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一針幾千元,浙江一醫生選擇放弃治療,將癌症父親送回老家

浙江 88℃ 0
摘要:在醫院裏,離死亡最近的除了手術臺,還有臨終關懷科。當藥物只能延后死亡,再無法拯救生命的時候,這個科室負責讓一些病人走得不那麼備受折磨。可能是見多了生命最後一程花幹前半生積蓄,仍然只能在痛苦中沒有尊嚴地離世,有些醫生情願做出“體面”的選擇。近日,日本電視臺發佈了一則紀錄片,展示了一名女子小島4分鐘結束自己生命的全過程。陳作兵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比特主任醫師,他的父親不幸罹患了晚期惡性腫瘤。

在醫院裏,離死亡最近的除了手術臺,還有臨終關懷科。當藥物只能延后死亡,再無法拯救生命的時候,這個科室負責讓一些病人走得不那麼備受折磨。可能是見多了生命最後一程花幹前半生積蓄,仍然只能在痛苦中沒有尊嚴地離世,有些醫生情願做出“體面”的選擇。

網絡配圖

近日,日本電視臺發佈了一則紀錄片,展示了一名女子小島4分鐘結束自己生命的全過程。活著只是在掙扎,她選擇了安樂死,從清醒到死亡,始終保持了自己的意志和尊嚴。而中國的一比特醫生,也為自己患癌的父親做出了相似的選擇。

陳作兵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比特主任醫師,他的父親不幸罹患了晚期惡性腫瘤。

陳作兵經手過很多腫瘤晚期病人,他會切開他們的氣管,插進直徑超過3釐米的導管,接上呼吸機,打幾千元一針的藥劑……躺在ICU裏病人最後的結局大多相似,他們的臟器會逐漸衰竭,有的人腦死亡後家屬仍不肯放弃搶救。

“從前都是我給別人挑選治療方案,現在輪到自己父親,我束手無策。”

最後,陳作兵把父親送回了山清水秀的老家,告訴母親:如果父親昏迷或是停止心跳,不要採取積極的搶救措施。如果可以,適當的鎮靜催眠送走他就行。

陳作兵父親生命的最後,過得非常從容舒心。因為不用打針吃藥,每天都能吃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他沒有像其他晚期病人一樣骨瘦如柴。

網絡配圖

在美國,有些醫生患了不治之症後,會在脖子上掛一個小牌,上面寫著“不要搶救”,也有人把它紋在身上。

查理是一比特骨科醫生,但他不幸罹患了“癌症殺手”胰腺癌,一比特業內名醫為他提供了一份治療方案,表示可以把查理5年記憶體活率提高三倍,但是治療過程會很痛苦。

查理見過太多病人躺在床上苟延殘喘的樣子,俐落地拒絕了這份方案。在享受了最後幾個月的家庭時光後,他在親人們的陪伴下,平靜地離開人世。

網絡配圖

感動無數人的紀錄片《人世間》講述了醫院裏的生生死死。其中的一比特醫生車在前說,他們醫院急診樓的地下一層,有一間25平方米的“善別室”,白牆上貼著一句詩:生命的凋零如秋葉之靜美,請讓每個生命安靜、有尊嚴地逝去。

醫生百分之一百地希望自己的患者可以活下來,甚至比家屬的願望還要强烈。但是不得不承認,ICU裏最常上演的就是無效治療:切開氣管,掛靠呼吸機、藥劑,幾萬幾萬地燒錢,只是為了延續一天的生命,甚至不能保障這張病床上的人意識是清醒的。

網絡配圖

今年年初,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在家人的陪同下,遠赴瑞士接受安樂死。他端著藥問醫生“一口吞嗎?可以兩口嗎?“在做好了一切準備後,他和世界最後一次道別,喝下了這杯奇苦無比的藥,從病痛中永遠地解脫,做主了自己的生死。

而20多年前的作家巴金沒能這麼幸運。他在病榻上苦苦掙扎了6年,鼻子上插著方便進食的胃管,兩個月一換。因為長期插管導致下巴脫臼,他又被切開氣管,掛上呼吸機。巴金想要放弃,可家屬不同意、領導不同意,最後他只說,長壽是一種折磨。

傅達仁

科學發展至今,相比病人如何活下去,他們怎樣才能安詳地離開才是醫生最大的問題。臨終關懷專家施永興曾經說,我們從來沒有關注過死亡的質量。醫生的工作是死裡求生,他們拼盡全力。但面對不治之症、藥石不可醫的情况時,有人選擇主動迎接死亡。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