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環抱兩江繞城的重慶市區。(攝於2020年8月5日)記者崔力攝/視覺重慶
縉雲山黛湖,經過生態修復後景色迷人的黛湖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遊玩。(攝於2021年5月9日)首席記者龍帆攝/視覺重慶
廣陽島,市民在此遊玩。(攝於2020年8月22日)記者謝智强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2018年10月,重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工程試點獲批。
重慶的試點區域為“一島”“兩江”“三穀”“四山”(即:廣陽島,長江、嘉陵江,中心城區西部槽穀、中部寬穀、東部槽穀,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重慶中心城區整體處於修復區之中,力求都市和生態系統融為一體。並且,重慶試點區域位於長江、嘉陵江匯入三峽庫區的咽喉部位,對整個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具有很强的帶動性、示範性。
工程試點包括區域生態系統治理工程等7大類工程、58項具體工程、289個子項目。2019年,國家試點工程聯合調研組考察重慶,認為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政治站位高,很好地詮釋了人和山水林田湖草的關係。截至2020年底,工程試點子項目完工率為96%,試點區域生態系統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森林撫育任務51.85萬畝,完成54萬畝;
土地整理任務4435.97公頃,完成5159.46公頃;
污染土壤修復任務650畝,完成907畝……
這個“成績單”,反映的是重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工程試點(以下簡稱“工程試點”)部分國家績效名額任務及完成情况。國家績效名額一共12項,重慶全部完成,其中8項超額完成。
對重慶而言,超額完成任務並不容易——
位於試點區域內的重慶中心城區,擁有獨特的自然山水格局,承載了全市約25%的人口,貢獻了超過50%的GDP,都市建成區面積達18%,人類活動極其頻繁。
這意味著重慶開展工程試點,在修復受損生態的同時,還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推進都市和生態系統融為一體。
修復
讓山水林田湖草互相“治癒”
7月初,廣陽島上荷花盛開。島內的芭蕉溪畔,一大群深灰色羽毛的幼年野鴨遊上岸,在陽光下漫步。
這樣的景象,廣陽島生態保安隊隊長張永剛早已見慣不驚。隨著生態修復推進,他已多次在島上看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以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遊隼、短耳鴞、白琵鷺等。
資料顯示,經過近3年的生態修復,現時已有300多種動物在廣陽島休憩、覓食。島內植被已恢復到500多種,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呈現出一套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系統。今年年初,廣陽島入選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
曾經的廣陽島,由於頻繁的人類活動和大規模開發,山體部分裸露,水脈不暢,林貌不佳,田地土壤貧瘠,草也分佈不均。這樣的狀況是如何改變的?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生態景觀建設研究院院長趙文斌介紹,廣陽島全島生態修復以“留水—固土”為切入點,結合“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六大策略,摸清本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生態環境。
具體來說,“護山”即通過生態護坡、土壤活化和自然恢復等管道,保護山體、修補山體和親近山體;
“理水”即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途徑,再現自然水文迴圈過程;
“營林”即通過近自然種植、林苗復壯、病蟲害管控等科技,使林木增量、林貌提質;
“疏田”即通過自然、有機的手段,進行深耕、培肥和種植、管理,化荒地為良田;
“清湖”即通過湖底與湖岸的生態改良,修復湖泊生態系統,提升湖水水質;
“豐草”即以鄉土草本植物為主導,通過混播、再野化等管道,恢復草地與濕地。
趙文斌解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共同生命體,彼此影響。廣陽島生態修復全面系統考慮生命共同體的所有構成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性與負反饋調節能力進行自然恢復,讓山水林田湖草互相“治癒”,最大程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系統性。
“廣陽島的生態修復,是工程試點的一個縮影。”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開展工程試點,注重生態修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關聯性。
為此,重慶首先按照“一島”“兩江”“三穀”“四山”總體佈局,在試點區域按海拔高程自上而下地梳理了山嶺、谷地、江河的自然地理特徵和關鍵生態環境問題。
梳理出“問題清單”後,重慶對症下藥,以修復“四山”受損山體和保護“兩江”水環境質量為工作重點,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相互影響機理,在“一島”“兩江”“三穀”“四山”範圍,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區域生態系統治理工程、兩江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國土綠化提升工程、土地整理與土壤污染修復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相互關聯的7大工程,統籌推進試點區域的生態修復。截至2020年底,工程試點子項目完工率達96%。
工程雖大,細節卻充滿溫度。例如,五角形葉子的葎草和開藍紫色小花的鴨蹠草,都是廣陽島的“高山族”,過去經常被作為雜草殺滅。但工程試點開展後,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這兩種小草在廣陽島上蓬勃生長,為微生物和昆蟲營造安穩的居所,進而引來白頰噪鶥、斑紋鳥等多種鳥類落脚,使全島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生物鏈更穩定。
