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後,對自己的家鄉鳳陽府扶持了什麼樣的政策?造成了什麼惡果?

安徽 75℃ 0
摘要:所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人們對於自己家鄉的感情也是無比眷戀,無比懷念,尤其是發達後,都想讓家鄉變得更好。自從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把家鄉鳳陽建設好,於是他絞盡腦汁的出臺了一些政策,雖短暫的刺激了發展,但是這些政策卻在後來釀成了惡果。老朱見不能把自己老家定為都城後,就花心思放在扶持政策上,都有啥政策呢?

所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人們對於自己家鄉的感情也是無比眷戀,無比懷念,尤其是發達後,都想讓家鄉變得更好。

前幾年,廣東湛江一富豪蓋了258套別墅送村民,竟然送不出去,劉强東後來在微博發話說,這富豪初衷是好的,但農村路滑,人心複雜,一不小心就釀成大錯了。

其實這種粗暴回報家鄉的舉動,在明代就有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那就是農民皇帝朱元璋。

自從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把家鄉鳳陽建設好,於是他絞盡腦汁的出臺了一些政策,雖短暫的刺激了發展,但是這些政策卻在後來釀成了惡果。下麵咱們來詳細看看。

朱元璋的家鄉叫濠州,在元代只管轄四個縣,朱元璋在打下濠州時,就把其陞級為臨濠府,等他當上皇帝4年後(1371年),他馬上迫不及待的擴大臨濠府的領地,由原來的四個縣,變為九個州十八個縣,又過得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鳳陽府,下轄亳州、潁州、太和、潁上、霍丘、壽州、懷遠、蒙城、宿州、靈璧、天長、盱眙、泗州、虹縣、五河、定遠、鳳陽、臨淮等共十八個州縣,占地廣闊,政治地位大大提升,後來又把鳳陽定為中都。

剛立國不久,老朱甚至想把都城搬到老家鳳陽來辦公,他找了些理由說,南京沒有鳳陽挨近北方,不好控制北方,古時候的皇帝大多是定都中原的啦,這樣防止意外發生,幸虧被劉基為首的大臣們冒死反對,理由是中都鳳陽那小地方不適合定都。

“去中原頗遠,控制(北方)良難。”——《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八十》

“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朱元璋禦制文集·高皇帝禦制文集卷第十七》

時上再幸鳳陽,不能無晝繡意,建為中都,而銳欲出塞,滅王保保。基瀕行,謂上:“中都曼衍,非天子居。王保保不可輕也”,其後皆如基言。——《太師誠意伯劉文公集·重刻誠意伯劉公文集後序》

老朱見不能把自己老家定為都城後,就花心思放在扶持政策上,都有啥政策呢?

第一條政策:大移民

明朝開國之初,鳳陽縣僅有16620人,相當於現代的小鎮子,整個鳳陽府九州十八縣,也僅僅得13萬人口,每平方公里只有5人,處處殘垣,可謂真正的十室九空,而要拉升當地的經濟水准,必須得有人吧。於是老朱興致勃勃的組織了6次强行移民,最大的一次移民,强行遷移了江南群眾共14萬人。

這6次移民人口共計48.8萬人,其中民籍為三十萬,加上他設定的鳳陽府駐軍,八衛一所共有軍籍18.8萬(軍人加家屬),外來移民是本地土著的3倍有多。

(明軍籍衛所軍)

根本就不會有人想來這鳥不拉屎的鳳陽,不過在老朱的皇命下,只能乖乖的遵從,不然後果很嚴重。浙江人吳季可的墓誌銘提到了這次移民的殘酷。筆者特意摘抄如下:

“洪武八年春,有旨遣貧民無田者至中都鳳陽養之,遣之者不以道,械系相疾視,皆有難色,獨公所遣,掉臂走道上。公且戒其子,宜體上德意,無以私廢義。公臨事有為,類多如此。”

“械系相疾視,皆有難色”這兩句說的是由武裝部隊強迫押送的,難民就像是流放的犯人一樣,不得不去。

第二條政策:减免賦稅

洪武十六年(1383年),老朱讀書讀到《劉邦傳》,發現劉邦永久免了自己家鄉的賦役,自己才免家鄉十年的賦稅,想想確實比劉邦小氣了,一向自喻為劉邦第二的他,馬上大筆一揮,諭旨一下,把老家鳳陽府永免賦稅!

