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前現代社會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裏,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發達、最富有的經濟體。根據法國經濟學家麥迪遜在其《世界經濟千年史》一書中估算,大概從西元1500年開始,中國經濟的總規模就超過了印度,躍居世界第一。早在西元七世紀,唐朝的長安城就是當時全球最大的都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都市。1080年的宋代時期,中國的煤炭產量就已經達到了歐洲1700年煤炭產量的總和。清朝中期,中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全球總量的近三分之一。直到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並逐漸傳播到歐洲大陸之後,中國才開始在很短的時間裏,在科學技術和生產效率等方面整體落後於西方。有學者對此使用了一個非常好的描述:“當中國使用鐵犁的時候,歐洲還在使用木犁;但是當歐洲使用鋼犁的時候,中國還是在使用鐵犁”。從那之後,伴隨著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中國經濟進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緩慢下行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期,中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不足5%,人均GDP在50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脆弱的經濟使得中國在與西方列强的競爭中長期處於劣勢地位,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據統計,清朝末期共向二十多個國家出讓了通商口岸的治外法權,關稅收入長期也被外國人掌控,並先後向英國、日本和俄羅斯割讓了領土。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經濟的命運發生根本性的扭轉。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9%,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已回升到17%以上。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428美元,首次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包括汽車、電腦在內的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也是在2020年,全國有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决,歷史性地解决了絕對貧困問題。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如果能繼續保持現在的經濟發展趨勢,中國有望在2030年左右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二、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越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的一個重要階段,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政治前提,也是最大的政治制度優勢。正是依靠中國共產黨最高政治力量的全面領導和精心推動,這項歷史偉業才得以完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科學性。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最大優勢就是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在實踐中形成並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既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又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既承繼了中華文明歷史中的國家治理特色,又接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家治理體系。實踐不斷證明,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優勢力量大力協同、集中攻關,關鍵時刻就能展現社會主義中國攻堅克難的偉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黨和政府擁有强大的集中決策、組織動員和統籌協調能力,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獨有的最大限度綜合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優勢。憑藉這一政治優勢,我們黨能够及時回應人民的强烈期盼,解决發展中存在的突出衝突,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推動人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生活質量不斷邁上新臺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植中國具體實際的實踐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相統一的成果,凝結著黨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完善。正因如此,從新中國成立穩步發展到改革開放快速發展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常態發展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成效顯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迸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容並蓄、博採眾長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歷經170多年的歷史洗禮而長久不衰、歷久彌新,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一條就在於馬克思主義不是固定不變的教條,而是不斷向現實、實踐、人民、時代開放的活的科學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鮮明理論品格。列寧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不斷完善,正是因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開放的格局下,不斷變動演進、吸收新鮮血液,從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不斷豐富、理論不斷發展、地位不斷鞏固。
三、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人民立場的最强證明
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人民,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行程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一切為了羣衆、一切依靠群眾,從羣衆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提出“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的根本標準”等等,這些都充分表明,惟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開闢光明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新期待,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要强化生產總值導向,而是要突出民生導向”“我們說的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能僅僅看作是縮小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應該是縮小居民收入水准、基礎設施通達水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准、人民生活水準等方面的差距”。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些重大論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貫徹人民立場、緊扣國情實際的實踐成果。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亯。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對實現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作出全新部署,到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向世界莊嚴宣佈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建設小康”到“建成小康”,既反映了黨和國家實事求是的戰略眼光,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改、踐行承諾的具體體現,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
四、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了基礎,增强了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協調有序發展,中國在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卓越成果,深化了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强了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下社會文明融合發展的能力,通過生態文明思想體系建設樹立了基於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的生態文明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提供了堅實保障,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開闢了前所未有的廣闊道路,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行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中國來說,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意味著經濟綜合實力與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2020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畧成果,脫貧攻堅取得决定性成就。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意味著我國取得了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穩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人與自然關係更加和諧的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定朝著共同富裕目標前進勢不可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效是中國人民充滿信心的根源。
五、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世界减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樣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精准扶貧方略,開展脫貧攻堅行動,創造了世界减貧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册的人間奇迹!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貧困羣衆收入水准大幅度提高,自主脫貧能力穩步增强,貧困羣衆“兩不愁”質量水准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决。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减貧目標,是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减貧目標的开发中国家,對全球减貧的貢獻率超過70%。
在解决貧困問題的長期實踐中,中國不斷總結扶貧經驗,摸索扶貧規律,創造性地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精准扶貧方略,指引中國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中國在减貧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2018年12月,第73届聯合國大會歷史上首次就消除農村貧困問題通過《消除農村貧困,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決議草案,把中國農村扶貧脫貧的經驗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提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新思路要借鑒中國智慧,呼籲實行精准扶貧方略,加強國際合作,製定農村發展戰略,幫助开发中国家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精准扶貧方略是一套消除全球農村貧困的完整方案,且經過中國數十年扶貧實踐檢驗,對其他开发中国家有重要的參攷價值。
中國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中國也為全球發展做出了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人類前途命運和時代發展趨勢,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亯的中國方案。積極為全球减貧事業提供資金支持,以向世界銀行等國際開發組織捐款的形式參與全球貧困治理,支持和幫助廣大开发中国家特別是最不已開發國家消除貧困。未來中國將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畧,將自身减貧經驗和發展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杜青華 劉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