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特大發現,出土石碑記載失傳數年歷史,學者:原來他不是傳說

西藏 82℃ 0
摘要:每一個時代都會造就一些非常耀眼的大人物,但並不是每一位的事蹟都可以被完整地記錄下來。今天我們給大家的介紹的這個歷史人物也是一樣,一直以來對他是否存在過都有很大的爭議,直到在我國西藏地區發現了一塊石碑,才知道他原來並非傳說,就是一人曾滅一國的唐朝名將王玄策。如果一直沒有發現這塊石碑的話,很可能關於王玄策的爭議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每一個時代都會造就一些非常耀眼的大人物,但並不是每一位的事蹟都可以被完整地記錄下來。一來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受戰爭的影響,很多珍貴的史料會遭到破壞;二來是因為有些事件在古代就存在爭議,畢竟我們現在看到的古籍也是由古人所撰寫的,難免會帶有一些主觀因素在其中。

諸如像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一比特非常喜歡軍事的皇帝,甚至還自己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名號。當初,他曾偷偷溜到關外,正好遇到前來“打秋風”的蒙古人,馬上激發了他指揮戰爭的興趣,不斷調兵大敗五萬蒙古人,但這一場戰爭在史書上竟只有簡單幾句介紹。

史書就是這樣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史官與當時統治者的影響。今天我們給大家的介紹的這個歷史人物也是一樣,一直以來對他是否存在過都有很大的爭議,直到在我國西藏地區發現了一塊石碑,才知道他原來並非傳說,就是一人曾滅一國的唐朝名將王玄策。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古代那些令人驚豔的帶兵奇才,雖然武將佔有很大一部分,但其中也不缺乏儒將。王玄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並非武官出身,可還是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膽識帶兵滅掉了一個國家。這也是歷來對他是否存在有爭議的因素之一,人們不太相信這是一個文官可以做到的。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西藏吉隆境內發現了一塊石碑,雖然經過上千年的風化,很多字已經看不清楚了,不過還是依稀可以辨認出一些內容。石碑上最顯眼的就是“大唐天竺使出銘”這個七個大字,時間大概是在唐高宗李治的顯慶三年。在那塊石碑上就詳細的介紹了王玄策出使天竺的過程,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印度。

可能大家不免會有一些疑問,王玄策出使天竺,這件事為何會在西藏吉隆地區有詳細記載呢?我們都知道當初玄奘曾前往天竺學習過佛經,但他是從中亞地區繞了一圈才過去的,就是因為憑藉個人力量通過世界屋脊還是很困難的。

王玄策就不一樣了,在歷史上玄奘是一路逃跑到天竺的,而前者根本不需要那樣做。因為是大唐官方派遣的使者,從西藏地區直接前往天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方便的,而當時王玄策正好途徑了吉隆地區,所以才在當地有石碑記載。

在歷史上王玄策一共出使過三次天竺,第一次還是在唐太宗年間,作為副使跟隨其他人護送婆羅門使臣回國,一路都比較順利。時隔四年,因為有上一次出使經驗,王玄策被任命為正使前往天竺,但這一次就沒有那麼順利了。當時恰好中天竺王去世,有大臣趁機謀權篡位,這樣的故事在我們古代的歷史上也很常見,尤其是在分裂時期。

作為當時世界強國的大唐,自然是不會承認自己藩屬國的領導者是以這種管道繼承王位的。而那個篡位的大臣也正是出於這一點考慮,直接帶兵將王玄策一行三十多人殲滅,最後王玄策趁機逃走了。

那個時候的他本可以一路逃回長安,再搬救兵去攻打天竺的,可一方面因為來回路途遙遠,另一方面這樣的小國家根本不需要動用大唐軍隊。於是,王玄策返回西藏地區,征得1200吐蕃兵與7000泥婆羅騎兵重返天竺。一路上王玄策所向披靡,天竺軍隊面對他的進攻根本沒有能力抵抗,只有被追擊的份。最終,中天竺五百多座城池全部投降,那個大臣被生擒。

不到一年的時間,王玄策經歷了被叛軍追殺,而後組織軍隊消滅中天竺叛軍,最後將所俘虜的上萬人全部送回了長安,而他本人也被封為了朝散大夫。所以說,“大唐天竺使出銘”石碑的發現對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唐蕃、中外關係等都有著非常的意義,尤其是對於王玄策這個人,更是意義非凡。

如果一直沒有發現這塊石碑的話,很可能關於王玄策的爭議還會一直持續下去。而之所以唐朝史官沒有詳細記錄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天竺在大唐眼裡根本不值一提,要知道當時的大唐可是萬國來朝,消滅天竺這樣的小國家自然是很簡單的,所以並沒有詳細記載王玄策的相關事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