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300米,日本人沒有發現大慶油田,兩個原因讓日本人頓足捶胸

黑龙江 107℃ 0
摘要:汽車、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片刻離不開石油產品,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日常使用的器具等等,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從石油加工而來。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樣是為了奪取東南亞的油田。在此之前,日本雖然已經侵略了大半個中國,但那時的中國也是個貧油國。松基三井是在1300米深度上噴油的,日本那口井打到了1000米,僅差300米,日本人與大慶油田失之交臂。總之,在各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日本人與大慶油田失之交臂。

石油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汽車、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片刻離不開石油產品,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日常使用的器具等等,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從石油加工而來。

為了爭奪石油資源,世界上已經爆發過多場戰爭,連二次大戰的起因,也與石油有著莫大的關係。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都是貧油國,為了滿足戰爭機器對石油的需要,德國不但控制了羅馬尼亞的油田,還企圖奪取蘇聯的高加索地區。

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樣是為了奪取東南亞的油田。在此之前,日本雖然已經侵略了大半個中國,但那時的中國也是個貧油國。

最早被侵佔的東北三省,有著豐富的煤鐵和農業資源,可就是一滴石油也沒有。於是,日本只能把目光對準東南亞,向英美等國開戰。打到戰爭後期,日本儲備的石油幾乎用盡,不得不用松根油來代替。

看到這裡,中國人都會想到一個問題,中國最大的油田恰恰是在東北,位於松嫩平原上的大慶油田。日本人佔領東北十四年,卻始終沒能找到大慶油田,這是一件我們慶倖的事情。

當中國宣佈發現這座油田時,日本人肯定又驚又悔,驚的是如此巨大的油田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錯過;惱的是如果當年多打300米,可能發現大慶油田的就是自己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日本人曾經在東北大範圍地勘探過石油,但沒有任何收穫。等到大慶油田的詳細資料披露後,日本人才發現當年自己距離成功到底有多近,大慶第一口噴油的是松基三井,而日本勘探隊打的一口井就在兩公里外。

松基三井是在1300米深度上噴油的,日本那口井打到了1000米,僅差300米,日本人與大慶油田失之交臂。讓日本人鬱悶的事情還有呢,大慶主產區有一口“薩一井”,出油深度是680米,距離日本人當年打的井只有1公里。

如果日本人打井的方位稍微偏一點,或多打幾口,結果便會完全不一樣。大慶油田極有可能被日本人提前發現,那麼整個二戰的歷史就會改變。幸運的是歷史不能假設,中國的石油資源沒有成為日本發動戰爭的工具。

大慶油田的石油儲量達到56.7億噸,年產量為0.5億噸。即使一開始沒有這麼大的產量,也可以滿足日本在二戰中的需要。日軍在戰爭早期每年的油料消耗不過五、六百萬噸。

1942年2月,日本制訂的東南亞未來十五年掠奪計畫中,石油數量也不過2000萬噸,抵不上大慶半年的產量。可以說,一座大慶就頂得上當時整個的東南亞油田。

日本雖然很早就對東北進行石油勘探,但投入的力量並不算很大。除了他們技術力量比較薄弱、勘探井只能打到1000米外,還跟當時流行的海相生油論,有一定的關係。

二戰前,世界上普遍認為石油資源只會蘊藏於海相地層,陸相地層是不會有的。簡單地說,石油是億萬年前的海洋生物轉化而來,囙此曾經是海洋的地區才會有石油。

而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包括東北,都屬於陸相地層,按此理論應該不會有石油資源。所以,日本在東北找油,總有點三心二意,缺乏所謂的工匠精神。

1941年,中國學者潘鐘祥提出了陸相生油的理論,認為中國內陸地區應該存在大型油氣資源。不過這時日本已經深信東北無油,轉向挖掘東南亞地區的石油。

建國後,李四光提出地質力學,結合陸相生油的理論,他認為華北、東北地區應該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於是,新中國在松嫩平原上展開大規模的石油勘探工作,這才有了大慶油田的發現。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在大慶附近勘探時,之所以功虧一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時這一帶是抗聯遊擊隊的主要活動和戰鬥區域,勘探隊經常受到遊擊隊的騷擾和襲擊。囙此,他們匆匆打了幾口井,便認為勘探失敗,撤了出去。

總之,在各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日本人與大慶油田失之交臂。埋藏了億萬年的石油資源,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石油風雲》、《松基三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