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7“大牛”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贵州 102℃ 0
摘要:廣東共有7名“大牛”入選,其中中山大學2人,分別是王雪華和鄧少芝;南方科技大學夏克青、華南理工大學馬於光、南方醫科大學陳武凡,以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何宏平、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57歲的王雪華,是數學物理學部的35名初步候選人之一。71歲陳武凡是資訊技術科學部26名初步候選人之一。

廣東共有7名“大牛”入選,其中中山大學2人,分別是王雪華和鄧少芝;南方科技大學夏克青、華南理工大學馬於光、南方醫科大學陳武凡,以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何宏平、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

中山大學2人入選

57歲的王雪華,是數學物理學部的35名初步候選人之一。

王雪華是湖南衡陽人,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他長期從事納米光子學、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量子光學的研究,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主(2007年)、國家有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得主(2011年),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專案首席科學家(2009年),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主持人(2016年)。

兩年前,教育部發佈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入選項目中,中山大學共有2個項目入選,入選項目數量全國高校最多。其中,《關鍵量子信息器件——“三高”量子糾纏光源研究》的專案負責人便是王雪華。

量子光源是量子資訊和量子光電集成晶片不可或缺的量子器件。實現高亮度、高糾纏保真度和高不可區分性的“三高”量子光子源一直是量子資訊科學領域的一個重大挑戰。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團隊瞄準這一國際前沿重大挑戰,基於量子光輻射控制理論,提出一種能克服光子側向和背向洩露且能極大提高光子前向出射的新型微納“射燈”結構,其單光子理論收集效率在較大的頻寬中超過90%、最高可達95%。

2019年4月,王雪華團隊率先研製出綜合效能俱佳的“三高”量子糾纏光子對源,相關成果線上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同期評論報導對此項研究進展給予了高度評價:“能够按需產生極化糾纏光子對的量子點光源已經實現,這標誌著可擴展、可集成量子光子學和資訊處理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同樣57歲的鄧少芝是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院長,此次入選資訊技術科學部26名初步候選人之一。

該學院官網透露,鄧少芝的研究方向為微電子學,光學工程,凝聚態物理研究方向:場致電子發射,平板顯示技術、集成電路科技。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第二完成人),在學術刊物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已發表科技論文超過150篇,其中SCI收錄超過60篇。

南科大華工南方醫各有1人入選

61歲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夏克青是數學物理學部的35名初步候選人之一。

南科大官方網站資料介紹,夏克青教授的研究方向為物理海洋、地球物理流體力學、流體湍流、複雜流體。1987年博士畢業於匹茲堡大學,1989年任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化學系助理研究員,1989-1992年任康奈爾大學物理系和化學系博士後。

1992年起,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歷任物理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物理研究生院主任、物理系系主任、卓銘物理學教授,2018年8月至今於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太工程系任講席教授。曾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高等教育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0年被推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57歲馬於光是化學部29人名初步候選人之一。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介紹,馬於光研究方向為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特長光電資料物理化學、激發態光譜學和合成化學。1991年獲吉林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6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工程”。2001年、2008年分獲教育部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71歲陳武凡是資訊技術科學部26名初步候選人之一。

南方醫科大學官網介紹,陳武凡1981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主持及完成國家97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2項、國家科技攻關專案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已授權)。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技論文200多篇,主編教材和專著各2部。

廣州深圳研究院各有1人入選

鄭海榮是資訊技術科學部26名初步候選人之一。他也是今年最年輕的兩名初步候選人之一,僅有43歲。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官網介紹,鄭海榮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醫工所所長、Paul C. Lauterbur生物醫學成像中心主任。2000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醫學成像科技與系統、資訊技術與理論方法在醫學成像中的應用。

他發表論文160餘篇,授權專利100餘項,一批專利技術實現產業化。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主、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何梁何利青年科技創新獎及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得主。

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53歲何宏平,是地學部27名初步候選人之一。

何宏平198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91年和1999年分別在中科院地球化學所和中科院地質所獲礦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3-2004年在法國國立科技大學(INSA-Lyon)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5年為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粘土礦物學、環境礦物學、礦物結構與礦物化學、礦物表面物理化學、礦物資料。已發表SCI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1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8件,SCI他引6000多次(HI=44),相關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加油!一起點贊廣東“大牛”(可多選)王雪華中山大學夏克青南方科技大學馬於光華南理工大學陳武凡南方醫科大學鄧少芝(女)中山大學鄭海榮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何宏平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提交

【記者】吳少敏馬立敏

【作者】吳少敏;馬立敏

廣東教育頭條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