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向中國青年發出這樣的呼喚: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就發一分熱,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待炬火。”
魯迅先生希望中國青年永遠心懷理想,積極進取,在這裡,湖北有一對雙胞胎,展現了中國青年積極的精神面貌,但一人放弃清華,一人放弃中科院,只為家人留在武漢。
逆境造就人才
“此後竟沒有炬火,那我便是唯一的光。”
周海周洋是一對雙胞胎,周海是哥哥,周洋是弟弟,兩兄弟出生於湖北咸寧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家庭環境算不上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儘管家庭環境不富裕,但父母非常重視兩個兒子的學習,盡最大的力量讓兩個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資源。
周海周洋並沒有因為家庭環境的原因有任何抱怨,從小兩人學習就非常認真,因為體諒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年少的自己只能通過努力學習才能報答父母。
兩兄弟在數學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直到中學在理科學習上都相當出色,2016年,兩人憑藉優异的高考成績,周洋通過了武漢科技大學的分數線,周洋則被湖北大學錄取。
兩兄弟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這讓父母感到非常欣慰,並為這兩個勤奮認真的孩子感到驕傲。
這世上的另一個我
曾經有一段時間流行找尋世界上另一個自己的事情,因為人們相信這世界的某個角落一定有一個無論是相貌還是三觀都極其相似的人,如果有生之年能遇到他,一定坐下來徹夜長談。
作為雙胞胎的周海、周洋,或許已經不用去到天涯海角尋找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因為兩人不僅是在相貌上非常相像,甚至連性格都非常相似,從降臨到世上的那一刻,就註定帶著彼此的痕迹。
兩人除了上學基本都待在一起,如果周海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無法解决那些難題,就會尋求周洋的幫助,兩人會坐下來一起討論用什麼方法去解决問題,仿佛是在跟內心的自己對話。
周洋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也會找到哥哥周海。兩人面對面交談心事,周海給出自己的建議,周洋有時候進行提問,兩人在一起商量著解决,似乎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兩人待在一起合計,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
但就像一片葉子的兩面,總會有所差別,哥哥周洋從上大學起,就對電腦研究展現出興趣,之後,他在完成專業課程外經常去圖書館查閱有關電腦知識的書籍,常常是圖書館廣播通知即將閉館,他才戀戀不捨地選擇離開圖書館。
皇天不負有心人,努力的人都不會太差,大三的時候,周海成功加入了電腦控制的科研團隊,其中的研究人員都是研究生,周海也通過這個機會,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拓展了自我的事業。
弟弟周洋從上大一開始,就確定自己要考研,並且在剛進入大學就將考研的有關資料全部自學了一遍,以此檢測自己的實力。
大二的時候,他就選擇加入了學校的軟體工程研究所,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在研究所裏進行研究,基本上沒有任何娛樂消遣的時間。
當其他同學還在想讓自己的大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時常感到迷茫無措時,周海周洋一開始就找到了自己要去奮鬥的目標,並在大學四年堅持不懈地去奮鬥,也許有過彷徨不安,但兩人見面後也會相互鼓勵,談論關於學業上的知識點。
兩人深知自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僅是為了自己,也背負著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大學四年,兩人憑藉優异的專業成績基本年年拿獎學金,大大减少了父母的負擔。
在互相激勵的日子裏,周海和周洋感到自己的青春是充實的,是充滿希望的、是積極向上的。
砥礪前行
大學四年轉眼即逝,哥哥周海在本科期間已經發表了8篇論文,在研究電腦方面有了自我的深刻理解,弟弟周洋則發表了7篇論文,在自己的專業也做到拔尖。
“是金子總會發光”,兩人在各自專業的出色吸引了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的注意,兩所中國頂尖學府分別向他們遞出橄欖枝,這樣的機會是萬千學子做夢都想擁有的。
令人沒想到的是周海周洋都放弃了擺在面前的絕佳機會,沒有前往北京學習,而是選擇留在武漢。學校因為兩人優异的成績,也為他們爭取了保送華中科技大學的機會,但經過再三考慮,他們兩個一人放弃清華,一人放弃中科院,還是選擇留在武漢繼續讀研。
這樣的結果是任何人都沒想到的,但打聽之下才知道,周海周洋的母親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如果現在兩個人都離開武漢前往其他地方讀研,父母根本無人依靠。
“父母在,不遠遊”周海周洋為了親情選擇留在武漢,我們無法判斷這個決定是否對未來產生影響,父母也許希望孩子往更高的地方飛去,不用擔心自己,只要孩子能自由翱翔就好,但為人子女,始終想著父母操勞一輩子,總該停下脚步陪伴在其左右。
我們也相信以周海周洋的才能無論在哪都一定能發光發熱。
總結
周海周洋代表了中國青年最積極向上的一面,從逆境中成長,堅定自己的理想,在追尋自己的理想目標的路上,展現如火般的熱情,或者說他們本身就是一團火,照亮了自己的前行的路。
中國青年應該如周海周洋一般,始終保持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態度,無論處於任何環境,都應發揮自身的能力去發光發熱,照亮理想之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