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演講嘉賓: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信長星
【精彩觀點摘登】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始終高度重視、念茲在茲、無以復加。今年3月總書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和6月親臨青海考察時,兩次發表重要講話,勉勵我們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要求我們在碳達峰方面先行先試,強調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結合實際、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近日,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時又進一步強調,要走出一條生態友好、綠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這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綠色低碳發展,要義是要解决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當今世界,面對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壞、資源短缺等綜合性、複合性問題,綠色低碳迴圈發展越來越成為廣泛共識。今日中國,推動高品質發展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自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今日青海,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必須在維護生態安全、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的前提下,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和發展模式,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用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我們致力於厚植綠色發展底色,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涵蓋水面、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占比超過七成,普氏原羚由上世紀末的300多只恢復到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時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只左右,青海湖裸鯉由最低時的2500多噸恢復到10萬多噸,由此使得作為世界鳥類重要遷徙通道的青海湖畔鳥類擴大到225種。
我們致力於强化綠色發展支撐,產業轉型步伐堅實。新能源、新材料、綠色農牧、生態旅遊等產業快速發展,迴圈經濟占比超過60%,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裝機占比全國最高,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大美青海·生態高地·旅遊淨地”文旅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我們致力於共亯綠色發展成果,群眾生活品質持續提高。全省飲用水水質保持100%優良,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7%以上,“青字型大小”綠色品牌備受市場青睞,發展綠色生態產業、設立生態公益崗位、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一系列政策,讓各族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將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奮力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我們將積極致力於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牢記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高水准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扎實推進重點生態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上先行先試。
我們將積極致力於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穩定鉀資源開發優勢、擴大鋰產業生產規模、突破鎂產業科技瓶頸、實現鈉資源高效開發、拓展稀散元素綜合利用,建成一批資源互補、產業融合、科技融通、人才互動、技術領先的產業集群。
我們將積極致力於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立足青海、面向西北、服務全國,大力發展光伏、風電、光熱、地熱等新能源,提升清潔能源存儲、消納、外送能力,加快推動清潔能源高比例、高品質、市場化、基地化、集約化發展。
我們將積極致力於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以國際視野、國際標準、國際規範,推動生態、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構建基礎設施完善、產業佈局合理、產品體系完備、服務水平優質、管理運營科學、帶動效益明顯的生態旅遊體系。
我們將積極致力於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緊緊圍繞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管道,做優做强綠色有機農牧產業,唱響“生態青海、綠色農牧”區域品牌,提升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有效供給能力。
創新是引領青海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
演講嘉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深圳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志列
【精彩觀點摘登】
有青海省委省政府打造的營商環境,有大美青海的生態資源優勢,青海的民營企業家群體是令我們非常羡慕的群體。
近年來,我作為全國工商聯調研組的一員,有機會走進青海的多個州縣,青海省委統戰部領導也率青海工商聯企業家成批多次來深圳深入交流,青海省工商聯與深圳市工商聯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並運行良好。在深入互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青海的民營企業家們普遍性的痛點有兩個,一是民營企業發展缺錢,融資難,二是民營企業的利潤空間和品牌效應不足。
對此,我建議青海民營企業建立“雙主體”架構,即實業主體在青海,資金運作主體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以此解决融資難問題。
我舉個例子,我老家有兄弟兩人,當年弟弟在無錫開廠管生產,哥哥在上海開錢莊、進口德國設備,後來成為中國紡織大王、麵粉大王,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中國民族資本家首戶的榮氏家族。
在改革開放後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中,深圳發展比較快,其中一個原因是深圳做國內市場時,香港給予了融資的方便,深圳的華為、中興,包括研祥,當年都是從做本行業設備進口代理起家。
之前,有一比特企業家來深圳介紹她養的草原雞,介紹的重點是不喂飼料,
賣80元一隻。深圳的行銷策劃公司到現場跟著雞走了一天,有了發現,這些雞很厲害,會發現蟲草吃蟲草!能力特別强的雞,能吃到市場價很高的蟲草。後來,這些雞賣到了900多元一隻。青海的牛肉質優量少,普遍比澳大利亞牛肉好吃,但知道這事的其他地區消費者少。而質優量少,是和高價分不開的。
民營企業為什麼要高毛利?因為只有足够的利潤,政府才能收到足够的所得稅、營業稅來投入營商環境建設,企業才能保障員工有好的收入,才能有足够的再投入。
在發揮品牌效應方面,我建議强化品牌文宣,打出青海名片。在深圳品牌行銷策劃公司與青海民營企業的合作實踐中,我們建議青海民營企業優先採用銷售額提成的管道,因為動則花費幾百萬元、上千萬元購買行銷公司策劃PPT的管道,和雙方合資、品牌營銷策劃公司入幹股的管道,經實踐證明,不太大面積適合現階段的青海民營企業。
深圳市工商聯和青海省工商聯的合作僅僅是全國工商聯全面作為中的一個小小切片,一個縮影。我們有信心在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的指導和佈置下,為青海民營經濟的持續高品質發展做些事情。我們非常興奮!因為大美青海實在是太吸引我們了。感謝青海,祝福青海,我愛大美青海!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博大而豐厚的大美青海,必將前程似錦!
