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發展怎麼幹?“支點”怎麼建?重磅檔案來了(附全文)

湖北 75℃ 0
摘要: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新時代推動湖北高品質發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畧支點的實施意見(2021年6月21日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通過)為切實肩負起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湖北的歷史使命,推動湖北高品質發展。堅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統謀劃、協同用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十百千萬”行動和“人才興鄂”計畫,完善高端科技人才在鄂工作、科研、交流保障政策,加强創新型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術轉移人才、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人才評價體系。編輯:朱習芳責編:劉 衛稽核:姚 盼。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關於新時代推動湖北高品質發展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畧支點的

實施意見

(2021年6月21日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切實肩負起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湖北的歷史使命,推動湖北高品質發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畧支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結合湖北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湖北比較優勢,深入推進“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佈局,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科技强省、農業强省、生態强省,著力在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區域發展、實現綠色崛起、堅持開放先導、推動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奮力“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為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二)發展定位。牢記“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畧支點”歷史使命,聚焦新時代推動湖北高品質發展,以美麗湖北、綠色崛起為重要底色,以科技創新、改革突圍為强大動能,以强化功能、開放共亯為有力支撐,率先在中部地區實現綠色崛起,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揮科教資源富集優勢,强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塑造湖北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打造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科技創新支點。

——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發揮產業基礎雄厚優勢,强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推動湖北製造高端發展、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

——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發揮武漢國家中心都市支撐引領優勢,强化輻射帶動功能,優化全省區域發展佈局,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打造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重要動力源。

——中部綠色崛起先行區。發揮生態大省優勢,强化生態承載功能,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守護“華中水塔”,築牢生態屏障,率先在中部地區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的新路子。

——內陸開放新高地。發揮區位交通和市場空間優勢,强化交通樞紐和市場樞紐功能,建設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迴圈戰畧連結。

——中部省域治理模範區。發揮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優勢,强化公共服務供給功能,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亯的社會治理格局,以高水准治理推動高品質發展。

(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推動湖北高品質發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畧支點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創新能力保持領先,創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萬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穩步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製造業主導、現代服務業驅動的產業發展體系基本形成,萬億級、五千億級、千億級產業集群梯隊初步構建,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初步建成。區域發展佈局成勢見效,武漢城市圈在中部地區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强,“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能級大幅躍升,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內陸開放型經濟突破性發展,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消費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迴圈戰畧連結初步建成。綠色發展走在前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組織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得到較好控制,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管道普遍建立。省域治理效能顯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形成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湖北模範,共建共治共亯的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准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强。

到2035年,形成與“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相適應的綜合實力、戰畧功能和體制機制,科創能力、內生動力和競爭力大幅躍升,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准,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達到較高水準,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美麗湖北基本建成,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中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二、建設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四)完善區域創新佈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科技强省“四梁八柱”。著力把東湖科學城打造成科學特徵凸顯、創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創活力迸發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加快以東湖科學城為覈心區域的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創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襄陽、宜昌等地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組建“襄十隨神”“宜荊荊恩”科技創新聯盟,助推產業升級和區域轉型發展。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和創新型園區,構建環大學科技創新生態圈、生態帶。構建國內國際開放合作創新網絡,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創新共同體,組建10家左右國際科技合作離岸中心和國際技術轉移離岸中心,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布點組網”。

(五)加强戰畧科技力量培育。聚焦科技前沿,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推進脈衝强磁場優化提升、作物錶型組學研究、深部岩土工程擾動類比、精密重力量測等設施建設,統籌謀劃磁約束氘氘聚變中子源、武漢光源、農業微生物等設施預研預製。啟動3600餘家科研機構創新活力,培育500餘家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主體。“一室一策”高標準建設湖北實驗室,綜合優勢力量爭創國家實驗室或國家實驗室在鄂重要基地。充分發揮在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機构平臺支撐作用,加快建設先進存儲、資訊光電子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謀劃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佈局一批跨學科、跨領域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加快國家網路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

