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執著只為無悔的初心——記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錦梅

青海 80℃ 0
摘要:就因為自己這個特殊的“愛好”,20歲那年,她參加高考義無反顧地報名並考取了青海省農林學校。她,就是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錦梅。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有一比特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她對花草樹木特別“情有獨鍾”——她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家鄉當地的苗圃,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種樹。就因為自己這個特殊的“愛好”,20歲那年,她參加高考義無反顧地報名並考取了青海省農林學校。

學習之餘漫步西寧街頭,看著因為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影響而始終是光禿禿的南北兩山和都市少得可憐的“花花草草”,她暗自在心中立下一個誓言,那就是“一定要通過一己之力,讓這座都市變綠變美!”

她,就是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錦梅。

將近40年過去了。仲夏時節,再次漫步西寧街頭,西寧滿城丁香氤氳,南北兩山鬱鬱蔥蔥……眼前的一切讓張錦梅的內心感慨萬分。

自1988年6月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不忘初心,一直從事國土綠化相關工作,始終致力於鄉土樹種的研究與選育。她為西寧市的造林綠化工作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並結出累累碩果。她曾20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先後多次被評為綠化榜樣;她榮獲過全國“三八楷模”稱號,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森林公園建設先進個人,經省政府準予授予“青海省優秀專家”,入選為“昆侖英才·青海高原工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

為了提高青海高原的造林成活率,為了讓更多的鄉土樹種在家鄉“生根發芽”,30多年來,張錦梅的足迹踏遍青海高原的山山水水,她以拼搏實幹的銳氣、不勝不休的志氣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勁頭,攻堅克難,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高原造林的難題。

  只為“滿城丁香滿城香”

“西寧的丁香花太美了!”

每年進入春夏之際,西寧街道兩旁、公園庭院裏的丁香花相繼開放,香氣撲鼻。它們或獨樹一幟,或三五一叢,或相連一片,盛開在街巷、公園和社區裏,以其芳香四溢的氣息和爭相怒放的情韻,給這座城市增添了濃濃春意,將這座城市裝點得更加絢麗多彩。

作為西寧市市花,西寧市的丁香栽植數量占西寧市區花灌木栽植總量的70%。西寧已經成為國內丁香繁育品種較多、種植面積較大的都市之一,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丁香之城”。很多外地遊客甚至不遠萬里坐飛機來西寧“打卡”,專門觀賞丁香花。

西寧丁香花的“名氣”越來越大。然而,卻鮮有人知道,這“名氣”的背後卻離不開張錦梅和她的科研團隊多年來的辛勤耕耘和默默付出。

張錦梅和丁香花“結緣”於1998年。那一年,張錦梅調入西寧市小橋苗圃工作,在那裡,她結識了西寧市的林草專家劉更喜。劉更喜在丁香花的引種馴化、栽培管理和推廣應用等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一有時間,張錦梅就向他虛心請教,和他共同交流栽培心得。

“在環境優越的地方,丁香花生機勃勃地成長,綻放生命的絢爛。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丁香花也能頑強地生存,展示生命的堅韌。”

在張錦梅眼裡,丁香花耐寒、耐旱、耐瘠薄,和高原人民堅韌謙遜、樸實無華的氣質非常相似,這讓她格外鍾情。而當時西寧市區雖然廣泛種植丁香花,但是樹木成活率低,沒能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這也更堅定了她要讓“滿城丁香滿城香”的决心。

1998年,張錦梅在西寧市小橋苗圃負責的32公頃基地開始成批栽培各類丁香樹苗。

“青海寒冷乾旱,而很多丁香品種卻能在高原生長、繁育。囙此,選育和保護丁香品種,對於新增適宜青海氣候的林業物種,顯得尤為重要。”

2013年,張錦梅被組織選派到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負責西寧市乃至全省林業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研究重點之一就是繁育和保護稀有丁香品種。

張錦梅告訴記者,稀有丁香品種往往生長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野外,結種後如果沒有適合的生存土壤,便無法生根發芽。在當時,受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多野生丁香品種面臨瀕危甚至滅絕。尤其是羽葉丁香,它是我國特有的丁香品種,繁殖力弱、生長緩慢,一度成為瀕危物種。

