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杭州、武漢、成都、重慶、哈爾濱等多個都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草案)陸續公示,這是國家“多規合一”規劃體制改革後,指導都市未來15年發展最重要的綱領性規劃檔案,非常重磅!
在關鍵發展節點上,各大城市對於自己的定位是怎麼樣的?未來15年,它們的人口極限會到多少?下麵我們就來盤點下。
01
北京:淡化經濟中心功能
根據國務院2017年準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的城市性質為: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可以看到,北京的都市定位可以用“四個中心”來概括,但其沒有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等常見表述,說明北京想要淡化經濟中心的色彩。媒體分析稱,不屬於這“四個中心”的功能,將逐步從北京疏散出去。
不過,在淡化經濟功能的同時,北京仍然保留了科技創新中心這項功能,說明北京對科創的重視程度遠超經濟與金融,而且也沒有誰比北京更適合擔當這個重任了。
新華社最新消息,7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透露,從今年起將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
這說明北京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越來越近了。
關於人口規模的表述是:北京計畫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准。
七普資料顯示,北京常住人口已達2189.31萬人,這意味著未來15年北京常住人口的餘額還有110.69萬人。
02
上海:啥都有
上海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35年未出,但此前發佈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已經獲得國務院準予。
對上海的城市性質表述為:
“上海是我國的直轄市之一,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覈心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都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相比上一版總規提出的“四個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上海這次新增了“科技創新中心”這一表述,陞級為“五個中心”。
所以,上海在經濟層面的功能是全國城市中最完整的,也是最頂級的,可謂啥都有。
而且上海明確提出要建設“卓越的全球都市”,這是全國(內地)第一個喊出這個目標的都市。
另外,上海和北京一樣,也是我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已有70多個國家在上海設立總領事館。
關於人口規模,上海總規的表述是: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對比七普數據,未來15年,上海的人口餘額為12.91萬人。
03
廣州:綜合性門戶都市
據《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廣州的城市性質為:
“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中心都市和綜合性門戶都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覈心引擎,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是廣州最顯著的兩個都市特徵,曆版總規都不會漏掉。相比上一版總規,廣州新增了大灣區覈心引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綜合性門戶都市、國際大都市等表述。
這些表述中,我認為最有含金量的是綜合性門戶都市,因為能稱得上綜合性門戶都市,恐怕只有北上廣,最多再加一個成都。
另外,與北京、上海一樣,廣州也是我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有60多個國家在廣州設立總領事館,外事機构的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而且,廣州擁有廣交會這個享譽世界的展會,這對廣州擔當國際交往中心具有强烈的促進作用。
廣州珠江新城(圖片來自夢想飛行家)
不過,廣州沒有像上海、成都那樣提及“全國金融中心”,也沒有像武漢那樣提及”區域金融中心“,說明廣州要和臨近的深圳、香港兩個金融中心錯位發展,刻意淡化了金融功能。
事實上,廣州已經有了期交所這個全國性金融平臺,有天河金融城、南沙金融島兩大空間載體,未來建設全國金融中心還是有籌碼的。
關於人口規模,廣州的表述是: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按照2500萬人左右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寘。
對比七普數據,未來15年,廣州的人口餘額為132.34萬人。
04
深圳:全球海洋中心都市
根據《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深圳的城市性質為:
“卓越的國家經濟特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國家對外開放樞紐門戶;粵港澳大灣區覈心引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都市。”
經濟特區仍然是深圳十分看中的都市特質,在曆版總規中都有強調。相比上一版總規,深圳新增了新增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覈心引擎”、“全球海洋中心都市”等表述。
值得一說的是,上一版總規中的“全國性經濟中心都市”在這版總規中沒有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都市”這些國際化的職能,這說明深圳的志向已經更進一步了。
不過,“全國經濟中心都市”這個表述,已出現在武漢、成都等新晋國家中心都市的總規中,說明這個表述與國家中心都市的內涵是一致的。
重點說一說“全球海洋中心都市”這個表述,現時只有兩個半都市拿到了這個定位,含金量還是很高的,它的來由是這樣的:
2017年6月,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印發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檔案裏提到“構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樞紐和對外開放門戶,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都市。”
可見,現時只有深圳、上海兩個都市獲此殊榮,而且深圳還罕見地排在上海前面,深圳對這個定位的重視程度之高,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半個都市是誰呢?廣州。
在2017年年底,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國家海洋局印發了《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指出:
將廣州、深圳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都市,將珠海、汕頭、湛江建設成為區域性海洋中心都市,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小鎮和特色漁村,初步建成藍色優質生活圈。
可見,廣州建設“全球海洋中心都市”是廣東省政府與國家海洋局聯合認定,但暫時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的背書。
值得一說的是,深圳如果重視海洋經濟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都市東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為深圳真正的海岸線和深水大港都位於東部,而不是位於珠江喇叭口的深圳灣區域。
