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以民間說書為底本,創作了經典小說三國演義。相比曹操崛起的官渡之戰和後來的諸葛亮北伐之戰,小說卻足足用了五個回合來描寫關羽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由此可見,當時坊間崇拜關羽是到了何等地步啊。影視劇中更是對這一幕刻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後面關羽被活捉到生死真是英雄末路,令人歎息呀。但事實上,正史描寫關羽之死卻非常的簡單。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於臨沮。《蜀記》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權遣將軍機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從這一段記載,我們可以想像,關於當年被擒後,直到被殺是有多麼的淒慘呐。
孫權擒獲關羽後,並沒有立刻就殺他,因為對於殺不殺關羽他也很為難。殺了關羽吧肯定會徹底得罪劉備,不殺吧。留著這樣一員當世猛將與自己為敵,也確實是後患無窮啊。孫權衡量了殺與不殺的各種利弊,在手下勸諫後,才對關羽真正起了殺心。而在等待自己命運最終歸宿的這段時間裏,我們的關二哥內心是多麼的淒壯和悲凉啊。要知道在不久前,正是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人生巔峰啊,全天下都為之震動,就連征伐一生的曹操都為之膽寒,想要遷都避禍。然而就在這人生高光時刻,卻後院起火,關羽瞬間從人生頂點,墜入了無盡的深淵。然而最令關羽不甘心的是,此役兵敗,自己竟變成了生平最鄙視的孫權的階下囚。
我們從史料可以推測,孫權對關羽應該也是十分的不爽。先不說關羽單刀赴會那麼囂張,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權遣使為子所,羽辱駡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孫權派使者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想和關羽結為親家,結果關羽大罵孫權,並侮辱使者不答應這門婚事,孫權得知後非常的氣憤。影視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原話是:虎女豈可嫁犬子。孫權的反應是:我平生還沒有受到過這樣的侮辱,劉備要是得了天下,豈不是比曹操還危險?孫權氣過,氣怒歸怒,但是我認為作為江東民主,孫權不可能為了一己私仇就殺了關羽,畢竟當時的關羽可是紅極一時啊,而且荊州都到手了,這時候有必要殺掉關羽去和劉備結下不可調和的梁子嗎?當時的天下畢竟還是曹魏一家獨大,吳蜀單打獨鬥肯定不敵呀。其實我們不能只簡單的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另外兩個問題,東吳對擒獲關羽是怎樣部署的,以及劉封和孟達是否來得及救援關羽。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後關羽討樊,留兵將備警察南郡,呂蒙上疏曰:關羽討伐而多留備兵,必恐呂蒙圖其後顧也。呂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關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關羽可擒也。由此可見,呂蒙曾明確。跟孫權講過如何擒獲關羽,所以在孫權出兵去荊州之前,就已經計畫好了如何擒獲關羽。關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呂蒙相聞,呂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關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關羽吏士無鬥心。會孫權尋至,關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關羽而降。孫權使朱然潘璋斷其經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從上面這段記載,我們又可以瞭解到關羽兵敗後的時間表。
關羽兵敗後,從襄陽和樊城撤往南郡江陵,途中關羽得知荊州被襲,接著數次派使者去江陵詢問呂蒙自己的家眷怎麼樣了?快到達南郡時得知家屬無恙。接著孫權親自來到江陵,關羽這才决定立刻撤離。撤到了麥城,又來到了漳鄉,身邊人幾乎走散殆盡了。然後孫權下令朱然和潘璋截斷關羽的退路,在夾石擒獲關羽。關羽從兵敗到被擒中間隔了這麼久,如果孟達和劉封對他實施救援來得及嗎?三國志劉封傳記載,自關羽為樊城襄陽,連呼劉封孟達令發兵自助,劉封孟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關羽命,會關羽覆敗,先主恨之。從這就可以看出,關羽兵敗後,立刻就派人求救了。但是劉封和孟達藉故並沒有出兵。
從關羽兵敗到被擒,他先後從襄樊到江陵,從江陵到麥城,從麥城到漳鄉,從漳鄉到夾石,在夾石被擒,行軍距離大概有五百里左右。考慮到諸多因素,這前前後後大概花了六七天的時間啊,從房陵到夾石約四百裏左右。古代若是良馬急行軍日行約一百九十裏,但房陵到夾石一路皆為崇山峻嶺。考慮到整軍出發等各種因素,從收到關羽求援,到劉封孟達日夜兼程趕到夾石,至少也要四天左右。所以如果劉封孟達在接到關羽求援後立即出兵,是完全有可能救下關羽的。也正是如此,所以後來劉備記恨劉封,很多人認為關羽之敗根本還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傲慢、目中無人,得罪了周圍一圈兒的人,無論是自己人還是敵人,最後被糜芳和士仁端掉老窩。但關羽之敗並不等於關羽要死。
一九零零年,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國學大師章太炎所出的《訄訄書》,認為關羽之死是諸葛亮策劃了一場陰謀,令人顛覆三觀,說諸葛亮為了更好的把持朝政,於是不惜以荊州為代價,間接害死了關羽。這個蜀漢集團的二把手,章太炎的理由有三,一是諸葛亮多智近妖,不會看不到關羽的危機,但他根本就不提醒,也不派兵援助,就是想要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如果關羽失敗就可以以此問罪。如果關羽被殺,那麼正好如願,總之關羽必死無疑。二是諸葛亮要殺劉封一石二鳥。諸葛亮知道關羽心高氣傲,不光得罪了敵人,連自己這邊也得罪了一圈兒。如果他出事了,很有可能劉封不會去管,這樣就有藉口殺劉封,劉封是劉備的養子,殺他也是因為與關羽一樣,都有可能對諸葛亮把持大權形成阻力,所以才勸劉備殺他。諸葛亮當時就說了,劉封剛猛難認,不可用於。三者,諸葛亮政治鬥爭,心狠手辣。章太炎特別指出,諸葛亮治蜀賞信必罰。彭漾,李嚴皆縱橫之魁傑,故漾誅而嚴流,就算與諸葛亮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而且手握兵權,結果也被廢為平民。諸葛亮嚴明法令,但是也會以此打擊政治對手。
總之,章太炎的《訄書》令人三觀盡毀,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大打折扣。要說真是諸葛亮一通操作,坑死關羽,這顯然是不可能,也是極其不合理的。首先諸葛亮就是荊州派的總代表,他和蜀漢都承受不了失去荊州的損失,當年隆中隊的蜀國大戰略就是一邊荊州一邊漢中,失去荊州如何實現諸葛亮的報復啊?當然後來章太炎也意識到了訄書的不合理,對訄書做出了大量的修改,客觀評價了諸葛亮,這一改正充分體現了優秀國學大師嚴謹求學和自我批評的治學精神。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