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王軍實習生李嘉銘)昨天下午2時30分,不少市民發現數十比特綠化養護人員在殷高東路冒雨工作,扶正並栽種沿路1公里長的倒伏行道樹。由於這些樹一年前栽種時就已被支架固定,但倒伏後根部還裹著毛氈,捆著繩子,市民沈先生懷疑栽種不科學。
圖說:倒伏欒樹根部還根部裹氈捆繩王軍攝(下同)
沈先生昨天上午發現行道樹連排倒伏後,感到十分痛惜,擔心上百株樹木錯失栽活的機會,便及時反映。隨後相關部門回復,已知道此事。但沈先生仍很納悶,他說:“倒伏的樹木已有支架固定支撐,為何還成排倒下?有的連根拔起,根部還裹有黑色毛氈,捆著繩子,保留著當初運輸時的模樣,但這批樹木明明已種植了一段時間,是否栽種管道有問題?颱風天,殷高東路樹冠高大的樹木沒有倒伏,僅這些瘦小且加固過的樹木卻成排倒下,相關部門是否應查明原因,不能治標不治本。”
7月29日下午4時許,陣雨還未停息,記者趕到現場,沿殷高東璐從國權北路路口向東行駛,發現沿途大片行道樹仍處於倒伏狀態,連同支撐架連根倒下。現場,楊浦區市容綠化養護人員正在工作,不少倒伏的行道樹已被扶正重新栽種。記者仔細數了一下,僅殷高東路上政芳路到政青路段300米距離,仍倒伏的行道樹就超過50棵。
圖說:倒伏欒樹連綿一公里長
記者向現場一比特養護人員瞭解倒伏的樹種。養護人員介紹:“這1公里路段兩側種的是欒樹,每側兩排,是去年道路改造時栽下的。”記者繼續詢問,樹木倒伏是否因為運輸時根部毛氈沒有去除?是否種植方法存在問題?養護人員說:“這次已經去除了樹木根部毛氈及繩索,將根球全部埋入了土壤,但土壤現在過於潮濕稀鬆,樹木仍難以支撐。倒伏原因可能是種植時間過短,不抗風。”
記者查閱資料瞭解到,栽種樹木時,用塑膠薄膜包裹根部是為了防止水分流失,提高成活率,但包裹著毛氈就種植似乎就有不妥。
圖說:欒樹成排倒伏是風大還是栽種有問題?
而作為行道樹,欒樹連片成排倒伏並非偶然,2016年中國景觀網文章《烟臺欒樹“見風倒”北馬路道旁行道樹或將更換樹種》中,就有專業人士指出,欒樹可能並不適合作為行道樹栽種。欒樹生長較慢,其根系恢復較慢且有較强的趨肥、趨水性,移植、分栽成活率較低;其次,行道樹往往採用樹穴栽植,樹穴尺寸較小,而且周圍均是硬化的柏油路或石板路,透氣性、排水性也很差,容易使欒樹的根系只分佈在地表和未硬化的樹穴範圍,不深紮,不擴展。而殷高東路1公里長路段超百棵樹木受颱風影響連片成排倒伏,還請相關部門重視熱心市民的建議,查明原因再扶正種植,既節約人力物力,也避免造成可能的安全隱患。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