(六)强化高等教育創新支撐。優化高等教育發展佈局,分類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在鄂部屬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省屬高校特色發展。强化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功能,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高校院所積極參與國際研發合作,支持國際國內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在鄂設立分支機搆。推進基礎學科研究基地建設,建設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七)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光芯屏端網”、醫藥和醫療設備等重點產業,推動“臨門一腳”關鍵技術產業化。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聚焦新能源和智能汽車、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不分地域、不論資歷、不設門檻,推行重大科技攻關專案“揭榜掛帥”,加强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前瞻佈局未來網絡、量子資訊、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領域,謀劃建設未來產業先導示範區,加强應用場景創新與反覆運算應用示範。

(八)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强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增强“錢變紙”“紙變錢”能力。打造“雙創”升級版,建設1000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加快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推動組建中部地區科技交易市場聯盟,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實施科技金融服務滴灌行動,創新科技財政資金投入管道,拓展科技型企業融資管道。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建設。堅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統謀劃、協同用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十百千萬”行動和“人才興鄂”計畫,完善高端科技人才在鄂工作、科研、交流保障政策,加强創新型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術轉移人才、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人才評價體系,包容“十年不鳴”、期待“一鳴驚人”。

三、加快產業轉型陞級,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九)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培育打造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羣,構建“51020”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先進製造業主導,推進製造强省建設,著力打造汽車製造、現代化工及能源、現代農產品加工3個萬億級產業;鞏固提升高端裝備、綠色建材、低碳冶金、現代紡織4個五千億級產業;培育壯大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新能源、北斗及應用、航空航太、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高端數控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智慧製造裝備、智慧家電、安全應急等1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羣。堅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畫,著力打造以“光芯屏端網”為重點的新一代資訊技術和大健康2個萬億級產業;鞏固提升先進資料、節能環保2個五千億級產業;培育壯大光通信及雷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慧終端、資訊網路、軟件及資訊服務、人工智慧、電子資訊資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數位創意等1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羣,集中力量建設四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堅持現代服務業驅動,實施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工程,著力打造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商務服務4個五千億級服務產業。推進荊州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創建一批省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十)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遴選一批“卡脖子”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突破,重點支持20家集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群服務平臺建設。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落實產業鏈鏈長制,推進16條重點產業鏈高品質發展。實施技改提能工程,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50%以上。實施優質企業培育工程,重點扶持一批百億級、千億級頭部企業和領軍企業,每年打造30個“隱形冠軍”示範企業、培育引導1000家小微企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形成接續有力、相互支撐的企業梯隊。

(十一)推動產業數位化發展。實施數字經濟躍升工程,以數位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加快數位湖北建設。强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5G萬站工程,統籌推進各行業大資料中心建設。强化數位化平臺建設,加快武漢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爭創國家“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持續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加快智慧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建設。

(十二)推動產業融合化發展。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業,打造100個國家級和省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平臺、項目,大力推廣定制化、供應鏈管理、共亯製造等服務型製造模式。深入推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依託製造業集聚區佈局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建設一批服務支撐平臺,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構建全產業鏈區域服務體系。著力發展研發設計產業,創建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加快建設武漢世界“設計之都”。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旅、體育、家政等服務業,擴大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四、加强協同合作,打造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

(十三)推動“一主兩翼”成勢見效。加快實施“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佈局。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堅定不移支持武漢做大做强,進一步提高在中部地區的都市首位度,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都市、長江經濟帶覈心都市,全面提升能級、增强功能,發揮支撐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堅持“九市即一城”理念,以武漢鄂州同城化為突破口,進一步推進武漢城市圈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打造全省高品質發展主引擎。堅定不移支持襄陽、宜昌建設區域性中心都市,提升省域副中心都市能級,經濟總量向萬億級邁進,引領推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協同發展,實現由點軸式向扇面式發展,打造支撐全省高品質發展的南北列陣。

(十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全面提升各類都市綜合承載力和功能,形成“多節點、多通道、多支撐”發展新格局。支持市州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因地制宜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鼓勵在漢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與其他市州結對共建。推進綜合性區域交通樞紐建設,改善區域客貨運網絡佈局和交通微循環,提升通行能力。深化文明都市創建,實施都市更新行動,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社區改造。實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行動,加快建設智慧都市、海綿都市、韌性都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加强建築規劃設計管理,優化都市空間和建築佈局,塑造都市時代特色風貌。

