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萬人塚”裏為何埋藏著數萬唐軍屍骨,這裡曾發生過什麼?

云南 62℃ 0
摘要:位於雲南大理市下關鎮有一個萬人塚,墓塚前矗立著一座大理石墓碑,其上刻著:大唐天寶戰士塚。據悉,墓下埋藏著上萬具唐朝將士的屍骨。那麼,在距今上千年前的唐朝,這裡曾發生過何等壯烈的戰事,所向披靡的唐軍為何會在這裡留下數萬屍骨?李宓在南詔一戰中戰敗身死,但他的勇氣贏得了南詔人的尊敬,大理人為李宓立碑,歌頌這位“敵人”的英勇事蹟,憑弔這位大唐的將軍。

位於雲南大理市下關鎮有一個萬人塚,墓塚前矗立著一座大理石墓碑,其上刻著:大唐天寶戰士塚。據悉,墓下埋藏著上萬具唐朝將士的屍骨。那麼,在距今上千年前的唐朝,這裡曾發生過何等壯烈的戰事,所向披靡的唐軍為何會在這裡留下數萬屍骨?

戰爭的雙方是位於雲南的南詔國和唐帝國,但其實就在數年前,南詔國還是唐帝國的一部分,唐朝皇帝為父,南詔王為子,兩方以君臣相交。可是短短的幾年,兩方就刀兵相見了。

戰爭的起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雲南太守張虔陀和劍南節度使對南詔的欺壓,二是不斷强大的吐蕃對南詔施加的影響。

唐玄宗年間,唐朝對南詔國進行了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前兩次均以失敗告終。而那座萬人塚埋藏的,就是第二次唐軍與南詔作戰時犧牲的唐軍。

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鮮於仲通率領六萬唐軍於南詔都城全軍覆沒的三年後,唐玄宗决定再一次對南詔國用兵,而這一次他任命的主帥是將領李宓。李宓是唐朝在雲南的官員,在政務上與南詔王閣羅鳳經常往來,兩人關係密切,視對方為摯友。

可是,朝廷鑒於李宓在此前分化西南各民族部落的行動中表現突出,又深諳南詔國情,所以不惜讓他領兵去南征南詔國。昔日的好友,此刻卻要在戰場上刀兵相見,李宓出征前十分痛苦,他大呼南詔絕不會背叛大唐,閣羅鳳一定有難言之隱,但卻無法撼動唐玄宗和楊國忠的意志,只能帶著兒子領兵征討南詔。

李宓的痛苦,還不止在於兄弟兵戎相見,這一次戰事本身其實本就凶多吉少。南詔國的實力並不弱小,還有吐蕃作為後援,不容小覷。反觀唐朝這邊,鮮於仲通讓六萬精銳唐軍在上一次的戰爭中全軍覆沒,朝廷只能重新招募阿兵哥。由於時間倉促,阿兵哥的訓練還未跟上,軍備物資也還有很大的缺口。更重要的是,朝廷完全沒有吸取上一次唐軍失敗的教訓,依舊從北方招募士卒,他們不適應南方的氣候環境,別說作戰,光是待在南詔,軍隊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減員。

唐軍出征時正值南詔天氣最炎熱的時候,“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和越南軍隊拼凑在一起組成的十萬大軍(唐軍七萬)剛渡過河,就病死了五分之一還多,許多阿兵哥患上瘧疾。

這是一次遠征,士兵們從中原一路趕赴雲南,沿途經歷了無數折磨,軍糧不足的他們只能沿途打獵,採摘蘑菇和野菜,光是被毒蘑菇毒死的阿兵哥就不計其數。

等到李宓帶著唐軍來到南詔軍陣前時,等待他們的是南詔和吐蕃的强大聯軍以及一座堅固的堡壘。閣羅鳳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一方面請來吐蕃援軍,一方面重築龍首龍尾兩關,層層設防,與勞師遠征的唐軍打陣地戰。

閣羅鳳懼怕唐軍的戰力,同時又不想和好朋友李宓拼個你死我活,所以他採取固守不出的策略,想等唐軍用完補給後主動撤軍。

李宓眼看著士兵們被南詔的氣候折磨致死,糧食也一天天的减少,心中未免沒有退兵的想法,但唐玄宗和楊國忠的命令像一座大山一樣,讓他只能去打這一場明知必敗但還是要打的仗。

李宓兵分三路,讓副帥何履光率領水師攻打下河口,命長子李貞元領兵攻打龍首關,他本人則領中軍攻打龍尾關。然而唐軍對這片區域的地形完全不熟悉,而南詔軍卻瞭若指掌,他們利用唐軍不知道的暗道偷襲了唐軍水師。吐蕃的援軍則和南詔軍兩面夾擊李貞元部,取得大勝。

結果唐軍還未主動進攻,就已經折損兩路大軍,只剩下李宓所率領的中軍。將領們勸李宓效仿上一戰中的鮮於仲通,保命要緊,但遭到了李宓的拒絕。自打算出征後,李宓就抱著必死的决心。

李宓率軍攻打閣羅鳳親自鎮守的玉門關,這個關隘前有一座河,只有一座吊橋可以通過。南詔軍早就在橋上做了手脚,將堅固的木板換成朽木,等唐軍一通過,橋就會斷裂。李宓騎著馬走在最前面,寶馬察覺到了木橋的危險,不願向前,南詔守軍趁機向李宓挑釁,李宓策馬登橋,但剛到橋中心就轟隆一聲墜入河中。

主帥墜河,唐軍失去了最後的主心骨,只能各自為戰。第二次天寶戰爭中,南詔軍損兵三萬,而唐軍陣亡四萬餘,沿途病死餓死的不計其數,連主帥李宓也戰死沙場。

對於南詔來說,李宓其實是一比特“進犯”的敵人,可是當地的百姓卻都十分敬佩這位唐將。閣羅鳳知道李宓的無奈,他命人收斂陣亡的唐軍將士,並將他們葬於西洱河南岸。閣羅鳳留下一座“大唐天寶戰士塚”墓碑,後人則稱其為“萬人塚”。

閣羅鳳下詔::“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遂收亡將等屍,祭而葬之,以存恩舊。”(《南詔德化碑》)

李宓在南詔一戰中戰敗身死,但他的勇氣贏得了南詔人的尊敬,大理人為李宓立碑,歌頌這位“敵人”的英勇事蹟,憑弔這位大唐的將軍。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

南詔德化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