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這是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輪每轉一圈,能滿足普通家庭一個月的用電。
從1951年自行研製新中國第一臺800千瓦水電機組,再到2021年自主研製白鶴灘100萬千瓦水電機組——70年、1250倍的背後,是哈爾濱電力集團克服重重困難、艱苦創業的不懈求索,也是我國發電設備製造業從“一窮二白”到“勇闖無人區”的創新傳奇。
“哈電集團70年的歷史,是我國發電裝備從無到有、從弱到强的歷史。”哈電集團董事長斯澤夫介紹,70年來,哈電集團已經形成了以核電、水電、煤電、氣電、風電、船舶動力裝置、電力驅動裝置等為主導產品的產業佈局。
以報國為使命,出色完成各項重大任務
1951年,東北電工局第四廠(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前身)接到中央訓示,要搶制一臺800千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新中國成立前發電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自製的發電機組單機容量不超過200千瓦。想要搶制一臺800千瓦水電機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哈電人向“不可能”發起挑戰:白天,工程師們在廠房裏奔忙試驗,晚上在檯燈下學習水輪機、發電機知識;沒有標準的製造機床,工人們粗加工後,用幾十斤鑲烏金的重盤人工研磨,一點點拋光……正是這樣的實幹加苦幹,當年年底,800千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試驗成功,安裝在四川下硐水電站。
一代代哈電人為振興民族工業貢獻力量,研製出國產首台中壓電站鍋爐,安裝於雲南開遠電廠;國產首臺12.5萬千瓦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安裝於葛洲壩水電站;國產首臺65萬千瓦核電汽輪發電機組,安裝於浙江秦山核能電廠……70年來,哈電集團累計生產發電設備4.6億千瓦,相當於約20個三峽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累計研製的大型水電機組占國產裝機總量1/2、煤電機組占國產裝機總量1/3、重型燃氣輪機占國內市場份額1/3。
以創新為靈魂,突破系列關鍵核心技術
“我們正在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要有敢於突破一切阻礙的勇氣。”1997年2月,哈電集團電機公司水輪機主任兼副總設計師覃大清,帶領團隊進行三峽右岸機組的水輪機水力開發。面對世界性流體力學難題的挑戰,他們優化設計了20多個方案、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成功研製了混流式L型葉片轉輪,讓我國大型水電裝備製造業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研製白鶴灘水電機組首臺長短葉片轉輪,是覃大清和團隊的又一突破。他們先後研製13個轉輪模型,讓水輪機效率提高0.5個百分點。
將技術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哈電人突破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攻克准東煤高效清潔燃燒科技等世界難題,使新疆准東數千億噸煤田變廢為寶;研製三代核電反應堆冷卻劑泵,為“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提供覈心動力……70年來,哈電集團累計創造200餘項“新中國第一”。“十三五”時期,累計科技投入70多億元,年均科研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保持在4.97%以上。現時,哈電集團的產品已出口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裝備了海內外500餘座電站。
以改革為動力,內生活力不斷增強
哈電集團鍋爐公司資訊技術部副經理王世祥原來是輔助設計室主任,看到公司競聘上崗的公告後,抱著試試的心態去競聘,沒想到竟然成功了。他與公司簽訂了目標保證書,一年一考核,如果完成得不好就退出。
2019年底,改革號角在哈電集團總部吹響:部門由13個調整為11個,內設機构由50個精簡為35個,崗位壓縮32%,人員編制壓縮41%……
近年來,通過競爭上崗、股改上市、剝離企業辦社會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哈電集團實現了從單純的生產型管理機制到生產經營型管理機制的轉變,在不斷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企業內生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十三五”時期,哈電集團利潤每年平均增長42.94%。
站在新的起點,面對傳統能源轉型帶來的困難挑戰,斯澤夫說:“我們將堅決扛起科技自立自强和發電設備保障的責任使命,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加快發展綠色、低碳、清潔的戰畧新興產業,實現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裝備製造企業目標!”(記者丁怡婷張藝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