極分子,正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時,他寫信鼓勵記者堅定理想信念,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次採訪,一封信件,記者被這位老黨員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忠誠、擔當、作為所打動。以至於總想把這樣一個典型人物形象真實全面地展現出來,可千言萬語卻不知如何下筆。

於是,一個月後,在舉國上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再次來到菜子溝村進行第二次採訪。

那是2019年10月11日,再次見到童守珠,是在菜子溝村村委會,他和幾名老黨員被邀請到這裡,正在為村裡發展出謀劃策。看到記者再次前來採訪,老黨員們自然說起了老支書的事兒。

“童書記帶領我們開始植樹造林時,獎罰分明,遭了不少白眼和不理解,得罪了不少人。我們護林員白天、晚上地守著小樹苗,如今大家都自覺了,主動護林,這都是老支書的功勞。”

“1998年村兩委班子調整後,新的班子團結一心,為羣衆辦實事,在羣衆中有很高的威望,是羣衆的主心骨。在童書記帶領下,學校建好了,道路改善了,生態變好了,社會治安明顯好轉,老百姓幸福感滿滿。”

“童書記任職十年間,都是根據村裡的實際情況來公平、公正地處理每一件事情,從沒有為自己的親朋好友給過特殊的待遇,更沒有往自己家裡拿一針一線。”

……

從老黨員的話語中,記者再次感受到,童守珠這位老黨員為菜子溝創造的巨大財富、對黨的忠誠和以羣衆為中心的理念。

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農村幹部要時常加强自身的學習,注意工作作風,嚴格生活作風,不要讓羣衆看你這也不順眼,那也不順眼。搞農村工作就是要身正腰直,上對得起黨,下對得起羣衆,中間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村幹部雖然報酬不多,但比艱苦的年代好得多。我們黨十分重視艱苦奮鬥的作風,如果我們敗壞黨的作風,辦事拖拉,磨磨蹭蹭,含含糊糊,模棱兩可,就會讓羣衆失望,羣衆最討厭的就是幹部的這些官僚作風。”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因為造林護林,他上任初始便製定了“菜子溝村史上最嚴懲罰制度”——誰家牛羊或牲畜破壞苗木一株罰款50元,並一視同仁嚴格執行,對於自己的親兄弟同樣鐵面無私,嚴格執行罰款制度,一度造成兄弟囙此事怨恨他很長時間,也囙此得罪了不少了人。

也是因為造林護林,2005年,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大洪水,幾年的植樹造林效益初顯,洪水從山上沖下來,村子卻沒受到絲毫影響,沒有造成任何損失。羣衆看到了生態造林的好處,從慢慢理解、支持到開始熱愛植樹造林。

羣衆記住了童守珠為民服務的點點滴滴,同樣,童守珠把羣衆的點滴付出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寫進日記裏:

“2001年春旱達到20多天,護林員童占德倆口不計報酬給小雲杉擔水澆苗。”

“護林員劉應珠,大年初一早起床推著架子車,在林邊冰灘上撒土,防止牛、馬飲水時進入林內糟蹋小雲杉。”

“負責全村林業的老黨員鄧生善、羅三明,不顧年邁,早出晚歸,有時冷茶冷飯,數千個日夜愛林如家,愛苗如子,直到幹不動為止。”

“老黨員童成英、祁寶忠,時刻管護著社周邊的林木,尤其對小雲杉的護理極為細心。”

……

“十年的村支書,我將自己的一腔熱心全部獻給了我們的菜子溝村。十年來,我有得有失,但我認為綠了山溝最美妙,富了百姓最幸福。”童守珠日記中有這樣的心得。

面對記者的採訪,童守珠說,回顧十年的工作歷程,經歷了曲折,還得罪了親兄弟、朋友和一部分羣衆,但為了菜子溝村的發展,堅持從不徇私情、從不講情面,最後還是得到了大家的諒解。

