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的“操心書記”——記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張峰

青海 47℃ 0
摘要:他心系羣衆、一心為民,一直都在思考問題、解决問題的路上,是幹部群眾眼中的“操心書記”;他就是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張峰。
他心系羣衆、一心為民,一直都在思考問題、解决問題的路上,是幹部群眾眼中的“操心書記”;

他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在省級貧困縣蹚出了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他率先推行民族地區移風易俗,以“三約”為主線,打造了鄉村治理的貴南模範。

他就是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張峰。

脫貧攻堅啟動後,張峰擔任貴南縣縣長,2018年1月擔任貴南縣委書記,2019年5月擔任海南州委常委,2021年4月調任共和縣委書記。

  

2013年,根據組織安排,在州上工作多年的張峰被派往貴南縣任職。雖然歌舞和藏繡頗有名氣,但貴南縣自然環境封閉、基礎設施滯後、社會發育程度低,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面對現狀,怎麼發展?從哪兒發展?

從牧區到農區,還沒摸清門道,“貴南三怪”就成為擺在張峰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貴南三怪’是當時縣城羣衆對城鎮供水、供熱和物業管理的調侃。大家對經常停水、暖氣不熱這些問題很有意見。張書記當時是縣長,到一線調查研究,拿出解決方案,不到一年時間,‘三怪’問題得以全面解决。”原縣委辦主任李紅林回憶道。

張峰到貴南不久後,精准扶貧工作開始了。為了讓貴南縣拔掉窮根,張峰深入調查研究後提出了“五個一”的脫貧思路:“一戶培養一個明白人”的扶志(智)模式、“一人一牛,一人十羊”的產業發展模式、“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帶動模式、“一個經營基礎”的合作模式、“一對一”的幫扶模式……

茫拉鄉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農業鄉。多年來,沒有產業是茫拉鄉致富路上的“攔路虎”。僅靠在幾畝莊稼地“刨食”,再精耕細作,在地裏“繡花”,也沒有大奔頭。

2016年,按照“五個一”精准扶貧模式,依託2800公頃耕地和68000公頃天然草場,茫拉鄉著力發展“一鄉一品一人一牛”黃牛高效養殖。

“以‘一人一牛’產業發展為基礎,把培育發展‘一人一牛’黃牛養殖產業作為提升農牧民脫貧增收和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按照羣衆意願和市場需求,推動耕地、草場、家庭牧場、養殖合作社規模經營、融合推進、抱團發展。”提起“五個一”,與張峰在貴南共事多年的共和縣副縣長韓福龍面露喜色。就拿茫拉鄉來說,從1頭到10頭,從1家到10家、100家……茫拉鄉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牛鄉”,光靠牛人均增收超過1萬元。

2018年,貴南縣全面完成30個貧困村退出,2228戶8700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實現脫貧摘帽目標。在當年貧困縣退出協力廠商評估調查中羣衆滿意度和到戶產業資金投入產出比位列全省“雙第一”。

  

貴南縣地處黃河流域,境內黃河總長174.58公里,是黃河上游重要生態保護區,也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示範縣之一。

原縣委辦主任李紅林和張峰共事有十年了,在他的印象中,“生態”二字一直是張峰下鄉途中的關鍵字。

“看到牧民把牛、羊趕到在樹林裏,回來就找部門、鄉鎮負責人瞭解情况。”經過反復調研張峰得出的結論是:牛羊缺草,是生產資料的問題,也是發展的問題,生態保護中要堅持保護和發展兩條腿走路。

要想實現生態與發展共贏,就必須找到貴南農牧業發展的新路子。張峰提出“種草養畜、保護生態,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牲畜周轉”的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主導思想,大力發展草產業,積極培育以家庭牧場為雛形的合作經濟。

40出頭的青本加是塔秀鄉塔秀村人。養過牛、種過地、開過耕耘機、跑過摩的、當過司機……歲數不大,工作倒是換了不少。可就像他發愁的那樣:受了不少苦,沒掙到多少錢。

家庭牧場的春風在貴南草原吹起後,他動員4戶親戚聯戶經營。在政府的扶持下,搭起了畜棚、建起了飼料加工車間,還修了60平方米的辦公室。成立當年,通過出售牛和牛奶,牧場收入10萬元。2017年,青本加的“小牧場”轉型陞級,成為貴南縣塔秀鄉雪域諾央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曾經5戶牧民的小團隊一下子成為了有50戶成員的大集體。2019年跨鄉與森多鎮的2個合作社組建了聯合社,2020年全村所有牧戶都加入了該合作社,實現了抱團取暖,集約發展。

加快生產方式轉變,既解决了草的問題,又保護了生態。在家庭牧場成為貴南縣發展的一張新名片後,堅持生態建設從“重建輕管”轉向“建管並重”的張峰,主導製定了貴南縣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的一系列措施,積極推行退化草場禁牧,採取的喬、灌、草結合,實行封育管護,在沙漠腹地採用楊樹深栽造林,成功打造出黃沙頭國家沙漠公園和龍羊峽庫區南岸生態綜合治理示範園,貴南縣榮獲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縣和全省國土綠化先進集體稱號。

  

一次下鄉調研時,張峰無意間跟羣衆聊天,得知他的孩子沒能考上大學。

“高中畢業能找個啥工作?在家放牧又覺得好歹上過幾年學……”

“那繼續上學呢?”

