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
學黨史
李保國生前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奮戰在科技興農、脫貧攻堅和教書育人第一線。從河北省原邢臺縣前南峪到內丘縣崗底村,從臨城縣鳳凰嶺到平山縣葫蘆峪,道道山梁,條條溝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30多年間,李保國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科技累計應用面積1826萬畝,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動農民增收58.5億元。李保國逝世至今已有5年,但當地羣衆對這位“農民教授”依然十分感念,“太行新愚公”的事蹟仍震撼人心。
悟初心
2013年2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調研時對廣大黨員幹部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要多到羣衆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太行新愚公”李保國常年奔波忙碌在太行山區,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共產黨人具有的赤子情懷、奮鬥精神、高尚品格,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多到羣衆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展現了一種優良的作風。只有心中裝著羣衆、時刻想著羣衆,才能主動走進基層、走近羣衆,噓寒問暖,查漏補缺。多到羣衆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也是一種重要的工作方法。羣衆的哪些需要最迫切?解决哪些問題的呼聲最急切?只有撲下身子、深入基層,才能聽得更真切、瞭解得更全面,工作起來才會更有針對性。反之,來時一窩蜂、去時一陣風,看似很熱鬧,其實是在走形式,不能解决問題,更難讓群眾滿意。
天下事,往往知易行難,千難萬難,堅持最難。我們常說,改作風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這“印”這“痕”,就體現在多到羣衆最需要的地方去、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體現在為羣衆解决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當前,海南正在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新征程上砥礪奮進。持續改善群眾生活,讓羣衆有更多獲得感,需要黨員幹部多到羣衆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問題、多辦實事;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加快發展步伐,需要黨員幹部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闖出新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