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九城,是指皇城東南西北四面城牆,圍城設定的九座城門。四九城現在已經不僅僅指朝陽、宣武、崇文等城區,已被引申為北京,飽含了人們對北京文化、情懷以及和諧氛圍的懷念。
安定門東側,有一個古代封建帝王祭祀場所——著名的地壇。地壇與天壇遙相呼應,依照天南地北,天圓地方所建。地壇是方形的,分為兩層,每層高1.8米,壇牆周長2318米。壇的牆體為紅色,祭台在壇中心,占地約37.4公頃,早已辟為人們休閒、娛樂、健身的地壇公園。
每星期日上午,信步走進地壇公園,可以聽到此起彼伏的呐喊聲、叫好聲。一群身著跤服的孩子們在膠墊上練習中國式摔跤。間或,還有京城和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跤界高手來此友誼比賽、切磋跤技,這樣的場景已經延續了21年。密密匝匝的圍觀群眾頭頂,黃底紅字“中國跤北京地壇交流中心”橫幅奪人眼球。
跤場邊,總是站著一比特精神矍鑠的63歲的老人,不時地糾正運動員們的動作。他是地壇交流中心的負責人、育人跤社總教練——胡萬年。
胡萬年,八歲從師賈德森,學習中國式摔跤和少林武術,從師馬增福學習中國式摔跤。70年代進入西城體校學習,曾多次在北京市組織的中國式摔跤比賽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績。之後經何貴生、馬貴寶、劉志勇、關寶祥、王道平、宋守金、徐剛等幾比特大師指點,跤藝飛速提高。
1979年,胡萬年參加工作,在北京師範學院當廚師,後調到北京照明器材廠當車工。他家原在西直門,1995年因城區拆遷搬家到距地壇較遠的清河,他堅持每週日往返近80華里去地壇教學,多年來櫛風沐雨,寒暑不輟。
搬遷到距地壇近40華里的清河,胡萬年無法每天到地壇教學,便在家門口設定練習點,吸引了不少對中國跤感興趣的青少年學習跤術。胡萬年感念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便收他們為學生,將所學知識無償教授給他們。多年來,胡萬年帶領學生們在各項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二十多年來,胡萬年正式收徒十一名,他們在中國跤跤術上都有各自建樹,在各種大大小小的比賽中屢獲佳績;胡萬年在地壇公園等處輔導過的青少年跤迷總有幾百人。
2000年,中國跤地壇公園交流中心正式創辦,至今已有21年的歷史。多年來吸引眾多各地的中國跤愛好者切磋交流。
“中國跤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傳承它,也怕它失傳,大家商量著在一個人流多的地方舉行一個定期的交流會,最終敲定地壇,那畢竟是城裡,文宣起來不會太困難,也方便大家以跤會友。”胡萬年回憶道。
2015年北京國際武術文化交流大會,胡萬年老人因為摯愛國粹、不遺餘力傳承中國跤,受到大會褒獎。
2016年,胡萬年創辦育人跤社,至今已招收近60名營員;2017年當選中國民族跤委員會委員。
2018年,胡萬年和一眾專家、跤壇宿將,承辦了中國民族民間摔跤聯賽第四期及地壇交流大會,吸引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近百人參加。他在中國跤的傳承事業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式摔跤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如今,喜歡中國式摔跤的人數在日益增長,但傳統技法流失較為嚴重。我個人只能將掌握的技法和訓練方法盡可能傳承下去,也算對得起祖輩的教誨。”胡萬年道。他還動情:“因為中國跤北京地壇交流中心,我跟徒弟們、跟跤迷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地壇公園就是我的家。”
2021年陝西全運會已設定中國跤為表演項目。面對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與關注,加上如胡萬年等老一輩傳承者的努力,相信中國跤會煥發青春。
《民體視野》記者:曹一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