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阿拉伯文化不能成為寧夏的主流文化?回族是中國獨有民族

宁夏 76℃ 0
摘要:也許,很多人不瞭解寧夏,但一定知道關於寧夏的這句話:天下黃河富寧夏。為什麼會知道這句話呢?是因為這句話裏有了黃河,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很少有人不知道它的。吃黃河水,就是中國人。

提示:在寧夏這樣一片由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孕育出的美麗豐饒的土地上,近年來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文化現象,即有人居然因為寧夏是個回族自治區,大力打造寧夏與阿拉伯國家的”親情牌”,實在是讓人在好笑中多少感到有些不安。

也許,很多人不瞭解寧夏,但一定知道關於寧夏的這句話:天下黃河富寧夏。為什麼會知道這句話呢?是因為這句話裏有了黃河,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很少有人不知道它的。

今天,當我們漫步於寧夏銀川,依然能聽到了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秦渠、漢渠、唐渠……分明是至少從秦漢開始,中華各民族就在這片土地上利用可以引黃灌溉的水利優勢,培育和繁榮了寧夏綠洲上的黃河文明,而這正是無可替代的中華文明。

2000多年前,從四面八方遷來的移民、戍卒,利用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開渠引水,自流灌溉,使黃河水與光熱、土地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奇迹般結合在一起,在沙海包圍中開拓出西北最大的人工綠洲。

僅在漢代的史籍裏,我們就能讀到這樣一組龐大的數位:漢代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年),“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七十二萬五千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於邊”;元鼎二年(西元前115年),“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指今內蒙古包頭以西至甘肅蘭州附近),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元鼎六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

以上史料見於《漢書?武帝紀》與《史記?匈奴列傳》,它表明最遲在距今2100多年前,寧夏平原遷入大批移民和軍墾戍卒,大規模興建引黃灌溉通路,成為我國最古老的黃河水利工程之一。

寧夏黃河文明不但年代久遠,而且綿延不斷。寧夏學者王一鳴教授在相關的解讀文章裏說:“由於寧夏平原十分有利的引黃灌溉條件,勞動人民治水的勤勞智慧和偉大創造,以及當地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對黃河水利的極端重視和合力呵護,2000多年來,雖有戰亂影響其起落盛衰,黃河文明卻仍然綿延不絕。”(新商務週刊《寧夏著名史地專家汪一鳴解讀黃河文明》,2017.10)

黃河自寧夏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河勢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黃河寧夏段約占黃河全長的十四分之一,其中流經引黃灌區的有318公里。金色的黃河水,仿佛流淌著的黃金,順著河道緩緩地注入寧夏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今天的寧夏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在銀川市永寧縣有著碧波蕩漾的萬畝魚塘,魚塘間的空地上套種著小麥,麥田向著遠處延伸又和連綿的水稻田接在一起。現在這裡是寧夏平原上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中國國家地理,《黃河為什麼富寧夏?專家眼中的黃河與寧夏》,2010年第01期)

然而,就是在寧夏這樣一片由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孕育出的美麗豐饒的土地上,近年來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文化現象,即有人居然因為寧夏是個回族自治區,大力打造寧夏與阿拉伯國家的”親情牌”,實在是讓人在好笑中多少感到有些不安。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裏多次說過,回族人的民族起源與民族構成,多次非常尊重史實、事實地強調當下回族人與阿拉伯人的血緣關係幾乎是微不足道,因為隨蒙古人西征東來的阿拉伯人數量實在是太有限,而回族自元開始至明代真正形成,經過一千多年與中華各民族的融合與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獨有的一個民族,在全世界不存在第二個。阿拉伯民族是閃米特人的一支,是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語言為阿拉伯語,多信奉伊斯蘭教,人口約四億五千萬人,無關中國回族。

然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為什麼還會有人打出那張”親情牌”呢?問題的覈心其實只有一個,即回族人的宗教信仰,而這在以前的文章裏,我們已經多次說到過,即宗教是宗教、祖國是祖國,宗教雖然是自由的,但人總不能因為宗教而改變祖國,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

寧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人的先民要比秦漢及其以前的那些移民們晚出很多年。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寧夏全區常住人口為6301350人,漢族人口為4069412人,占64.5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231938人,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為2190979人,占34.77%。在這樣一個人口比例裏,我們看到漢族人依然是大多數,他們當然不會與阿拉伯有“親情”的,寧夏雖然是個回族自治區,但它絕對不是只有回族人的寧夏。

同樣,在宗教信仰方面,寧夏的回族、維吾爾族、東鄉族、哈薩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奉伊斯蘭教。全區現有清真寺3300多處,阿訇4000多人,滿拉6000多人,伊斯蘭教協會13個。而在漢族中的部分羣衆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寧夏也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觀教堂200處,各類宗教職業人員5000餘人。這就是說,寧夏的羣衆不全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也不知那張“親情牌”是怎麼“打”出去的。

文化或者文明在於吸收和包容,但它有一個前提,即是不能忘了自己的母體文化,也就是自我的本身的文化,只有這樣一種文明或者文化才可能延續不斷、淵源流長,中國文明或者說是中華文化能在數千年來從未間斷,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寧夏不能因為是自治區就顧此失彼,淡化自己中華文明的根,進而忽略絕大多數人的感受。

吃黃河水,就是中國人。而所謂的“親情牌”不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某些人的做法,既不尊重歷史也傷害了民族的感情。不過,我們應該欣喜地看到,寧夏近年來在這方面已經有所察覺和發現,比如對銀川的地標性建築“中阿之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完全稱得上是一種文化意識的回歸。毫無疑問,寧夏是中國的寧夏,奉行的當然應該是中國文化,我們不能天天吃著黃河水卻忘了自己的祖宗是誰。(文|路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