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昆明地處長江上游,是長江水源的重要涵養地和生態屏障,也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的交匯點。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間,昆明市共完成退耕還林250.6萬畝,累計投資26.3億元,直接受益121.2萬人。
退耕還林不但繪美了綠水青山,築牢了長江上游綠色屏障,還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大了福澤百姓的“金山銀山”。
數位之變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
昆明市林草局退耕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市國家級退耕還林經歷了四個階段:2000年至2001年,在東川區和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開展試點工作;2002年至2007年,在全市範圍內全面鋪開;2008年至2015年,從全面推進轉向成果鞏固;2014年起實施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
張麗芬1997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東川區拖布卡鎮林業工作站工作,成為當時東川僅有的兩名女性基層林業工作者之一。20多年來,她一直紮根基層從事林業工作,經歷了拖布卡鎮三輪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第一輪2000年至2003年實施前一輪國家退耕還林0.83萬畝,主要種植生態樹種;第二輪2013年至2014年實施市級退耕還林2.17萬畝,主要種植核桃;第三輪2014年起實施新一輪國家退耕還林1.29萬畝,主要種植石榴、芒果、花椒等經濟樹種。
“退耕還林不僅僅是種樹這麼簡單,需要面對的問題瑣碎又具體。”張麗芬說,第一輪的工作是最艱苦的,當時交通不發達,林業站人手有限,站裡的3名工作人員出行靠走路,吃住在村裡。每天早上8點準時出發到工作地塊丈量土地、登記丈量結果、繪製地塊位置圖,下午7點左右才返回村裡。吃完晚飯後,3人一起整理丈量數據。從2013年起,她跑遍了全鎮17個村委會132個小組,把汗水灑在了一座座荒山之上。
張麗芬不僅是拖布卡退耕還林的參與者,也是東川區、昆明市退耕還林的見證者。自2000年被列為全省退耕還林試點示範縣區開始,東川區嚴格按照規範精心組織實施,强化專案管理,打造示範模範,共實施國家退耕還林及省級陡坡地治理任務22.43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從2001年的約13%上升到2020年的40.55%,荒山荒坡綠意遍染。
從全市來看,2000年至2013年,昆明市完成國家前一輪退耕地還林26.3萬畝,配套荒山荒地造林46.7萬畝,封山育林4.8萬畝;2012年至2014年,昆明市實施市級退耕還林60.16萬畝;2014年至2020年,昆明市實施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和省級陡坡地生態治理54.02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08年的45.05%上升至2020年的52.62%。
金沙江畔的經濟林
生態之變築牢長江上游綠色屏障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前,在有著長期銅礦開採歷史的東川,水土流失面積一度高達1309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70%。縱橫分佈著107條泥石流溝渠的小江,每年向長江輸送的泥沙曾經高達1900萬噸,嚴重威脅著區域和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如今,全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一個個綠意盎然的村莊,如同一枚枚鑲嵌在大山裏的綠寶石。
與東川很多地方情况類似,尋甸縣金源鄉沙灣大溝片區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頻發,大面積農田和道路被沖毀,嚴重影響羣衆生產生活。通過在上游實施退耕還林和天保工程,沖毀的農田逐漸複墾,當地又恢復了昔日欣欣向榮的農耕景象。金源鄉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當地的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有效恢復,生物多樣性愈發凸顯,金源鄉已發展成為尋甸最大的糧倉。
尋甸縣和東川區一樣是全省首批退耕還林試點示範縣區,早在2000年就啟動實施了國家退耕還林工程。“截至2018年,全縣共完成退耕還林(草)工程46.6萬畝,成林後森林覆蓋率將提高8.7個百分點,年增蓄水1165.02萬立方米,保持水土186.4萬噸。”尋甸縣林草局副局長陳明科介紹,全縣退耕還林地塊樹木長勢喜人,工程區山綠了、水清了,風沙危害逐步减少,特別是清水海水源區、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和縣城周圍生態環境大為改善,生態效益充分顯現。
位於金沙江流域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與東川、尋甸一樣都是昆明的都市生態涵養區,同樣承擔著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祿勸縣林草局退耕辦主任劉華介紹,自2002年以來,全縣累計實施各級退耕還林42.38萬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每年到了賞花季節,無論是看轎子山杜鵑,還是觀馬鹿塘花海,所經過的公路沿線到處是華山松和旱冬瓜的混交林,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旅遊體驗。雲龍水庫徑流區大量實施退耕還林後水源涵養功能顯著加强,有效保障了昆明都市的用水安全。
昔日荒山嶺,今朝綠成蔭。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全市陡坡耕地減少,林地面積顯著增加。“十三五”末,全市森林面積達1660.37萬畝,較“十二五”末增長8%;森林蓄積量達6057萬立方米,較“十二五”末新增557萬立方米。曾經的“童山濯濯,荒夷淒涼”如今已滿目蒼翠,“莽莽群山抱古城”成為美麗春城最亮麗的底色。
生活之變鄉村振興有“致富果”
綠水青山不僅改變了昆明的生態環境,還改變了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廣種薄收難溫飽”的生活狀況。
在脫貧攻堅中,退耕還林是重要的持續增收項目,全市3個脫貧縣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均從退耕還林項目中獲得直接經濟收入。全市2014年至2020年實施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45.28萬畝,其中東川區15.75萬畝、祿勸縣13.3萬畝、尋甸縣8.17萬畝,實施雲南省陡坡地生態治理6.8萬畝,其中東川區0.4萬畝、祿勸縣1.5萬畝、尋甸縣0.3萬畝。全市退耕還林精准扶貧面積13.24萬畝,惠及貧困戶23560戶90662人。
退耕羣衆在享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補助的同時,還因地制宜發展了核桃、板栗、花椒、蘋果、甜柿、枇杷等一大批經濟林果,從單一的糧食種植逐漸發展為林糧、林果、林菌、林藥、林菜、林花種植多管齊下,林下養殖、生態旅遊、觀光農業等同步推進,有效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植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基礎。
東川區林草局局長舒東江介紹,拖布卡鎮在2018年新一輪國家退耕還林中推行合作社承包和大戶帶散戶的模式,由各合作社及大戶結合產業發展合理規劃種植樹種。新店房村退耕2425.9畝,涉及農戶377戶1409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10戶發展臍橙、石榴等產業。臍橙產業帶動農戶264戶,農戶除收取租金外,每畝還有2000元退耕還林管護補貼,同時還帶動100多人務工,每年常駐務工人數26人,務工增收年均近3萬元。樹桔村退耕還林1491畝,涉及農戶237戶830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80戶發展芒果、桃子等產業,芒果已有527畝掛果,年產量15噸、產值9萬元。
“這些地方以前都是荒地,遇到乾旱經常顆粒無收,現在通過土地流轉集中種植了400多畝軟籽石榴、700多畝臍橙,3年下來先後都掛果了,收入比種馬鈴薯、玉米要高很多。村民還能在這裡打工,不僅學到了科技,每天還有80元收入。”新店房村黨支部書記、石榴種植基地負責人管柄森說,看著眼前綠油油一片,各種鳥兒也陸續多了起來,大家真正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隨著退耕還林深入推進,昆明市每畝耕地的產量、產值大幅提高,設施農業、優質高效農業發展迅速,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湧現,大量農村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或外出務工,增收致富通路不斷拓寬。“實踐證明,退耕還林已成為昆明林業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受益羣衆最多、週期最長,與‘三農’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結合最緊密的生態建設工程。”昆明市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充分啟動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不斷釋放的生態“紅利”正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盼頭、甜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