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兩隻“麒麟”,今畫像公開,讓人意想不到

云南 92℃ 0
摘要:看了這圖,你肯定納悶,這哪是麒麟?分明是長頸鹿,古人搞混了吧?值得一提的是,與瑞鳥鳳凰一樣,鳳為雄性,凰為雌性,其實古人也是把雄性稱為“麒”,雌性稱“麟”。在漢畫像石中也有對麒麟的刻畫,與現代人印象中麒麟形象大不相同,像鹿又像馬。而我國現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其實要數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流傳至今,所以當看到明代航海家鄭和從非洲帶回的2只“麒麟”,難免會被逗笑。

現代人眼裡的麒麟是這樣的:

而古代人眼裏的麒麟卻是這樣的:

看了這圖,你肯定納悶,這哪是麒麟?分明是長頸鹿,古人搞混了吧?

麒麟這個名字早在數千前便已經出現,《禮記·禮運第九》中有話:“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瑞獸,古人認為,麒麟出沒,必會帶來祥瑞,據有關文獻的記載,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

值得一提的是,與瑞鳥鳳凰一樣,鳳為雄性,凰為雌性,其實古人也是把雄性稱為“麒”,雌性稱“麟”。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對麒麟外形的描述是:“仁獸也。麕身牛尾,一角。張揖雲: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無角。”

在漢畫像石中也有對麒麟的刻畫,與現代人印象中麒麟形象大不相同,像鹿又像馬。而我國現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其實要數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流傳至今,所以當看到明代航海家鄭和從非洲帶回的2只“麒麟”,難免會被逗笑。

許多人對明朝歷史都有些許的瞭解,雖然明成祖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但朱棣確實是一比特有作為的皇帝,能文能武,文化上修《永樂大典》,軍事上親自北伐,外交上派鄭和下西洋,並且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但不管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還是宣揚明朝威德,卻是沒有掠奪的意思。事實上,中國自古代起就熱衷於探索宇宙、探索世界,於是出現了天干地支、絲綢之路等,就連先秦古籍《山海經》,也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而鄭和對於下西洋這事也是十分熱衷,可以見識到國外的許多事物,鄭和船隊在七次航行中先後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東非、紅海。當時,東非的麻林國被認為是麒麟的故鄉,朱棣聽聞後,就遣使鄭和前往,帶回麒麟,於是鄭和便帶著明朝珍貴的瓷器、紡織品等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抵達麻林國後,麻林國國王親自接見了鄭和,並且十分高興地收下了明朝帶來的禮物,還派了使者帶著麻林國的特產跟隨鄭和船隊前往大明,至於鄭和提出的“麒麟”,麻林國國王也是慷慨相送。

鄭和沒有在麻林國久留,完成此行的目的後便啟程返航,而朱棣得到鄭和回來的消息後,是親自前往迎接,並且將鄭和帶回兩隻瑞獸麒麟的消息散播了出去,囙此鄭和下船時,碼頭邊早已是人頭攢動,一是為目睹瑞獸,二是想要沾沾瑞氣,給自己帶來好運。

事件的記錄者、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則在《瀛涯勝覽》中詳細描述了麒麟的外貌:“前二足高九尺餘,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餅。”

隨後,明成祖朱棣命宮廷畫師畫下麒麟,即《瑞應麒麟圖》。但如今畫像公開,所有人都被逗笑了,這其實就是長頸鹿,不過六百多年前的明代人也不認為自己弄錯了,因為根據古籍的描述,“麒麟”就是這樣,而且這種動物在非洲叫“Giri(索馬利亞語發音)”,與麒麟相近。

後來宣德皇帝即位,鄭和尚在人世,於宣德七年(1432年)第七次下西洋,到達了沙烏地阿拉伯等地,得知古裡國(今屬印度)派人前往去天方國(今屬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朝聖,鄭和便派遣了馬歡等七人帶著麝香、瓷器等一同前往,而這也是我國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穆斯林朝覲行動。

馬歡等人則在天方國購買了麒麟、獅子、鴕鳥等帶回大明,還摹繪一幅“天堂圖真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