在曾經的大學生村官眼中,童守珠是與共和國一同成長起來的人,也是極富理想色彩和崇高信念的一代人。共和國波瀾壯闊的歲月,在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中留下過刻骨銘心的記憶,他在見證共和國風雨歷程和滄桑巨變的同時,也實踐著自己人生的價值和夢想。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10月1日觀看慶典的時候,真正感受到了祖國的强大!當國旗冉冉升起、國歌奏響時,我不由自主淚流滿面。”採訪當天,撫今追昔,童守珠感慨萬千:“今天的菜子溝村歷經第一次、第二次創業,村民生活顯著改善,生態環境大大好轉,經濟增長亮點呈現,但是我們不能沒有艱苦奮鬥,不能沒有勤儉持家,不能忘記黨和政府。”

  藍色情懷

“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裏長大,在我遇到困難時,每一次都有黨和政府給予的救助溫暖。我要一生感黨恩。”“黨史學習教育激發了我們中華兒女感恩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積極性,更是給了我這個身患癌症病人戰勝病魔的一副良藥。”在童守珠日記中,經常會讀到感念黨恩的話語。

其實,對於這樣一個人物我們進行多次採訪,只想將他真實、完整的全貌呈現給大家。

今年6月下旬,在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我們再次來到互助縣對童守珠進行了第三次採訪。

前往的路上,通過祁文汝主任的介紹,我們得知童守珠的工作筆記、日記、書信來往,不僅被編印成《耕耘與守望》一書作為青海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雙樹村黨支部和互助縣委黨校黨性學習教育基地輔導教材使用,同時,被徵集到青海省農村幹部學院,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典型教材展覽、供營員學習。

在位於互助縣的青海省農村幹部學院,新建成的互助縣委黨校黨史黨紀展館內,記者再一次看到了這些“文物寶貝”。再次翻開這些工作日記,從一次次會議記錄到手寫的工作總結,從一項項發展規劃到一頁頁個人心得,從一封封書信往來到工作生活的感悟,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之後,當我們再一次來到童守珠家,老人已經搬進了新裝修的房屋。他眼含熱淚,話題自然又聊起了黨的偉大,祖國的强大,而一說起這些老人總是有說不完的話。

如今,儘管童守珠記錄了幾十年的日記、筆記被“徵用”,但這次在他家裡我們又見到了新記錄的五本日記本,從黨史學習教育的學習感悟,到每一天新聞聯播的記錄,再到讀書看報的心得體會,所見所思所想都被一一記錄下來。

三訪童守珠,記者發現,雖然每一次的探訪都有不同的收穫,可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對黨的忠誠,還有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以及如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

在童守珠的工作日記中,不難察覺出在其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十年間,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熱愛家鄉的深切情懷,更多源於他虛心的學習。在這些工作日記中,我們看到了他認認真真記錄下自己每一天的一言一行、所感所悟。

他在工作日記中寫道:不學習的幹部不是好幹部。他經常鼓勵年輕的村幹部多讀書,多學習。通過學習檔資料、看報紙、聽新聞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强化自己秉公用權,廉潔自律的意識。

同樣,無論是擔任村支書,還是卸任後的日子裏,每一天準時收看新聞聯播、讀報紙、看書學習,成為他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德才兼備能當官,為民致富有才能。有德無才我不當,早退快退少受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交卷及格退了比特,希望年輕交優良。”在童守珠工作筆記中,記者發現這樣一段話。

2003年,在黨員羣衆大會上,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六年的童守珠第一次提出了辭職,但未得到準予,鄉黨委鼓勵他繼續幹好本職工作,培養好後備幹部。2008年,自感歲數已大的童守珠再次提出辭職申請,讓位於年輕人。此時,鄉黨委準予童守珠的辭職申請,同時出於長遠發展,又讓童守珠擔任副書記一職,帶好年輕幹部,一直到2010年卸任。