(十五)突破性發展縣域經濟。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百强進位、百强衝刺、百强儲備”,加快融入中心都市和城市群發展,力爭2025年底實現全國50強縣(市)零突破。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重點推進10個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示範縣建設,打造一批宜居宜業的美麗縣城,規範發展一批特色小鎮。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供給均衡,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化擴權賦能強縣改革,提升縣級統籌資源能力。加强縣域經濟考核評估和結果運用。

(十六)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深化與湖南、江西兩省合作,賦能完善三省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漢江生態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協同發展,共同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推動武漢至南昌高鐵、長沙至九江高鐵、監華公鐵大橋、洞庭湖四口水系綜合整治工程等一批跨區域重點專案建設。推進三省製造業協同發展,推動三省大裝置大平臺共亯。建立三省人才共認共亯共用合作機制、應急處置聯動合作機制。推動實現三省住房公積金异地互認互貸和轉移接續,完善住院費用异地直接結算。以長江大保護為重點,建立跨區域大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協調聯動機制。成立旅遊產業發展聯盟,深化大別山、武陵山等區域旅遊與經濟協作。推動荊州跨長江發展,促進九江、黃石、鄂州、黃岡跨區域合作,深化“通平修”合作示範區建設。支持大別山等革命老區加快發展。

五、建設農業强省,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十七)鞏固提升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地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規劃和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江漢平原、鄂北崗地等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著力打造糧油、畜禽、水產、茶葉、果蔬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强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支持武漢建設“中國種都”。加快建設鄂北水資源配寘、引江補漢、一江三河水系連通等工程。推進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行動,推廣蝦稻共作等先進種養業模式。

(十八)刻不容緩推進農業產業化。堅持以農業產業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抬高湖北全域高品質發展底板。實施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打造十大優勢農業產業鏈。加快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强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羣。創建國家級、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和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省級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試點,支持農民深度參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做强“中國荊楚味·湖北農產品”系列名優品牌。

(十九)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堅持“多規合一”,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持續推進環境整治村和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提檔陞級農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連線連片建設美麗鄉村。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農村改廁和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强鄉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運營維護管理,開展“擦亮小城鎮”建設美麗城鎮行動。

(二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基”工程。健全政府、社會幫扶工作機制,持續推進產業就業幫扶,大力實施消費幫扶。著力抓好37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工作。

六、加快建設美麗湖北,率先實現綠色崛起

(二十一)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堅決把修復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完善以“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為骨架的生態安全屏障。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畧,建立以“三線一單”為基礎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深化河湖長制,完善落實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擦亮“千湖之省”生態名片。加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覈心水源區和三峽庫區保護,突出抓好長江、漢江、清江和洪湖、梁子湖等重要領域、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確保“一庫清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加强長江岸線規劃管理,實施千里長江綠色廊道工程,打造最美長江岸線。深入推進國土空間治理和生態修復、國土綠化和濕地保護、地質災害監測防治、長江流域非法矮圍整治、水資源保障等攻堅行動,到2025年完成造林綠化120萬畝、森林質量提升520萬畝、重要濕地生態修復10萬畝。全面實施林長制,爭創更多國家森林都市。推進以神農架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完善長江流域省級協商合作機制,推動設立長江生態法院。

(二十二)加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空氣污染聯防聯控,强化移動源污染防治。推進城鎮污水源頭管控收集和資源化利用、高品質管網建設,到2025年底縣城汙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推動黃石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實施產糧(油)大縣永久基本農田面源污染專項治理工程。加强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設施和轉運處置體系建設。實施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攻堅提升行動。

(二十三)推動减污降碳協同增效。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推進近零碳排放試點示範。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加快推進排汙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實施綠色技術創新系列專項行動,打造中部綠色技術創新引領區。完善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强度雙控機制。加快發展清潔替代能源,支持創建鄂西國家級葉岩氣勘探開發綜合示範區,新增新能源裝機2000萬千瓦以上。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國家節水行動。在武漢、襄陽、宜昌率先開展超低能耗建築建設試點。

