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全部是牙印,烏漆麻黑,放你面前都認不出

甘肃 57℃ 0
摘要:靈長類的動物,似乎對於那些閃閃發光的物品,有著一種十分特別的喜好,在南美洲生活的黑猩猩,有著收集玻璃的喜好,而對於人類來說,那些金銀珠寶,除去其本身具有交易的價值和功能,卻也是讓無數的人產生一種本能想要據為己有的衝動。囙此人們印象中的銀兩,是珠光寶氣的元寶模樣,然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而那種元寶或者是馬蹄鐵狀的銀子,一般是官銀或者是貢銀,數量要比民間流傳少很多的。

靈長類的動物,似乎對於那些閃閃發光的物品,有著一種十分特別的喜好,在南美洲生活的黑猩猩,有著收集玻璃的喜好,而對於人類來說,那些金銀珠寶,除去其本身具有交易的價值和功能,卻也是讓無數的人產生一種本能想要據為己有的衝動。

在電視劇裡面,我們似乎經常能够看到,酒樓裡面客官吃完飯結帳,總是輕易的丟下一塊白花花的銀子結帳。囙此人們印象中的銀兩,是珠光寶氣的元寶模樣,然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說起中國使用銀子當貨幣的時間,可以說是由來已久,不過在宋朝以前,銀子在民間卻極少出現,唐宋採取的都是銅本位制,過去換算銀兩基本都遵循一個這樣的公式:10000文錢=10貫錢=10兩銀子= 1兩黃金,雖然過去的朝代,“兩”這個組織時常發生變動,但是兌換的比率大致是保持一致的,在唐朝貞觀年間,物產豐富,5文錢就可以購買到一鬥米,由此可見銀子的購買力有多麼强大。不過在民間,卻基本沒有人使用銀子當做貨幣。

這是因為,中國當地的銀礦有限,銀子十分的稀少,唐宣宗時期,一年的銀兩開採才不過2萬兩,到了宋代隨著工業水准發展,開採銀礦的數量達到了頂峰,每年能開採課銀量約20萬兩,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在菲律賓以及美洲等地,開採出了大量的銀礦,從而通過貿易,使得源源不斷的白銀流入了中國,這才使得民間的老百姓能够廣泛的用得起銀子。

但是它也絕非什麼元寶的形狀,在不少墓穴當中,考古學家發現埋藏起來的銀兩,基本都是不規則的塊狀,類似於稀碎的小石頭,為什麼是這樣呢?過去並沒有銀元,往往購買貨物,又用不到太多的銀兩,有的時候只需要一分甚至幾厘,囙此這樣就方便支付和找零。

各行各界基本都有造假的存在,隨著銀兩的廣泛流通,也出現了很多“不法之人”,他們如何造假銀兩呢?有人在銀子當中,參雜鉛或者是鉻等重量和顏色都十分接近的金屬,來新增重量,更有甚者,直接採取“銀包鉛鐵”的管道。

那麼該如何應對呢?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用牙齒咬,銀金屬的硬度很低,而且十分軟,只要稍微用力就能够在上面留下印記,如果參雜了其他的金屬,咬的時候,就會覺得硌牙。

而銀金屬的化學成分十分活潑,當其長時間接觸空氣的時候,會在銀子的表面形成氧化銀,呈現出褐色或者是灰黑色,當空氣環境比較差的時候,銀也會和空氣當中的硫元素結合發生化學反應。

至於那些在市面上流通的銀子,常常接觸到人體分泌的唾液和汗液,就更容易發生反應了,囙此古代真實銀子的面貌,是烏漆嘛黑,佈滿牙印的,就算放在你面前,也會認為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根本認不出來。

而那種元寶或者是馬蹄鐵狀的銀子,一般是官銀或者是貢銀,數量要比民間流傳少很多的。

标签: 白銀 貨幣 宋朝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