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罕見老照片:光緒出殯,128人扛龍紋梓棺,斥資白銀52萬兩

甘肃 89℃ 0
摘要:皇帝,我國古代帝制時期,對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統一稱呼,在當時,皇帝被認為是天地萬物的共主,是天與地的具象化身,故受天下萬民敬拜。從頭算來,我國從夏朝為起始,以清朝為終止,前後共經歷了20個朝代。各朝各代均在治理國家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閃光點,但卻有一個朝代是例外,那便是清朝。在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並輕易取勝之後,而作為維新派背後支柱的光緒帝,便被慈禧軟禁於南海瀛臺,十年之後,光緒病重離世,享年38歲。

罕見老照片:光緒出殯,杠夫達7920人,128人扛棺隊伍延綿十幾裏

皇帝,我國古代帝制時期,對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統一稱呼,在當時,皇帝被認為是天地萬物的共主,是天與地的具象化身,故受天下萬民敬拜。

皇帝享有著當時時代最優厚,且獨一份兒的特殊待遇,手握生殺奪予的絕對權力,且奉天地意號令四方,在皇帝制的年代,可以說一國的興衰盡握於皇帝一人手中

所以歷史上便有了明君昏君這兩種,對於皇帝智力一國能力和其為人能力的評估。

皇帝昏聵使得國家失治混亂,群眾嫌惡皇權,便就會有彈劾、起義、篡權等等戲碼,皇帝聖賢明智,百姓以此得福得利,便會歌頌國君的恩德才幹。

而當封建社會倒塌之後,一般百姓對曾經高高在上,權傾天下的天子皇帝,又會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皇權末路的腐爛景象

中華大地在皇帝制的社會環境中,度過了幾千年的歲月,而皇權帝位,便也在這幾千年的歲月中隨著時間的河流起起伏伏,各朝代君主帝王對於治理國家、鞏固江山社稷,無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想法。

强盛大國的皇帝,其格局往往也更加廣闊深厚,在國家內部分化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產業,在穩固國家內裡根基的同時,還兼顧著向外開拓領土,擴大國家層面的宏大願望。

從頭算來,我國從夏朝為起始,以清朝為終止,前後共經歷了20個朝代。

各朝各代均在治理國家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閃光點,但卻有一個朝代是例外,那便是清朝

清朝成為封建社會的終末,是世界環境的大勢所致,斷絕一切對外聯系後,雖然可以通過內部貿易來滿足國家與人民的需求,但在發展道路上卻完全止步。

國土縱橫一千三百萬千米的大國,變成了一池慢慢發臭的死水潭。

當清朝被迫打開自家的大門後,才猛然發現自己曾經的世界地位早已煙消雲散,曾經强大的雄獅,如今只是一塊橫在切肉墩台上的碩大肥肉。

但由於慈禧太后及其背後官員團體的貪婪靡腐,讓清朝失去了它最後的自救機會。

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后將皇權獨攬手中,光緒皇帝也變成了其籠中的金絲雀,清朝那顆才剛剛重新復蘇的心臟,在跳動了百餘天后便再次重歸平靜。

慈禧在軍政方面的柔弱怯懦,使得我國版圖逐步走向崩壞分裂,其奢侈奢靡之心性,更是進一步掏空了國家軍隊那本就不結實的駐脚根據。

當處於國家心脈重地的皇權組織主動放弃了掙扎,亦開始在亂世中渾水摸魚,斂滿個人私欲之時,那便是清朝帶領著封建帝制社會,走向末路的時刻。

離世後才享有的帝王優待

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是清朝的倒數第二任皇帝,但他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終句點。

而關於在封建社會與皇權龍椅坍塌的前夕,群眾對待天子皇帝的態度和其心念轉變的各種問題,便可以在光緒的身上找到答案。

在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並輕易取勝之後,而作為維新派背後支柱的光緒帝,便被慈禧軟禁於南海瀛臺,十年之後,光緒病重離世,享年38歲。

相比起清朝以往的歷代皇帝,光緒似乎也只有在葬禮這一點上,才沒有失了帝王該有的“風範”。

光緒皇帝的棺椁名為“梓宮”,是由上好梓木所打造,據傳梓木親人氣但因木材珍惜造價極高,少有人能負擔得起,而光緒皇帝的“梓宮”則有4.9米的長度,而且是整塊而木材且紋理平順。

光是在出殯日當天,用在各類封建祭奠活動上的資金,就高達52萬兩白銀,若拋去貨幣本身的文化價值,單純進行價值的換算,那便是超1億元人民幣的天價

從出殯地點到落安行宮,梓宮上支金絲傘蓋,周身包裹龍紋絲綢布匹,梓宮全程不見日光,且純靠人力進行搬運。

總長達6米的梓宮下麵,密密麻麻地站滿了扛棺的力士,128人的扛棺隊伍輪番上陣,力求棺椁的穩定與平整。

送葬隊伍浩浩蕩蕩,延綿十幾裏,前後64人旗幡開路,1300多人的法駕鹵簿儀仗,後有官兵護衛,皇棺四周均是力士、扈從,其後有皇族宗親坐馬車跟隨隊伍。

抬皇杠人員多達7920名,分60班。

在皇棺落安行宮之後,便又進行了為期3天的祭奠,出殯活動才告一段落。

看似恢宏·實則悲凉

光緒皇帝的一生從未掌握實權,未曾有機會為民為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但卻要承受所有群眾的怒火與問責,唯獨一次為國家與民族的復興,組織起了戊戌變法的維新運動,但卻被慈禧輕易覆滅

光緒不得皇權且英年離世,光緒的帝陵也還未來得及修建,這使得在其駕崩之後,也並沒能在第一時間就入住皇陵,於是在慈禧的安排下,便將棺椁先行安置在了通往清西陵半路的一處行宮中。

雖然有所波折,但祭奠的各項事宜內容卻沒有絲毫的怠慢,如上文所描述那般,光緒皇帝的出殯是極為浮誇奢華的。

而皇帝的出殯活動,自然也吸引來了群眾與海外人士的圍觀,也囙此,我們才能有機會通過當年的那些海外人士的相機鏡頭,去觀察到當時群眾們的態度與反應。

在記錄著歷史的黑白照片中,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出殯的浩大場面,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在場圍觀的百姓們,卻無一人按照清朝的例律,對光緒的皇棺下跪叩拜。

因為在他們眼裡,清政府是已經墮落的王朝,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而現在躺在皇棺裏的光緒,也不過是一個無能的皇帝,無法拯救國家於危難,死了之後的陣仗卻倒是氣勢十足。

相信如果沒有侍衛扈從從旁守衛,甚至會有好事者去打開梓宮,看看所謂皇帝的真容。

生前不掌權柄,活成了慈禧的掌上木偶,死後亦不受尊重,清朝子民無一人跪拜祝告,光緒的一生實在是悲凉。

結語

回憶光緒,其實光緒皇帝是在閉關鎖國重開國門之後,最早覺醒的一批的思想先進者,甲午海戰之後,光緒十分清晰的意識到了時代的變遷,於是他果斷推翻了影響其二十餘年的封建法則。

而後,光緒走上了中興救國之路,但維新運動卻以失敗告終,救國之抱負被慈禧的貪婪和野心輕易抹殺

設想如果是光緒執政皇權,哪怕是無法改變中華大地後續的結局,但也註定不會像主張求和的慈禧太后那般自折脊樑。

在後續中華民族再次崛起的道路上,也一定會少走不少彎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