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賽欽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維吾爾族與藏族在此用羊馱出多條秘道

西藏 64℃ 0
摘要:西河崗、河尾灘、阿克賽欽湖都是它的地理標注。所以,阿克賽欽是一個十分荒凉的地方,但它的地理位置對我國來說卻非常重要。

阿克賽欽:維吾爾族與藏族行走中的牧場,有許多條被羊馱出的秘道

提示:今天,阿克賽欽雖然有了現代的公路,但這裡依然聳立著中國人勇敢無畏也永不枯竭的生存智慧,阿克賽欽的歷史囙此變得非常簡單——藏族人和維吾爾族人行走中的牧場,既是生存能力的堅強展現,也是生命境界的偉大說明。

阿克賽欽位於我國新疆與西藏交匯地帶,大部分在和田縣南部(劃於喀什塔什鄉和郎如鄉)、小部分在西藏自治區阿裡地區日土縣,總面積4萬2685平方公里。主要是夾在昆侖山與喀喇昆侖山間的阿克賽欽盆地,通過下麵這張地圖我們就能看得清楚。

西河崗、河尾灘、阿克賽欽湖都是它的地理標注。西河崗是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的源頭,河尾灘也和這條河有關。喀拉喀什河流經219國道(新藏公路)大紅柳灘,西流於皮山縣康西瓦,至三十裏營房(賽圖拉鎮駐地)附近,這段里程為其上游。然後東流至塔里木盆地,為其中下游,為和田河的西源。

在阿克賽欽盆地除了阿克賽欽湖,還有薩利吉勒湖等,湖面海拔均在為5000米左右,而盆地內的山峰大多超過6000米,山口也在5000米以上。所以,阿克賽欽是一個十分荒凉的地方,但它的地理位置對我國來說卻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阿克賽欽我國的新疆與西藏的通聯就會被切斷,所以,被稱為新疆與西藏唯一通道。

在古代,沒有我們今天的新藏公路,而新疆與西藏兩地人民需要貿易,這就有了許多連接兩地之間的秘道。今天的地理學家考察發現,這些古道大致有三條:1.葉爾羌之路(克裡陽古道);2.桑株古道;3.克裏雅古道。前兩條經過賽圖拉,可以通過喀喇昆侖山山口中國故土拉達克,然後到達南亞次大陸,是絲綢之路的南方交通線;後一條不用通過賽圖拉可進入藏北高原。

新藏公路從葉城零公里出發,庫地、麻紮、黑卡、三十裏營房(賽圖拉)、康西瓦,在大紅柳灘進入阿克賽欽區域,奇台達阪、泉水溝、甜水海、界山達阪都是數百裏阿克賽欽無人區,界山達阪的意思很明顯,即新疆與西藏的分界線,過了這裡就是西藏了。

克裡陽古道和桑株古道都屬於葉爾羌之路,這兩條道在賽圖拉匯合後,穿越喀喇昆侖山口和至小西藏拉達克,再到南亞次大陸,是新疆與古代印度之間的一道橋樑。北京大學歷史學者王小甫教授,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克裡陽古道北起昆侖山北坡的皮山縣克裡陽鄉,經阿克硝爾村,再沿克裡陽河谷而上,翻越克裡陽達阪,至今新藏公路的賽圖拉;桑株古道北起皮山縣桑株鄉,經康克爾柯爾克孜民族鄉(烏拉其村),沿桑株河谷而上翻越桑株達阪,再經色日克克爾(蒙古包)至賽圖拉。它們的共同點是起點與終點相同,只是穿越昆侖山路徑選擇不同。

“克裡陽”在維吾爾語中是“來了不呆就回去”的意思,其實想呆也呆不住,上世紀二十年代,一比特國外的探險家沿克裡陽河谷而上,翻過冰雪覆蓋的克裡陽達阪、渡過冰冷湍急的喀拉喀什河險些丟了性命。讓人沒有辦法想像,遠在中國的漢朝時代,西域人民是怎麼將中國的特產運往南亞次大陸,完成貿易的。同樣,在唐朝,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進攻西域更是在這條路上被清晰地顯現了出來。

至清代,克裡陽古道和桑株古道仍是“其路冬夏不可行,困難异常”,人們在其後將它們一起稱為“充滿憂傷的路”。普爾熱瓦爾斯基、斯坦因等有名的探險者想要由此穿越,但都沒有成功。它們在史書中被稱為“馱馬古道”的歷史囙此變得可歌可泣。

克裏雅古道是三條古道中最為難走的一條,也是很多探險者的天堂。我們通過下麵這張圖就可以看清它,從起點的于田普魯村至新疆與西藏交界的克裏雅山口,這是一條高原上的高原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路。清末官修的《於闐縣鄉土志》記載:“克裡雅河發源於克裏雅山,有路通後藏”,其中還詳細地記述了從於闐縣治南行1430裏即是新疆與後藏的交界處。當地維吾爾人稱之為“藏道”。

1717年,盤踞新疆的策妄阿拉布坦從克裏雅山口道進入西藏;1723年,有野心的青海蒙古親王羅布藏丹津也是從這裡逃往西藏的;1878年,左宗棠的清軍追殺白彥虎時,這條路被毀,“溪徑遂絕”。可以看到,克裏雅古道在軍事方面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而1950年,革命军第2軍獨立騎兵師派出一個連160人先遣挺進西藏,就是從普魯村出發,經克裏雅古道把新中國的五星紅旗插上了阿裡地區。

那麼,在這條路上,民間是怎樣完成貿易的呢?在有關先遣連的資料裏,人們可以看到這一路當時是有維吾爾族與藏族人的,在先遣連一比特老兵的回憶文章裏,也有過這方面的表述,即他們在翻過某座達阪時,遇到了一戶藏族牧民,但這戶人家怎麼也都不願意出門,戰士們上前才知道他們被搶了,被搶去衣服,連穿的也沒有了。好在碰到了先遣連的戰士,給他們送來了禦寒的衣服,否則,他們會被活活凍死的。

進駐紮麻芒保後,後勤保障成了大問題,後方的物資運送不上來,在自力更生的同時,决定依靠藏族羣衆。當時,後方有些糧食被運送到了一個叫兩水泉水的地方,而這個地方距紮麻芒保需要兩天騎馬行走的里程,沒有運輸工具,先遣連想到了藏族羣衆的羊馱。一隻羊大約給馱15斤左右,日行10公里左右,硬是為先遣連馱來了救命糧。而在西藏地區,馱羊主要馱鹽巴、糌粑、茶葉、酥油等生活必需品,是與新疆地區人民群眾貿易往來必不可少的運輸管道。

阿克賽欽地區在過去是沒有固定居民的,但因為是由新疆進入西藏的必經之地,元朝蒙古大軍和清朝前期準噶爾的熬茶禮佛的旅行都是通過這裡進入西藏,囙此,在清朝雍正時在此設立拓置局管轄,而物資的運輸和貿易大多是通過騾馬和羊的馱運來完成的。生活在西藏的一些藏族羣衆通常是趕著羊群將本地的物產馱運至新疆,一路風餐露宿,伴著星星與月亮,在新疆完成貿易的交換後,又趕著羊群回到西藏,和維吾爾族人騾馬、毛驢、駱駝一起蹚出了西藏與新疆之間的那些秘道。

今天,阿克賽欽雖然有了現代的公路,但這裡依然聳立著中國人勇敢無畏也永不枯竭的生存智慧,阿克賽欽的歷史囙此變得非常簡單——藏族人和維吾爾族人行走中的牧場,既是生存能力的堅強展現,也是生命境界的偉大說明。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