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儒林外史·第八回》
在中國古代,銀子可以說是進行交易的主要貨幣。而受到一些古裝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古代的銀子都“銀光閃閃”的,畢竟這樣才不負其“雪花銀”之名。
但其實古代銀子的真實樣子並不美觀,其表面全是牙印和污垢,這使得一些有潔癖的人很難接受。
雪花銀
首先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何為雪花銀。據悉雪花銀一詞最早出現於宋代,雖說在此後的歷代文字中時常出現,但卻只有民間才會這樣稱呼“白銀”。
這白銀的計量單位為兩,清朝時期官方以紋銀作為銀貨幣的標準純度,全稱為“戶部庫平十足紋銀”。
銀子的流通
雖說銀子是中國古代較為重要的貨幣,但百姓們在進行日常交易的時候,並不會直接使用“雪花銀”。
這是因為雪花銀的價值都很高,除非是一些大型買賣,不然根本用不到雪花銀。相比於雪花銀,古人最常用於交易的其實是銅錢和碎銀子。
碎銀子相比於雪花銀而言,具有攜帶使用方便、價值較低等優勢。因為大小、重量以及形狀都沒有規格,古人在進行交易時都會按照商品價格挑選大致合價的碎銀子。
並且為了避免補錢,買家交易過程中支付給商家的碎銀子分量通常更多一些,這大概也是各古裝影視劇中小二直接揣起碎銀子不稱量的原因。
可當我們仔細去研究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古人們在收取碎銀子的時候,其實會使用專門的稱量工具,以判斷客人給的碎銀子是否合價。
另外,由於碎銀子的含銀量不同,囙此其價值也差別很大。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同重的碎銀子只因品質優良,便能換取更多貨物的情况。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
鑒於古代曾經出現過假的“雪花銀”以及碎銀子,囙此古人在用銀子進行交易的時候,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去鑒別銀子真假,比方說直接用牙咬。
而這也導致中國古代的“雪花銀”以及碎銀子上都是牙印,且隨著銀子的流通這些牙印凹痕處又鑽入了各種污垢,這就導致古代真的銀子看上去都非常不乾淨。
雖說在一些老觀念中,銀子的光澤度應該很好,但這裡我們只想強調,老觀念是一回事,真實的銀子又是另外一回事。
再者說是銀子在與空氣接觸的過程中還會發生氧化,種種原因都導致了銀子不可能一直保持著“銀光閃閃”的樣子。
補充
最後我們不妨再來補充一點關於碎銀子的知識。據悉碎銀子的產生其實和中國古代長期沒有將金銀作為流通貨幣使用有關。
要知道在明朝中葉以前,金銀只被作為貴重物品,在貴族之間流通使用,一直到明朝中葉之後,金銀才被作為“貴重金屬”,在“以物易物”的原則下被交換等價物品。
即是說,在明朝中葉之前,人們進行規模較大的商品交易時,主要使用著其他的大額貨幣,比方說銀票。畢竟此前人們也沒有將金銀作為“貴重金屬”以物易物的概念。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