一想到這些,張錦梅就急得整夜睡不著。

每到丁香開花季,張錦梅便和同事們跋山涉水,幾次前往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天池林區、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尋找野生丁香標本。

看著眼前陡峭的山體和嶙峋怪石,張錦梅心裡有點發怵,“這怎麼上得去啊?”但是為了能採集到羽葉丁香標本,他和同事在當地老鄉的指引下,一次次手脚並用地爬上山。每上一次山,劃傷、摔倒,累得跪在地上起不來都是家常便飯。可即便是這樣,直到花期結束,也沒有找到一株丁香。一無所獲的張錦梅沒有氣餒,來年又重返山區,繼續採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張錦梅和她的團隊在甘肅連城自然保護區的一個石縫中發現了兩株野生羽葉丁香!

當時一同前往的同事回憶,顧不得手指被磨破的疼痛,張錦梅從一棵被石頭壓彎的丁香植株上,截取了一段樹枝,連同收集到的種子一起,小心翼翼地捧回西寧。

那一晚,張錦梅終於睡了個踏實覺!她和她的團隊經過兩年攻關,將收集回來的羽葉丁香,採取嫁接、組織培養、扡插等管道,成功培育出第一批羽葉丁香組培苗。這項工作不僅為這一瀕危物種大規模推廣種植成功“破冰”,還為後續培育出更多色彩、花期、抗逆性俱佳的優良丁香品種,進一步豐富青藏高原的植物種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張錦梅的足迹幾乎遍及國內外集中種植丁香的地方。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暴馬丁香、小葉丁香、四川丁香、羽葉丁香、北京丁香、白丁香、遼東丁香、紫丁香、華北紫丁香、朝鮮丁香、裂葉丁香、花葉丁香等優質丁香品種在西寧“安家落戶”,品種從2013年的18種新增到103種,實現可繁育的有69種。丁香花瓣由原來普遍的四瓣,變成五瓣、六瓣甚至更多數量的花瓣,更加體現出丁香在眾多灌木花卉樹種中的價值。並在西寧建成全國唯一的丁香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

走進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的丁香繁育基地,各種樣式的丁香花開正盛,隨處可見白色、紫色、粉色的小花瓣叢叢簇簇地開滿枝頭,花香馥鬱、沁人心脾。

“左邊的是暴馬丁香,右邊的是羽葉丁香,遠處的是波峰丁香、四川丁香……”偌大的玻璃溫室裏,丁香育苗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張錦梅卻隨便就能叫出它們的名稱。在她眼裡,這些丁香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個品種的習性、特徵,她都熟記於心。

多年來,張錦梅對丁香花的深情從未改變。也正是因為她始終不改的初心,“滿城丁香滿城香”的夙願最終得以實現。

  只為“換回金山銀山”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長草……”

從兒時起,張錦梅就經常聽到老人念叨這句話。在她的童年記憶中,家鄉的山上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土黃色。

“在這片土地上種出‘綠色’,就這麼難嗎?”從小就酷愛樹木和綠色的張錦梅,正是內心帶著一份不甘,才選擇了農林學專業。

青海高原高寒少雨、紫外線强、蒸發量大,部分地區常年植被稀少,成為國內植樹造林難度較大區域之一。

大學畢業後,張錦梅一心撲在種樹上。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正值妙齡的她剪去長髮、穿上勞動服,和植樹工人們一起在山上風吹日曬,爬上爬下地掘土、插眼、撒種……

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張錦梅依舊清晰地記得,她的膝蓋經常磨破,手指反復乾裂,脚掌起水泡更是家常便飯。除此之外,張錦梅還得在實驗室做雜交實驗,選育優良樹種。最忙時,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但張錦梅卻樂在其中。對她來說,大山就是她的樂園,綠色就是心中最美的風景。