“想上個職校學門手藝,可最近的也在共和……”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回到縣上,老鄉的話一直在張峰腦海裏徘徊。為了掌握情况,他在全縣範圍進行專題調研,發現自己瞭解到的情况並非個例。到2015年,全縣共有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兩後生”近2000人。

2000個學生的背後就是2000個家庭。如果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就算不能給家庭帶來很大改變,至少也能過好自己的生活。看著這個數位,思忖良久的張峰暗下决心,要在家門口辦一所職業學校。

“當時有阻力,但必須啃下‘硬骨頭’。”張峰研究各方政策,多次組織調研論證,經過多方籌資,利用空置校舍,於2015年10月正式建立海南州職業技術學校貴南分校,當年共招收唐卡、藏式裝潢、民族服飾、藏繡、石雕等專業學生149人。

今年30歲的項措卓瑪出生於茫拉鄉克周村一個貧困家庭,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田地種植的不僅是一家七口的口糧,更是他們所有的生活來源。國中畢業後,因為無力負擔學費,父母决定讓她放弃學業,把繼續讀書的機會留給弟弟妹妹。

2015年,聽說縣上新建了職校,從小對服裝設計感興趣的項措卓瑪報了名,學習了三年服裝設計。如今,她不僅在縣城經營著一家頗具規模的服裝店,還以加盟的形式先後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開了8家分店,為周邊幾十比特農村婦女提供了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還帶動了14戶貧困戶就業。

就像項措卓瑪一樣,自貴南縣設立州職業學校貴南分校以來,累計招收“兩後生”1254名,培養新型職業農牧民1408人。

  

“送彩禮、買衣服、辦酒席……一整套流程下來,花費不到3萬元。”說起幾年前兒子娶媳婦的事情,東主才讓忍不住感慨:“現在娶媳婦,負擔輕多了。”

東主才讓所在的塔秀鄉塔秀村是一個藏族村。誰也想不到,幾年前,這個村的村民還在感慨:現在的媳婦娶不動!

“我們都在想辦法脫貧,可一樁婚事就能讓一個本不富裕的家庭變成債臺高築的困難戶,這是多麼可悲的事。”老鄉的抱怨成為張峰心頭的陰雲。

民間習俗無法可依,怎麼管?

思考中,“村民自治”閃過張峰的腦海。雷厲風行的他馬上就行動起來,跑了十幾個村座談商討,選擇塔秀村為試點,在充分尊重羣衆首創精神的基礎上,指導製定了“五嚴禁一承諾”的村規民約,獲得成功後逐步在全鄉全縣推開,並由此派生出了居民公約等自治辦法,在全省率先制定出臺《關於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的指導意見》,有效遏制了婚喪嫁娶的攀比風氣,實實在在地為羣衆減輕了負擔。

“小氣候”能改變“大環境”。

2019年,貴南縣被確定為全省惟一的全國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示範縣。張峰親自主持,研究確定了“一核三治+貴南特色”的鄉村治理架構體系,把貴南基層治理全部經驗總結提煉納入其中,以塔秀鄉“7531”工作法為藍本,打造出了鄉村治理的貴南模範。

在時任貴南縣副縣長尕藏才讓眼中,張峰的魄力不僅如此。

“在用人方面,張書記宣導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把最近幾年脫貧攻堅、基層治理等重大任務中吃過大苦、立過大功的六鄉鎮黨委書記都推薦到上一級領導崗位。特別是茫曲鎮那然村第一書記項秀被破格提任為鄉黨委書記後,在社會上引起强烈反響。2018年,公開選拔年輕幹部15名,打破了我們貴南縣無‘90後’科級幹部局面。”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從1989年參加工作,到如今已經整整32年了。張峰還記得分配到共和縣曲溝鄉曹多隆村學校時、第一次站上講臺時的心情,也記得當年臨行前父親張鼎西語重心長叮嚀。

郡縣治則天下安。

“中國很大,有2861個縣(區市),黨把這樣一個縣交給我們治理,如果我們把一個縣治理得井井有條,就可以讓黨中央少操2861分之1的心、讓省委少操44分之1的心、讓州委少操5分之1的心,從而讓黨中央放心,讓省州委省心,讓老百姓舒心。”

如今,無論是新的崗位,還是新的榮譽,對於與張峰來說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未來五年,是共和大有可為、理應有為和必有作為的五年。”面對建設“泛共和盆地”區域中心都市的重任,張峰說出了自己的打算:“不作秀、不折騰,一年接著一年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確保推進的每一項工作都利長遠、打基礎、永續,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確保採取的每一項措施都有章法、有定力、有質量,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鹹文靜張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