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在近20年間新增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土地從何而來

江苏 76℃ 0
摘要:說起地形最平坦的省份,非江蘇省莫屬了:10.72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最高峰只有625米,平原面積占到了70%以上。雖然上海和澳門的最低點都比江蘇低,但是它們兩個地方的面積都太小,沒有說服力。就是這麼一個少山多平原的省份,其每年增加的陸地面積卻非常驚人,現在江蘇的陸地面積是10.72萬平方公里,而在2000年初陸地面積只有10.26萬平方公里,在短短20年間新增了近5000平方公里。這些新增的土地從何而來?

說起地形最平坦的省份,非江蘇省莫屬了:10.72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最高峰只有625米,平原面積占到了70%以上(網上資料有說80%,還有說90%的,無論哪個數據是真實的,江蘇平原面積確實占了大多數)。雖然上海和澳門的最低點都比江蘇低,但是它們兩個地方的面積都太小,沒有說服力。就是這麼一個少山多平原的省份,其每年增加的陸地面積卻非常驚人,現在江蘇的陸地面積是10.72萬平方公里,而在2000年初陸地面積只有10.26萬平方公里,在短短20年間新增了近5000平方公里(只是粗魯推算,實際應該更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江蘇陸地面積新增了這麼快呢?這些新增的土地從何而來?

黃河影響

其實江蘇沿海的海岸不是沙質的而是“淤泥質”,這種淤泥質海岸的由來還得從“黃河奪淮”事件說起。黃河由於受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泥沙含量很大,水流在下游地區流速放緩,泥沙沉積,導致下游河道淤積嚴重,河床抬升。每年雨季來臨,經常會發生河堤决口的情况,浩浩蕩蕩的洪水會順著平坦的地形一路南下,侵奪南部淮河流域的河道,並借助這些河道,流入到黃海。到了宋朝的時候,黃河奪淮愈發嚴重,每年有大量的泥沙輸送到淮河流域(由於宋,元,明治理黃河的策略都是避免黃河北岸决堤,囙此南岸的水患越來越嚴重)。

到了明弘治年間,黃河水已經完全借助淮河河道進入黃海了,其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江蘇沿海迅速淤積(在此之前,由於進入淮河的水量比較少,泥沙自然也少,海岸淤積情况較輕),陸地面積快速新增,最快的淤進速度可達250米/年。我們從明朝和清朝後期的歷史地圖上就可以看到,在這短短的幾百年間,江蘇沿岸的陸地面積增量巨大。黑實線包圍的水域基本都是這幾百年間“黃河奪淮”造陸形成的。

長江影響

位於江蘇南部的長江,其造陸速度不亞於“黃河”。從商朝時期的地圖可以看到,當時長江的入海口在鎮江-揚州一帶,現在的南通,上海等地都還在海水裏泡著,只有在入海口的位置有一塊叫做扶海洲的沙洲(類似於現在的崇明島)。泥沙經過數千年的淤積,到了近代南通等地才算真正形成,現時江蘇在長江口附近的陸地面積還在不斷增加中,崇明島有可能在未來同北岸的陸地相連。

人工圍墾的影響

“黃河奪淮”在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後,終於在1855年迎來了“曙光”。在這一年前後,黃河重新有進入渤海的河道,進入淮河流域的泥沙逐漸减少,慢慢地在黃海的廢黃河口附近甚至出現了“反侵蝕”的狀態。最厲害的侵蝕年份,海岸線每年倒退近600米,現時這一段海岸線也是我國沿海海岸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但是由於人口的新增,從清末到現代,在江蘇沿海興起了圍墾造陸的風潮。特別是江蘇的鹽城,其2009年的面積為14983平方公里,到了2019年,短短的十年時間通過人工圍墾和自然作用,新增了近2000平方公里,達到了16931平方公里(其中沿海灘塗面積4553平方公里,占到整個江蘇省灘塗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射陽河口以南的區域每年可以新增陸地面積10平方公里,土地潜力巨大,是江蘇最大的後備“土地庫”。

在江蘇近海,現時還存在著一個輻射狀的沿海沙脊(主要由黃河和長江的泥沙進入海洋,沉澱形成,分佈在射陽縣南部到長江入海口這一大片海域的近海地區)。據統計這些沙脊露出水面的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相當兩個香港的面積),還有大量淺水和中水沙脊,也就是說江蘇海岸線到這些沙脊這一片海域海深都很淺,通過河流泥沙沉積或者人為圍墾可以很容易地形成新的陸地。我們從衛星圖看到江蘇近海渾濁的海域就是這一片沙脊區。如果需要,我們可以一路填海到百來公里外的海洋深處,新增土地數萬平方公里。

所以江蘇土地的新增得多,新增得快是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