1993年初,張錦梅調至西寧西山林場擔任技術員。當時西寧正在開展南北兩山綠化,西山林場是重要的種苗供應基地。剛到林場時,同事帶她上山看樹。張錦梅只看到一片膝蓋高的荒草叢中隱藏著一株株瘦矮的枯樹,而這居然是種了快10年的樹!剛培育出的樹苗無論質量好壞,全部裸根移栽,成活率極低,導致“年年種樹不見樹”。

“我就不信找不對路子種活樹!”生性倔强的張錦梅再次一頭紮進林場。

為了造出活林,張錦梅手把手地指導工人掘土、插眼、栽苗、封坑,對種苗嚴格分級,選出良株後帶土移栽。繁育品種少,就從外地引苗試種,觀察是否適應高原氣候,針對不同品種,探索不同的繁育管道,找出最適宜的培育方法。

在張錦梅的努力下,她負責的第一批楊樹扡插苗冒綠芽,長勢良好。可出圃時,超過60%的樹苗根都被害蟲咬光。張錦梅親自帶領工人,夜晚提燈翻開土層,忍著噁心將小拇指粗的活蟲一隻一隻從土裏撿出來,平均一畝地裏能撿出近400只蟲子。正是靠著這種不屈不撓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張錦梅和她的團隊花了3年的功夫,終於把蟲害控制住了。

30多年前,由於青海高原本土植物品種、數量有限,各地開展綠化需要從外地引進大量樹木、花卉品種,經過引種、栽培、馴化,驗證適應高原特殊氣候後,才能推廣種植。然而,西寧市引進花卉樹木開展城市綠化時,由於缺乏有效規劃,引進樹種“多、亂、雜”問題逐漸顯露,大量外來樹種連適應性都沒有通過驗證,就被盲目引進種植,不僅景觀效果不好,成活率低,還導致了資源浪費。

“有的街上出現好幾種不同的樹,有的高大茂盛、有的形如枯槁,看上去亂七八糟。”張錦梅將這種現象幽默地稱為“四世同堂”。而更令她擔憂的是,一些地方盲目引進北方地區大量種植的河北楊,雖然剛種下去成活率高、樹形優美,但不到3年就大面積枯死。

西寧市的城市園林綠化,究竟應該以鄉土樹種為主,還是外來樹種為主?

張錦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高原環境特殊,必須培育適宜樹種,必須考慮到植物習性!”

從此以後,不管是在林場、苗圃,還是在研究所,張錦梅的業務研究始終緊密圍繞著制約青海林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乾旱,而楊樹速生,耐旱,利用率高,適於大量種植。為了提高樹種多樣性,穩定鄉土樹種品種,多年來,張錦梅帶領她的團隊積極致力於楊樹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擴繁,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乾旱造林難題。

張錦梅通過雜交育種,使楊樹雜交育種成功率從10%提高到70%,突破青海楊樹品種單一、抗性低和成活率低等難題。她和團隊研究生產的青楊雄株、小葉楊、青海楊苗木和種條為全省城鎮綠化、新農村建設、荒山(灘)造林、農田防護林建設、荒漠化治理等林業工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壯苗。她率先提出楊樹優良品種選育方法,比常規選擇育種週期至少縮短了3至5年,降低了楊樹培育成本,形成以楊樹良種繁育為中心,選育、試驗、示範、生產、推廣為一體的良性生產模式,在全省範圍內起到了輻射、示範、帶動作用,大大提高了全省的綠化覆蓋率。

針對乾旱缺水的現狀,張錦梅總結出適宜西寧地區的旱作造林科技,篩選出抗旱效能較强的樹種和綜合配套科技措施,改善了西寧人居環境,提升了都市生態文明新形象,並為青藏高原地區城市周邊生態環境修復及乾旱造林提供了示範模範,增强了社會各界和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林業建設的信心和决心。

為了使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張錦梅帶領她的團隊建立了楊樹良種繁育、城鎮綠化大苗培育和花灌木培育三大規模育苗示範基地,育苗生產總規模達到57.3公頃,培育各類花卉苗木品種30餘種,年生產各類花卉苗木50餘萬株、楊樹種條100餘萬根。苗木花卉生產一直以品種全、規模大、質量優等特點享譽全省各地及鄰近省份,成為西寧市主要骨幹示範苗圃,先後被原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品質信得過苗圃”“全國特色種苗基地”等稱號。

