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在河南汛情灾害中遇難的同胞,默哀
1
都市的競爭,正在往更綜合、更廣度的方向深入。
最新的爭奪焦點,是國際消費中心都市。
7月19日,5個都市率先獲批建設國際消費中心都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
巧合的是,這四個直轄市加一個省會城市的組合,也是第一批國家中心都市的入圍者。
國際消費中心都市,什麼來頭?
很簡單的字面意思折開:
“國際”,即吸引更多國際商品、品牌落地,吸引更多更多國外遊客自發前來購物,比如巴黎、紐約這樣的都市。
“消費”,即都市的消費潜力要大,有足够的人口、足够開放的市場才能承載更多可能性,全力驅動內迴圈。
“中心”,即有輻射周邊消費市場的都市,小城市、縣城自然够不上標準,國家中心都市、重要省會城市,才是首選。
早在2016年,國家就提出“積極培育國際消費中心都市”。
而實際有動作是在2019年,商務部出臺《關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用5年左右時間,“指導基礎條件好、消費潜力大、國際化水准較高、地方意願强的都市開展培育建設,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國內、輻射周邊、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響力、吸引力的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都市”。
選拔條件清晰,發展目標明確,一時間引發眾多都市申報。
比如廣州,出臺《廣州市加快推進消費國際化特色化若幹措施》,圍繞廣州市創建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重點工作,從5個方面提出了19條具體措施;
比如武漢,印發《武漢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從5個方面提出20條具體舉措;
比如成都,印發《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意見(征求意見稿)》;
比如南京、杭州,分別出臺《南京市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杭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2023年)》;
而最狠的江蘇,更是提出“支持南京、蘇州、徐州、無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都市”,擴大支持都市數量來提高“中簽率”。
甚至,連廣西也都提出了“加快建設南寧、桂林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口號。
不完全統計,現時申報建設國際消費中心的都市數量,多達22個。2020年GDP前十强的都市,這一目標已是標配,而天津、青島、鄭州等萬億級都市,也都提出了這一目標。
用大而響亮的稱號提升都市能級,已是常規操作。
而不少都市不顧自身條件是否達標,盲目跟風喊口號申報,也早已見怪不怪。
2
我們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一個都市是否有資格申報國際中心都市?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即我們俗稱的消費實力。
在船長統計的42個大中城市的2020年消費排名中,上海、北京、重慶的社消總額都超過了1萬億元,排在前三比特;廣州以9218億的總量,排在第四位。
僅從實力來講,這四個都市入圍第一批國際消費中心都市,尚在情理之中。
此後的深圳、成都,消費規模都超過了8000億元,蘇州、南京都超過了7000億元,武漢和杭州則在6000億上下,守住前十名的門檻。
但第五個國際消費中心都市,卻選擇了天津,擠掉了深圳、成都、蘇州等都市,成了最大“黑馬”。
雖然連續兩年沒有公佈社消總額,但2017年天津5729.67億元的總量,加上近三年沒怎麼增長,甚至在2020年下跌15%的表現,若能保持5500億就算不錯了,遠遠進不了前十的位次。
而我們從都市的商業資源、生活多樣性考慮,天津的表現同樣不算亮眼。
每年的新一線都市排名,主要考察的就是都市商業資源、樞紐性和生活多樣性。而在2021年的排名中,天津排在成都、杭州、蘇州、南京等都市後面。
在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佈的《2021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評價報告》中,天津在19個都市的排名中僅僅排在12比特。
在5個分項名額中,天津的表現,都不如成都、深圳、杭州、武漢、蘇州等都市。
我們只能揣測,天津進入第一批國際消費中心都市,除了直轄市的聲名加持,港口城市+北京開放通道+租界遺留下的國際氛圍,才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曾經“五大道”商圈的繁華,已經散去。如今數字經濟、商業直播的新潮流,天津似乎也不占上風。
希望天津能借此機會,能做出消費陞級的真正舉措。
3
考察一個都市的消費綜合實力,除了上述的宏觀名額,一些側面的名額也能看出些門道。
比如“首店經濟”,即國際品牌、潮流品牌、本土品牌在國內選擇首家店鋪的都市,自然更佔優勢。
這方面表現最好的,還是北上廣深四個一線都市,尤其是上海、北京。
最牛的上海,2020年共引入各類首店909家,其中全國首店118家,全球/亞洲首店12家。作為首店經濟最早的發源地和傳播者,上海早已搶佔先機。
而北京也表現不俗,2021年上半年,共有434家首店(含旗艦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駐數量近250家,爆發力十足。
一線都市,已經是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首要選擇和重要跳板。
比如便利商店的數量分佈,也能從側面反映都市的消費廣度。
上圖是2018年的統計資料(估算),連鎖便利商店數量最多的竟然是東莞,多達8890家,上海7594家同樣霸氣十足。
而作為北方都市的代表,北京、天津就略顯羞澀了。北京面積接近上海3倍,但便利商店只有2613家。天津面積接近上海兩倍,便利商店更是只有964家,競爭力不足。
便利商店不便利,已經成為北京的吐槽常態。
比如夜間經濟,能直接拉長一個都市的消費時間長度。
資料顯示,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銷售額占比超過全天的一半,作為消費的“黃金時段”,夜間經濟不能錯失。
尤其是在去年疫情之後,各地急於恢復經濟,夜間經濟甚至成為一個時髦概念,從一二線向下傳導。
這方面做的最好的,無疑是成都、重慶、長沙。一份《中國城市夜經濟影響力報告(2020)》顯示,重慶、成都、長沙、青島、北京、西安、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分別位居全國夜經濟影響力排名前十位。
△夜間的洪崖洞,早已是不可錯過的網紅打卡地
比如新國貨的創造力,也在見證一個都市的綜合創新力。
這點,做的最好的還是長沙,火遍全國的餐飲品牌文和友、咖啡品牌三頓半和網紅茶飲茶顏悅色,無人不知。
一項協力廠商機构發佈的數據指出,誕生新品牌數量最多的十個都市是:上海、廣州、北京、深圳、杭州、長沙、濟南、蘇州、東莞、武漢。
綜合上述幾點,如果還有下一批國際消費中心都市,深圳、成都、杭州、長沙則是最有希望獲批的4個都市。
競爭,還會持續下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