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聚會時縮手縮腳,上臺演講時渾身發抖,甚至相親還沒開始便想快快結束……很多時候,人們都喜歡把“文靜”“害羞”作為評估一個人乖巧聽話的重要名額。但有時候,這可能不是害羞,而是陷入了心理疾病。
20歲的成都靚女小景就是如此,她因為適應不了需要上臺演講的工作而選擇辭職,又因為這種心理疾病遲遲找不到男朋友……
害羞?
上臺演講就呼吸困難
相親不敢看對方眼睛
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喜歡獨處,一向喜靜的成都靚女小景卻找了一份經常需要語言表達的工作。她在一家機构做顧問,平時偶爾會去一些公司給業務員們講課培訓。可是,這份朝九晚五、月薪還不錯的工作卻令她十分頭疼。堅持兩年後,她選擇了辭職。
“演講的時候,我有一種瀕死的感覺。”小景這樣告訴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專家王曦。原來,只要台下陌生觀眾太多,她就會渾身不自在,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身體發抖,最嚴重時會產生瀕死感。
起先,小景覺得,只是自己有點害羞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平時和熟人相處,她感覺自己能够完全正常地交流。直到最近兩次相親失敗,小景越來越懷疑自己是不是出現了心理障礙?
相親時,小景剛坐下,心裡便想著快點結束。在和對方聊天的過程中,她不敢看男方眼睛,也不敢有什麼大的動作,更不敢多說幾句話,往往都是對方提問她簡單回答。小景的“惜字如金”,讓相親對象望而卻步,和兩位男士的兩次相親,都以不歡而散終結。
需要演講的工作不適合換成坐班的就行,但是和异性相處都成了問題,豈不是要孤獨終老?這麼想來,小景甚是擔心。前不久,她獨自來到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尋求幫助。
是病!
這是社交焦慮障礙
在公共場合最難受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專家王曦表示,小景是社交焦慮障礙。她說,社交焦慮障礙經常被誤認為是害羞,而害羞本身並不是病態。
▲醫生王曦。
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稱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是指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或公共場合中表現出與環境實際威脅不相稱的强烈恐懼和(或)焦慮及回避行為。
典型場合包括公開演講、會見陌生人、在他人注視下操作,或使用公共衛生間等。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往往在公共場合中承受極大痛苦,精神和軀體上的焦慮症狀極易使患者竭盡全力避免社交場合,嚴重影響其社交關係、生活質量和職業前景。小景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王曦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2019年發佈的中國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資料中,我國社交焦慮障礙年患病率為0.4%,終生患病率為0.6%;美國成人年患病率為8%,終生患病率為13%。兒童青少年與成人年患病率相仿,都市與農村年患病率相仿,女性與男性比例為1.5:1~2:1,已開發國家高於开发中国家。社交焦慮障礙一般起病於兒童中期,但通常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才就醫。
▲數據。
“社交困難是社交焦慮障礙形成過程中的危險因素之一。”王曦認為,社交技能培訓可以預防或減輕社交焦慮症狀。當然,其他相關的危險因素還包括受教育程度低、社會經濟地位低、單身或者離異、共病抑鬱障礙等。
咋辦?
這些情况持續半年以上
就該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王曦介紹,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因在社交或表演場合過度害怕被他人審視和感到尷尬,導致明顯的痛苦或功能損害。
成年人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的回避以及臉紅、出汗、心跳加速等軀體表現。
未成年人則主要表現為回避社交活動或情境,例如:回避在他人面前說話或表演、結識新的小夥伴、與老師等權威人物交談或者成為關注的焦點等;他們可能在社交時說話較少、聲音小或者猶豫不定。
需要注意的是,當有以下情况並持續數月(6個月以上),引起痛苦,甚至影響社交、工作、學習,就需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面對可能被審視的社交情境,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
害怕自己的言行或焦慮症狀引起別人的負面性評估;
主動回避恐懼的社交情境,或者帶著强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
紅星新聞記者戴佳佳受訪者供圖
編輯彭疆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