(二十四)加快全面綠色轉型。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加快迴圈經濟示範市(縣)建設,全面完成重化工園區迴圈化改造。推廣清潔生產,支持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開展“無廢都市”建設試點。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建築等創建行動,鼓勵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發展。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爭創國家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推進武漢綠色發展示範、三峽地區綠色發展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合作。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支持宜昌建設世界旅遊名城,支持市州縣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荊風楚韻、靈秀湖北特色文旅品牌。

七、構建强大交通樞紐和市場樞紐,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二十五)建設“祖國交流道”。加强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資訊、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增密、互通、提質”。加快建設“米字型、十通向”高鐵樞紐網、“雙樞紐、多支線”航空運輸網、“九縱五橫四環”高速公路網和“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水運體系,著力構建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實施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工程,加快武漢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都市和襄陽、宜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支持黃岡—鄂州—黃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融入武漢樞紐佈局。實施鐵路跨越發展工程,加快推進沿江高鐵中部段、呼南高鐵襄陽至常德段、襄陽至荊門高鐵、西安至十堰高鐵、荊門至荊州高鐵、京九高鐵阜陽至黃岡段、武漢樞紐直通線等重大鐵路項目建設。實施民航補短板工程,增强武漢天河機場門戶樞紐功能,建設鄂州花湖機場國內一流專業航空貨運樞紐、全球主要航空物流節點,提升支線機場服務能力。實施公路擴容提質工程,强化省際通道銜接,完善過江通道佈局,推動高速公路優化擴容。貫通“斷頭路”、暢通“瓶頸路”,實現三大都市(圈)群內外高效聯通。實施水運提能增效工程,推進漢江航道整治,加快全省港口資源整合,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實施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合理佈局多式聯運樞紐節點,構建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

(二十六)建設全國商貿物流中心。優化商貿流通網絡,加快推進武漢、襄陽、宜昌、十堰、鄂州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都市和武漢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建設一批省級物流樞紐,推動鄉鎮商貿中心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培育壯大10傢俱有全國競爭力的大型現代商貿流通企業,推動鋼鐵、糧食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打造一批千億級商品交易市場、電子商務交易平臺。

(二十七)建設全國消費中心。創建武漢國際消費中心都市,推進襄陽、宜昌等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高品質徒步区和地標性商圈建設,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推動消費供給陞級,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全面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支持武漢設立離境退稅街區、佈局市內免稅店,做强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建設全國進口商品集散分撥中心。大力發展電商網購、線上服務等新業態,推動生活服務業線上線下互動融合。健全消費領域信用監管體系,完善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

(二十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實施金融功能提升工程,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生態金融、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推動湖北銀行、漢口銀行等儘快上市,加快非銀機构設立,打造全牌照、全業態金融機構集羣。實施上市公司倍增計畫,做實上交所中部基地和深交所湖北資本市場培育基地,推動更多企業多管道上市掛牌,支持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爭取“四板”創新試點。深化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建設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範區和中部地區創投創投中心。建好全國碳排放權注册登記結算系統,打造全國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加强中小企業信用平臺建設。推動金融雙向開放,在湖北自貿區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等創新試點。創新體制機制,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

(二十九)推進高水准開放。推動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國家內陸對外開放通道建設為契機,主動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新亞歐大陸橋等對外經濟通道,創新中歐班列(武漢)運營機制。加快推動制度型開放,打造高水准開放平臺,高標準建設湖北自貿區,推進武漢片區擴容,拓寬利用外資領域。推進武漢市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支持襄陽、宜昌創建國家服務外包示範都市。加快襄陽綜合保稅區建設及黃石、荊州、鄂州、仙桃等綜合保稅區申報,加快武漢、宜昌、黃石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建設海外倉和跨境電商園。拓展中國(湖北)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功能,建設智慧口岸,開展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全力壓減通關時間和成本。强化政策保障,推動全省市州海關機構設置全覆蓋。推進武漢長江新區和武漢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