農村幹部卸任後幹什麼、怎麼幹?“農村卸任幹部更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品德和黨性修養,樹立好黨員的形象;要深入群眾瞭解民意,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要給新任村幹部當好參謀,還要轉換好身份,當好村民;共創共建新村莊,作為普通村民,我有决心留給後人青山綠水,願母親黃河變清,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盡心盡力,愛護好菜子溝一草一木。”童守珠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三訪童守珠,每一次的採訪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兩個字就是偉大;而當我們一次次走近童守珠,又覺得他是那樣的樸實和平凡,或許,真正的成功就是偉大與平凡的完美結合。(於瑞榮董慧)

  採訪手記

深情地愛著這片土地

翻閱童守珠老人大小不一的工作筆記本,最大的一本有一張報紙大,封面背後映入眼簾的是用原子筆寫的《入黨誓詞》,翻開筆記本,一比特老黨員的初心使命就這樣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隨著我們的深入採訪,他的工作軌跡也如藏在水中的珍珠一一顯露了出來。

一頁頁的筆跡無不展現著一名黨員為黨工作的熱忱、無私,無不詮釋著一名村支書的忠誠、擔當。

“山頭戴綠帽,山坡披綠衣,山溝穿綠鞋,庭院綠、通道綠,用生命的愛保護生態,愛林護林是人生存的前提,只要它們的生命有保障,我死而無悔。”這段話是在隨手翻開的2005年工作日記中記錄的。很難想像,一個人到底是有多愛這片土地,才會寫出死而無悔四個字,字無重量卻擲地有聲。

我們隨著童守珠老人的脚步來到了他家,一面書櫃映入眼簾,書架上一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早已被老人翻到書頁發黃,“這本書伴隨了我很多個日日夜夜,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永遠記著自己入黨那一天的宣誓,在漫長的人生路上,當我遇到困難時,每一次都是黨和政府給予我救助溫暖。”當我們與童守珠老人再次聊起當村支書的經歷時,他說:“每當談起過去的那些年,我感覺自己病都好了很多,感覺是用錢買不來的舒心暢快。”

童守珠老人是個愛看新聞的人,做完腸癌手術快六年了,在這1800多個日日夜夜中,是新聞節目和愛看書成為了他每天的抗癌良藥。“每天的央視新聞聯播、青海新聞聯播我都會準時收看,重要的大事我也記錄在了筆記本上,我要時時刻刻瞭解國家大事,人民大事。”在童守珠老人看來,祖國和青海的變化日新月异,一天不學習,就一天趕不上時代的步伐。

採訪中隻言片語的關心,老人都感動在心。他專門給我們寫信:“你們對我工作痕迹的拍照、工作中獲得獎項的拍照,我都一一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擔任村書記的十年,黨和政府給了我太多的支持,當我工作遇到困難時,是廣大黨員羣衆給了我最大的幫助。”

生態是什麼,是習近平總書記叮囑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我們看的見的山水留得住的鄉愁,是童守珠老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樹木成蔭,環境優美的家園”的誓言。

從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到如今的花甲之年,永葆共產黨員的初心本色成為童守珠老人的真實寫照。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眼淚中的滋味,只有童守珠老人自己心裡知道。“是什麼讓您一直堅持?”這些年許多人問童守珠老人同樣的問題,而他的回答從來沒變過,“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們共產黨人要有信念、有黨性,要帶領村民改變家鄉面貌,要讓荒山變綠洲,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臨別之時,童守珠老人又一次帶我們來到了菜子溝村的山坡上,當我們站在山坡上看著眼前鬱鬱蔥蔥的樹木,很難想像當初這是怎樣一番景象。而今天,這裡陽光穿透雲層,把最有力量的光芒灑在這片綠樹叢中。

“記者同志們,你們看看我的家鄉現在是不是很美。”我們轉頭看向童守珠老人時,他的眼中閃爍著淚光。(董慧於瑞榮)

标签: 三農 時政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