成功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張錦梅帶領她的團隊多年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沒有白費,夢想終於成為現實。2012年2月,楊樹良種基地被原國家林業局準予為第二批國家重點楊樹良種基地;2016年,她所在的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獲批全國林業科普基地。

平日裏,張錦梅喜愛登高遠眺。西寧南北兩山青翠挺拔,綿延一片,森林覆蓋率從7.2%提升到79%,抹去了老一輩人印象中的荒寂與蒼涼。

“看到這般景象,我的內心幸福滿滿。”

就是這樣一比特普通的林業工作者,用30多年的時間換回綠海翻湧,換得草長鶯飛,更換來金山銀山。

  只為“永遠無悔的初心”

“我就是一個拿薪水的農民!”

儘管在30多年職業生涯的功勞簿上,張錦梅榮獲了各種榮譽和眾多成就,但她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在張錦梅眼中,榮譽只是她加速前進的動力,守護好青海大地的這片綠色才是她最大的心願。她的心願承載著美麗中國的夢想,承載著綠色青海的未來,也承載著別樣的艱辛和甘甜。

有人說,世界上最可貴的兩個詞,一個是認真,一個是堅持。

而這兩樣,張錦梅都做到了。她一生熱愛林業,30多年來,用脚步丈量著西寧的每個山頭,熟知每個溝溝岔岔的一草一木,足迹遍佈全省各地。無論是當技術員,還是當專家、所長,張錦梅每年野外作業的時間都超過200天,每年夏天不是在山上種樹,就是在林場育苗,這種習慣從工作之初延續到現在。她最喜歡穿的鞋就是旅遊鞋,平均三四個月就穿爛一雙,穿爛的鞋在家裡都堆成了小山。她一年在野外跋涉的路程每天平均算下來有10多公里,脚掌磨出水泡、長出老繭,每月都要用刀片刮下厚厚一層,走路才不硌脚。青海高原紫外線强,常年在野外跑,張錦梅的皮膚早已曬得粗糙黝黑,還患上了日光性皮炎。

“一般人趕不上張所的工作節奏,為了工作連命都不要了!”

和張錦梅做了多年同事的謝賢榮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2005年夏天,聽說柴達木盆地發現了稀有的楊樹樹種,張錦梅不顧路途遙遠和交通不便,堅持自己親自去現場“采條子”(收集樹種)。途中不幸遭遇車禍,鎖骨骨折,受傷嚴重,當地的野生蚊子通過撕爛的褲管鑽進腿裏,腿上叮咬的疙瘩密密麻麻。後來送去醫院,醫生要求至少居家休息3個月。但兩個星期後,打著石膏的張錦梅就又出現在林場,腿上叮咬的痕迹清晰可見。同事和家人都勸她多休養一段,但張錦梅放不下她的育苗基地和正在進行的試驗。“我的腿脚是好的,又不是不能動,每天下地來看看,我心裡踏實。”

碩士畢業後進入西寧林科所工作的滿麗婷經常跟張錦梅出野外。“海拔三四千米的山上,我們年輕人走路都氣喘吁吁,可張所長就像一名勇敢的戰士,每次都沖在最前面。她在工作上不是高高在上、‘指手劃脚’地教我們,而是親力親為、手把手地進行指導。”正是因為張錦梅常年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所裡的年輕人進步很快,形成了積極向上、比學趕超的良好工作氛圍。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張錦梅的回答讓所裡的每個人感動不已。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錦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話。如今,即將到退休年齡的張錦梅每年都要去海拔超過3500米的玉樹、果洛等三江源地區的林場,選育適應三江源高海拔的樹種。

碩士研究生畢業的趙文潔和劉寶堯考進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沒幾年,對於這份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艱辛”的職業,起初他倆感到很不適。但是受張錦梅敬業精神的耳濡目染,如今的他們已然把“做一名出色的林業人”作為工作上的奮鬥目標。“張所長工作作風扎實,遇到難題,不畏艱辛,勇於攻堅克難、讓我們對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有了更直觀也更深刻的認識,她不愧是我們事業上的‘領路人’!”