共生
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最近,隨著氣溫攀升,北碚區澄江鎮縉雲村村民孫德紅的手機也越來越燙。她在縉雲山開了一家生態民宿,每天諮詢、訂房的電話不斷。
“全靠現在縉雲山的環境好,風景美。”孫德紅此前開過十幾年農家樂,她清楚地記得,在2018年縉雲山啟動綜合整治之前,農家樂幾乎滿山開遍。由於競爭激烈,惡性壓價、違規搭建是常事,縉雲山生態環境屢遭破壞。
縉雲山啟動綜合整治後,孫德紅的農家樂違建部分也被拆除。她順勢轉型,將農家樂陞級為生態民宿,主打山居體驗。儘管房間從50多個縮減為13個,單價卻比以前翻了幾番,而且每逢週末還一房難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了孫德紅真實的體驗。這背後,是縉雲山生態修復的“鐵腕”舉措:3年來累計拆除保護區違法建築8.8萬平方米,整治突出環境問題269個,栽種植物77.4萬株(棵),生態修復約10萬平方米。
在此期間,2019年,重慶開始探索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引導覈心區、緩衝區的村民搬出安置。北碚區對自願退地進城的村民給予一次性補償,對自願异地遷建的村民在山下規劃安置點,並解决搬遷村民子女就學、社保等。國家林草局評估這一做法“為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有益經驗”。
縉雲山的改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本:山在城中,通過保護修復生態,形成“都市綠肺”,與人共生。
這也是“四山”共同的改變。據統計,工程試點實施以來,已清查並拆除“四山”違法違規建築複綠面積217萬平方米,完成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恢復治理與土地複墾面積909公頃。
青山複綠,綠水更清。受益於日漸良好的生態的不只是“四山”區域的市民。
跳蹬河九龍坡段曾是九龍坡區有名的“髒臭河”。河邊居民一度因為污染造成的臭氣不敢開窗。但現在,跳蹬河水清岸綠,蘆葦茂密,步道蜿蜒。網上還出現了專門的跳蹬河步道打卡拍照攻略。
“現在好了,大家都說我們住的是高級‘河景房’!”陳芳蘭是九龍坡區居民,家住跳蹬河邊。她說,跳蹬河整治以來,不僅水變清了,還新增了濱水綠廊、廣場、沿河公園等,居民們鍛煉、休閒、親水有了好去處。
生態修復,惠及都市中的每一個人。跳蹬河是長江一級支流,隨著工程試點推進,它和其它長江支流一樣,水質穩步提高。6月3日發佈的《2020年重慶市生態環境狀况公報》顯示,2020年,長江幹流重慶段總體水質為優,15個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長江支流總體水質為優,66個都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此外,重慶還把工程試點與都市更新、鄉村振興等結合起來,完成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恢復治理與土地複墾909公頃,建設改造雨污管網334公里,防治有害生物(松材線蟲、松墨天牛防治)面積30.86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42%。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3年的實踐表明,重慶工程試點整體提升了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質量,良好生態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聯動
跨部門跨區共下生態修復“一盤棋”
推進都市與生態系統融為一體效果如何,市民的感受最直觀。2019年,工程試點獲“重慶市民最喜歡的十大改革項目”之一,點贊量達130萬餘次。
“這份肯定,來之不易。”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李萍表示,統籌工程試點本身就是一次創新探索。工程試點包括7項大工程、58項具體工程、289個子項目,實施時間短,任務重,且涉及中心城區9區和多個市級部門。
為高效推進工程試點,重慶各部門、各區縣建立了一個整體聯動的系統。
2019年初,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長江上遊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工程試點目標、任務,確定了各級責任和保障措施。
2019年3月,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聯席會議成立,負責協調解決試點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由分管副市長擔任召集人,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中心城區九區和兩江新區管委會等為成員。
隨即,試點各區參照市級模式建立相關管理機制。市委市政府領導,市級部門協調配合,區級政府組織實施的試點工作推進機制基本形成。
200多個項目,如何規範管理?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印發了“1+6”項目監督管理制度,包括專案管理暫行辦法、資金和績效管理暫行辦法、試點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試點項目巡查制度等。並同時督促試點各區建立了區級項目監管制度。
有了制度,還需落實。重慶依託大數據智能化手段,集成測繪地理資訊技術和數據資源,將全部專案進度和實地情况彙集到“一張屏”中,搭建起工程試點項目監管展示平臺。各級負責人可通過該平臺線上查看專案進度、修復效果等。
重慶的試點區域內涉及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等4條平行山嶺,長江、嘉陵江及21條主要次級河流,以及區域內森林、田地、湖泊、濕地等,修復治理類型多,典型性强。唯有跨部門跨區共下生態修復“一盤棋”,才能推動工程試點落實見效。
如今回頭看試點區域,生態“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淨、草綠”修復成果初顯,直接惠及近1000萬羣衆,相關工作經驗和做法獲自然資源部等高度肯定。重慶新增了銅鑼山礦山公園、廣陽島、縉雲山黛湖等靚麗的生態名片,城市形象更具生態美。
由此可見,工程試點在近3年實踐中,真正實現了多方聯動共下生態修復“一盤棋”,取得了良好成效。這一經驗對重慶今後的生態修復工作意義重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