加强生態工作助力青海率先建成“碳中和”示範省
演講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焰新
【精彩觀點摘登】
建議青海省要率先建成“碳中和示範省”。眾所周知,全球變暖危及人類的健康與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
由於沒有“天花板”,達峰不太難,關鍵是研究如何“中和”。碳中和是化石燃料利用、土地利用和自然過程與人為努力的平衡,需要能源結構、能源消費和人為固碳“三端發力”。要實現“碳中和”需要樹標杆、闖新路,實際上青海省具有優越的自然稟賦,據我有限的瞭解,青海省正在建立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所以我認為,通過努力,青海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全國率先建成“碳中和”示範省。
“碳中和”示範省的內涵十分豐富,我們現時還在研究,今天我先列了幾條,包括要發展非碳基能源;要構建炭匯增量的網絡;要打造綠色低碳的“碳中和”覈心示範區;要開展“碳中和”重大科技創新與應用示範,以重大專案牽引“碳中和”產業集群的發展;要實施“碳中和”文化教育、金融創新、制度改革的示範。
我是一名地質工作者,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作,我們學校也長期在青海與這裡的地質工作者開展各種地質勘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所以我想談談地質工作如何助力青海率先建設“碳中和”示範省。
從碳减排的角度來說,青海的非碳基能源是十分豐富的,除了太陽能、風能、水能外,地熱資源也很豐富,與其他的非碳基能源相比,地熱資源具有儲量大、穩定可靠、應用廣泛等優點,地熱能科技不僅能在供暖、種植養殖等方面應用,而且可以直接用於發電,在改善能源結構方面前景廣闊。地質工作實際上是整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性工作,應該成為建設“碳中和”示範省的“先行官”“探路人”。
同時也可以從碳匯的角度去看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在自然系統中,青海擁有的多年凍土區,存儲著大量有機碳。根據估算,占全球陸地面積15%的多年凍土區土壤有機碳的儲量占全球有機碳儲量的25.7%。青藏高原是我國多年凍土的主要分佈區,在其45.9%的凍土層中間存儲著巨量的有機碳,但是近些年來,全球變暖趨勢讓人擔憂,有專家估計,受氣候變暖的影響,到2040年和2049年,青海的凍土面積占比將從當前的40%下降到34%和25.7%,這樣一個變化過程實際上是凍土的退化,也必然會引起有機碳的大量釋放。不過任何事物都是兩方面的,因為廣泛分佈的冰川、地下冰和年輕的火山岩,氣候變暖使水文迴圈顯著加速,讓“風化碳匯”效應加强,同時由於氣候變化引起的凍土退化和水土條件改變引起的植被的演替也會對生物固碳量產生重要影響。囙此可以看出在氣候變暖條件下,青藏高原凍土區碳的儲量和通量變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因為氣候變化和凍土分佈的空間差异,這個變化具有很强的不均勻性。地質工作可以針對青海省多年凍土區碳的釋放和儲存機理,評估和預測,提出有針對性的調控對策,助力青海省早日建成“碳中和”示範省。
最後建議青海省開展典型凍土區水文地質監測、含水系統時空結構的探測和水文要素時空變異監測;進行凍土退化對地下水迴圈過程及其水涵養功能的影響評估;開展水迴圈變化對碳迴圈的控制及區域碳源、碳匯功能的影響評估。(譚梅潘玲陳曦整理張地委祁國彪攝)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