在新版總規中,深圳對空間戰畧的表述是“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其中“東進”排在第一位,比西協還重要。這說明未來15年,“東進”將逐步成為深圳發展的主旋律,改變現時的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格局。
畢竟深圳的海岸線、第二機場、深汕合作區都在東部,沒有理由放弃更為廣袤的東部腹地。在此意義上,靠近深圳東部的惠陽和大灣區片區,存在很大機會,尤其是軌道交通延伸到惠州的確定性越來越大。
關於人口極限值,深圳設定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1900萬。對比七普數據,未來15年,深圳常住人口的餘額為143.99萬人。
05
重慶:西部科創與金融中心
根據《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重慶的城市性質是:
“國際門戶樞紐、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
相比同類都市,重慶的定位頗為低調,除了門戶樞紐、先進製造業,其他的城市功能包括國際交往、科技創新、金融等都帶著“中西部”這個定語。
關於人口規模的極限值,重慶沒有明確給出一個數位。根據七普數據,重慶現有常住人口3205萬人,是中國人口第一城。
06
成都: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已發佈,正在公示中。
成都的城市性質為:“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全國重要的文創中心、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這六個職能定位,可簡稱為“五中心一樞紐”,而且都是全國性中心,代表著成都的都市定位從區域性中心都市上升為國家中心都市。
對於人口極限值,成都設定到2035年,成都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400萬人。比較七普,未來15年,成都常住人口的餘額為306.22萬人。
從成都市區望西嶺雪山
07
杭州: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
據《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杭州的城市性質為:
“浙江省省會,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中心都市和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國際文化旅遊休閒中心,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杭州對自己的定位頗高,首次提出國家中心都市、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等定位。
現時,已經獲批的國家中心都市有9個,分別是是四個直轄市以及廣州、武漢、鄭州、成都、西安,已獲批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有4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安徽合肥與粵港澳大灣區。這兩個定位,杭州現時還沒有拿到,只能說以它們為建設目標。
杭州CBD錢江新城
另外,杭州的電子商務、云計算等新興產業的確發展得不錯,是國內數字經濟的一個標杆都市,這對杭州建設“數字經濟第一城”有較强的支撐效應。
關於人口規模的極限值,杭州設定到2035年,杭州常住人口規模1500萬左右,服務管理人口規模為2000萬左右。對比七普數據(1193.6萬人),未來15年,杭州的常住人口餘額為306.4萬人。
08
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出爐,現在公示中。
武漢的城市性質為:
“國家中心都市、長江經濟帶覈心都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世界濱水文化名城。”
武漢對自己的定位與成都基本相當,但金融這一塊只是定位只是“區域金融中心”,比成都的定位要低一些。
關於人口規模,武漢設定為到2035年,規劃可容納常住人口規模1660萬人。對比七普數據(1232.65萬人),未來15年,武漢常住人口的“餘額”為427.35萬人。
武漢光穀未來科技城,攝影師@田春雨(圖片來自星球研究所)
09
南京:國家中心都市
南京《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仍在編制中,但《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此前已出爐。
根據《草案》,南京的城市性質為:
“江蘇省省會、國家中心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全球創新名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化都市。”
與杭州一樣,南京也把國家中心都市作為自己的目標。在上一版總規中,南京對自己的定位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都市。
從都市能級看,南京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高於杭州,這從交通資源配置、高等學府聚集、國家大區機構設置、電話區號都可以看出。但近年來,杭州憑藉數字經濟的強勢崛起,經濟活力已完勝南京,都市能級也有超越南京的可能。
關於人口規模,南京設定到2035年,常住人口將達到1300萬。比較七普數據(931.47萬人),未來15年,南京常住人口的“餘額”為368.53萬人。
10
鄭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鄭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編制中,但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介紹,鄭州的城市性質為:
“河南省省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開放門戶、國家先進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中心都市。”
相比武漢、成都、杭州,鄭州對自己的定位相對要保守一些,缺少全國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科創中心等表述。現時,鄭州是國家支持建設的9個國家中心都市之一。
規劃測算到2035年,鄭州人口將會達到1800萬人。比較七普數據(1260萬人),未來15年,鄭州常住人口的“餘額”為539.9萬人。
11
哈爾濱:世界冰雪文化旅遊體育名城
據《哈爾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公眾版》(草案),哈爾濱的城市性質為:
“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糧食生產及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消費中心都市,世界冰雪文化旅遊體育名城。”
哈爾濱測算,到2035年,常住人口將達到1180萬人。對比七普數據(1000.98萬人),未來15年,哈爾濱人常住口的“餘額”為179.01萬人。
12
青島:全球海洋中心都市
根據《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公示版),青島的城市性質表述為:
“全球海洋中心都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消費中心都市和濱海旅遊度假目的地、國家重要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相比上一版總規,青島此次新增了全球海洋中心都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重要科技創新中心等定位。不過,此前熱議的“國家中心都市”表述沒有出現在這版總規中。
前面說過,全球海洋中心都市,現時只有兩個半都市獲得這個定位,分別是深圳、上海以及廣州。青島是我國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都市,也符合青島的都市特質。(編輯/安十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