八、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准

(三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亯。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落實异地就醫直接結算,推進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完善就業資訊服務平臺,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人員回鄉就業創業。加强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社區服務短板。健全孤兒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落實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政策,推進市州兒童福利機构優化提質。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推動各領域各行業適老化轉型陞級,市轄區街道和有條件的鄉鎮至少建設1處綜合性養老服務設施。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和社會保障項目待遇動態調整機制。提高居住證持有人隨遷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的實際享有水准。落實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三十一)持續打造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湖北模範。創新醫防協同、平戰結合機制,加强公共衛生責任清單管理,落實公立醫院疾控工作職能,完善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建立完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加快實施傳染病醫院、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爭創國家醫學中心和2至3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4至5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爭取設立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分中心。推動百萬人口的縣(市)和百強縣創建三甲綜合醫院,大力推進優質專科醫院發展。鞏固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畫,加强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大力推進健康湖北建設。

(三十二)新增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全面推動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多樣化發展,加快高水准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發展文化創意、網絡視聽、動漫遊戲、數位出版等產業,加快中國(湖北)網絡視聽產業園、武漢東湖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數字圖書館、數位博物館、網上劇院等建設,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打響長江文化、楚文化品牌。推進綜合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全力打造城市社區十分鐘健身圈。

九、深化改革先行先試,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

(三十三)深化要素市場化配寘改革。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建設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市場體系。推進武漢爭創國家要素市場化配寘綜合改革試點。健全要素市場一體化運行機制,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深化產業用地“標準化”出讓管道改革。深入實施“畝產論英雄”,提高經濟密度和投入產出效率。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創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三十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有序推進企業重組綜合和佈局結構優化。建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分層分類管理制度,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和薪酬分配辦法。加快武漢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市場准入,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加快轉型陞級,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促進民營企業規範健康發展。推動領導幹部走訪服務企業常態化、制度化,强化對中小企業的政策幫扶和產業引導。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楚商精神。

(三十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企業獲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推進“照後减證”,探索“一業一證”。嚴格執行涉企收費清單和標準,確保清單之外無政府定價收費。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進一網、能通辦”“一件事一次辦”,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跨省通辦”。深化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改革,推進國家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决試點示範建設。嚴格規範涉企執法司法行為,持續開展政府失信行為專項治理,建設法治政府、誠信政府,當好服務企業“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三十六)加强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黨建引領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力量下沉,深化完善“雙報到、雙報告”制度,推行“五社聯動”和“黨建+網格”模式。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深入實施村黨組織“紅色頭雁”計畫,實施村(社區)事務陽光工程。加快信息化應用,深化“雪亮工程”建設。推進“一村(社區)一警一法律顧問”全覆蓋。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

(三十七)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大安全工作格局,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嚴格安全生產執法,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建設省市縣鄉四級應急回應平臺和決策指揮系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准安全的良性互動。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十、抓好組織實施

(三十八)加强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强黨的全面領導,全省上下“一盤棋”,涉及重要規劃、重點政策、重大專案要按規定程式報批。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加强統籌協調、督促檢查,注重總結推廣經驗。充分發揮人大和政協的職能作用,推動有關工作落地見效。省直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職盡責,强化工作協同,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要落實主體責任,細化實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實。

(三十九)創新政策支持。扎實推進中央支持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一攬子政策落實到位,持續落實“兩個比照”政策和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政策,完善對口幫扶機制。對重要改革開放平臺建設用地實行計畫名額傾斜,優先保障先進製造業、跨區域基礎設施等重大專案新增建設用地名額。落實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開展建設用地、耕地占補名額跨區域交易。構建科技、產業、金融、人才協同互促的政策體系,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實行雙向掛職、短期工作、項目合作等靈活多樣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鼓勵市縣設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落實中央企事業單位專業科技人員和管理人才按有關規定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的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市、區)利用地方政府債券限額空間、合法合規適當發行再融資債券化解隱性債務風險。用好融資擔保、貸款貼息、政府採購契约融資等政策,探索由市級和試點區縣共同出資設立資金池,依法分擔中小製造企業貸款風險。

(四十)强化作風保障。堅持謀定後動、謀定快動,以幹在實處推動走在前列,推動各項工作項目化、清單化、工程化,持之以恒抓落實。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主動作為、擔當善為,以“拼、搶、實”的狀態和作風,創造性開展工作。堅持鼓勵創新、勇於突破,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持續建設“政治生態好、用人導向正、幹部作風實、發展環境優”的省份,激勵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中展現更大擔當作為。

标签: 高品質發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