“鳳陽,朕故鄉,陵寢在焉。昔漢高皇帝豐縣生,沛縣長,繼成帝業,而豐沛之民終漢世受惠。朕今永免鳳陽、臨淮二縣稅糧徭役,宜榜諭其民,使知朕意。”——《明太祖實錄·卷一五三》

首先他免除的是兩個縣的賦稅,九州十八縣其他的別想了,其次是鳳陽縣和臨淮縣的原土著才能享受永久免除賦稅,後來的外來移民,不好意思,你們沒資格享受這種优渥政策。

第三條政策:交通水利

朱元璋為了家鄉,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專門開闢了一條鳳陽到南京的驛道,此驛道全長近200公里,設了20個驛站,也就是每隔10公里設一個。

專門驛道的設立,使鳳陽狹小而曲折的交通,得到極大的改善。

交通改善後,他還專門派了兩位侯爵大人物康鐸、俞春源來鳳陽搞水利建設,把鳳陽這塊“龍興之地”的水利情况搞得妥妥的。

老朱本意是想把鳳陽搞得又富又强,誰知道結局卻差强人意,鳳陽得到朱元璋的那些政策扶持後,曾經短暫繁華過一段時間。

(朱元璋建的龍興寺)

因為這是中都所在地,朱元璋在此地修建的皇陵、十王四妃墳、龍興寺等,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一度拉動當地的經濟增長,而且,朱元璋還大力建議退休的開國元勳們回鄉置業,大批的淮西功臣也在買田買地,建府建宅。為此,老闆朱元璋還特賜給公侯們鈔一萬錠,銀五百兩,讓他們到鳳陽建豪宅用。

這些淮西功臣,攜帶重金,在鳳陽揮斥方遒,消費巨大,再次拉升當地的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各行業的發展。

一時鳳陽數百裏之間,“風雲之彥,星羅棋佈,於數百里間,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蓋如雲……可謂盛矣”——(光緒《鳳陽縣志》卷十)。

在朱元璋的折騰下,鳳陽由原來的十室九空,變成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的繁華景象,很多荒田也被開墾出來,甚至耕地數量高達40萬頃,這在明代是被評為上等富裕州府的。

第一項惡果:生態被破壞而惡化

明初大量移民被遷移入鳳陽府,這些移民屬於喝湯底的人,根本沒有良田可耕,上等優質良田被勳貴功臣們霸佔,中等一般的耕地被本地土著優先佔據,剩下些下等耕地,劣質耕地留給這些高達30多萬的外來移民。

《鳳陽新書》卷七說:“田上則者,歸之軍,歸之功勳矣。中則者,土民括其一,佃戶括其一,惟留下則處瘠,乃得以實編民之耕。”

(鳳陽縣小溪河鎮耕地)

這些劣質耕地的產出,根本不能够養活一家大小,他們遂到處開荒耕種,毀林造田,圍湖造田,此舉讓鳳陽府環境急劇惡化,造成了大批的荒山禿嶺,大量的水土流失,令當地環境陷入無限惡化的壞迴圈裏。

第二項惡果:水利殺民生

由於洪澤湖畔的泗州是大明祖陵所在地,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葬在此地,為保證“王氣”不會洩露,不准洪水淹沒祖陵,否則當地官員會被問責。

明朝中期,甚至製定了治理洪水的策略:“首慮祖陵,次慮運道,再慮民生。”意思是,祖陵最重要,其次是淮河運道,最後才考慮老百姓。

(明中都皇陵遺址局部)

當洪水準備淹沒祖陵時,當地官員會不故後果,掘開高家堰放水,人為的降低洪水以保護祖陵,至於决開洪水後淹沒的百姓以及田地,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鳳陽府的環境生態惡化後,經常造成河道淤塞,洪水氾濫,又經常被當地官員為保護祖陵,放水淹沒下游,囙此,淮河兩岸的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

長此以往,鳳陽府變得十年九荒,又因為灾荒養不活那麼多人,很多人就開始逃荒。

那時的鳳陽府,變得“地力既盡,元氣日銷,天灾流行,人事屢變。”——《中國地方誌集成·安徽府縣誌輯》

第三項惡果:群眾逃離

明初時,朱元璋強制遷來的移民,他們的後代,在一次次灾荒中,不斷的逃離鳳陽,明朝中期後,鳳陽的人口在不斷地减少。

據《鳳陽新書》記載,單單鳳陽縣一地,在洪武年間移民後,人口就高達14萬之多,到了萬曆年間,該縣僅存13894人。

剩下沒逃荒的人,漸漸以乞討為生,成為職業乞丐,有些人是因為懶惰,但有更多的人是被窮惡的水灾和旱灾鬧得,一貧如洗後,加入了乞討大軍。

“群趨於惰,兼之水旱頻仍,中人蕩產,且乏兼歲之儲。一遇灾荒,輒膏子女、弃故土而適他鄉者,比比皆是”。——《雍正版懷遠縣誌·卷一風俗篇》

(旱灾:赤地千里)

鳳陽府由於大量耕種人員流失,以及灾害頻繁,明朝末年更是年年大灾,導致鳳陽府由昔日繁華的州府,變為餓殍遍野之地獄,各種耕地由明初的40萬頃,到明中期弘治年間萎縮至61263頃。

甚至整個鳳陽府的土質由著名的水稻產區,變成“不宜產稻”,不得不改種小麥。

時至今日,鳳陽由縣到府,再由府降為縣,然後一直貧困,既沒有蘇南地區的富裕,也沒有魯中地區的興旺,同屬沿海開發區,差异如此巨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明朝時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

老朱也是好心想幫扶家鄉,卻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至於文章開頭的那位湛江富豪,也是如此,令人不禁握腕長歎。

參攷:《朱元璋對鳳陽“特殊政策”的意外後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