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熱帶季風區的海南島,為何西部部分地區年降水卻不足1000毫米

海南 73℃ 0
摘要:在我們的常識當中,地處熱帶季風區的島嶼降水量一定特別豐富,比如臺灣島,其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左右,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0毫米以上,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是海南島卻不一樣,雖然其面積很小,但是不同的地區在降水量上卻存在著明顯的差异,呈現出東多西少的狀況。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海南西部的降水偏少呢?

位於我國南方的海南島,面積3.54萬平方公里,整個島嶼都處於北回歸線以南,是典型的熱帶季風區。在我們的常識當中,地處熱帶季風區的島嶼降水量一定特別豐富,比如臺灣島,其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左右,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0毫米以上,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是海南島卻不一樣,雖然其面積很小,但是不同的地區在降水量上卻存在著明顯的差异,呈現出東多西少的狀況。其中西部的昌江黎族自治縣,東方市是整個海南降水最少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還不到1000毫米,加上當地常年溫度較高,年蒸發量可達2500毫米,造成了乾旱的氣候,甚至在當地還形成了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的“沙漠”(1975年面積超過了250平方公里)。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海南西部的降水偏少呢?

從時間角度分析,筆者查閱資料後發現,海南西部地區在一個整年內有10個月的時間蒸發量是大於降水量的,這也表示了該地區在一年內有10個月處於乾旱的狀態(如果一年只有1-2個月處於乾旱狀態的話,“熬一熬”就過去了,也形成不了100平方公里的“沙漠”)。

從地理角度分析,海南的中西部地區分佈著三座大山:五指山,黎母嶺和霸王嶺,其中五指山的海拔可達1867米。高聳的山脈對水汽的輸送來說就是一道屏障(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因為有秦嶺這道阻擋水汽的屏障存在,導致了北方地區的降水明顯少於南方)。從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在翻越山脈的時候就已經把大部分水汽留在了東部地區,而氣流翻過山地之後,進入海南西部地區(大面積的平原),氣流迅速下沉造成了焚風效應,使得西部地區氣溫高且乾燥(這也是西部地區蒸發量大的原因之一)。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既然東南季風幾乎給西部地區帶來不了降水,那麼海南西部地區剩下的近1000毫米的降水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印度洋季風。

印度洋季風對於海南西部地區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西部地區重要的降水來源,但是印度洋季風僅僅在西部的沿海地區和平原經過,不翻越山脈,這也導致了形成不了地形雨,囙此印度洋季風所帶來的水汽降水量有限。以上都是造成海南東西部降水差异,西部乾旱的主要原因。

最後筆者再來說一說上文提到的“沙漠”。這塊沙漠位於海島西部的昌化江流域,一直延伸到海邊。降水量少當然是該沙地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早在200多年前古人就曾描述這片沙漠:“自儋至崖,豐草與叢棘間生,頑石與深沙載道,刺竹參天,雜樹蔽日。見天日處浮沙沒膝,色白如銀,跬步如履炮烙,往來必須夜行。”

還有有一個原因就是人類活動的影響。明清時期大量人口湧入海南島,而西部地區的平原地帶自然就成為了主要的開墾區,這使得沙化面積迅速擴大,在1949年之前達到了200平方公里以上。新中國成立後,對海南島的開發更加深入,到了1975年沙化面積甚至超過了250平方公里,重度沙化面積達60平方公里。不過,改革開發以後,人們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對海南西部的沙地進行了治理,現時沙地面積只有100平方公里左右,且在沙地中間也種植了很多固沙植物,幾十年前黃沙漫天的景象也就很少見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