可就是這麼一個大家都公認是“嚴謹敬業”的人,在家人眼裡卻“不可靠”。

“媽媽最喜歡‘放鴿子’!”在女兒眼裡,張錦梅除了工作什麼都可以捨棄。有時到了週末,全家人好不容易約著一起出去逛街吃飯,可是只要組織或同事打來電話,張錦梅立即“食言”,拋下他們趕去工作。

“把你根本靠不住!”是丈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常年跑野外,家裡的家務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最後全落在丈夫肩上,不得不當起了“家庭煮夫”。

談到家人,雷厲風行的張錦梅還是不由地紅了眼圈,“我最對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因為工作,我在孝敬父母、照顧家庭和教育孩子上經常‘缺席’……”可也正是因為家人無條件的理解和支持,才讓張錦梅更加心無旁騖地將全身心投入到她鍾愛的事業中去。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當年在黃河岸邊長大的豆蔻少女如今也已兩鬢風霜,但她的初心始終從未改變。

初心是什麼?就是守護綠色。

使命是什麼?還是守護綠色。

一直守護著家園的綠色——是張錦梅一生無怨無悔的執著。(李欣賈泓)

  丁香花開映丹心

戴望舒在《雨巷》中寫道:“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靚女,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每當滿街開遍丁香的時候,總是會記起一比特共產黨員,她有著丁香一樣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樣耐寒、耐旱、耐瘠薄的品質,三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堅韌不拔,通過不懈努力,使丁香花開遍西寧,她就是張錦梅——我們學習的典範,楷模。

她用堅守擔當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忠誠由責任來彰顯,黨性靠擔當來踐行。“我的一生無怨無悔,只為‘扮綠’‘扮彩’西寧,看著西寧一天比一天綠,一天比一天多彩繽紛、繁花錦簇,我感到無比欣慰與自豪!”自1998年進入西寧市小橋苗圃負責32公頃基地、培育造林優質苗,張錦梅開始成批栽培各類丁香樹苗。她將綠化事業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牢記初心使命,恪守黨性宗旨,用三十餘年的堅守擔當實現了今天丁香花香溢西寧,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充分彰顯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政治品質和崇高價值追求。

她用實幹奉獻描繪信仰的底色。丁香耐寒、耐旱、耐瘠薄,象徵著高原居民獨特的精神氣質,也鼓舞著張錦梅一直堅持與丁香“為伴”。“看到西寧林蔭翠綠,大街上的樹種多了,花色種類也多了,尤其是優質丁香品種已在西寧紮牢根基,很是欣慰,這些年與惡劣環境‘死磕’換來了高原林木的新貌與生機,自豪感油然而生。”從引種栽培、繁育推廣,到油松落針病防治試驗……對林業的摯愛、林業的貢獻,使她與這片高原大地、與這些鄉土樹種熔鑄在了一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從來都不是用口號喊出來的,而是用平凡卻偉大的舉措實現的,張錦梅衕誌用實幹奉獻描繪了信仰的底色。

她用艱苦奮鬥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也是我們總能戰勝困難、贏得勝利的法寶。張錦梅衕誌三十餘年如一日堅守崗位、默默奉獻,從楊樹優良品種選育,平均每天徒步10多公里。除了上山栽樹,她還要在實驗室做雜交實驗,選育楊樹優種,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回顧30餘年的科研生涯,張錦梅說,她這輩子主要就幹了一件事——“為了各種丁香,同大自然拼命‘死磕’。”她始終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用勤勉敬業、真抓實幹的實際行動,為保持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做了生動的注腳。

楷模是永遠的精神典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們長期學習的目標。向張錦梅衕誌學習,對照張錦梅衕誌先進事蹟照鏡子、找差距、明方向,將引領我們進一步築牢理想信念,强化責任擔當,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在本職崗位、平凡工作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青海日報評論員)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