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而偉大:關羽雖號稱武聖,其真正戰績卻被史書層層掩蓋

湖北 100℃ 0
摘要:關羽大概活了五十多歲,但他人生最巔峰的最後十年,都是在江陵度過的。鴿派大佬魯肅上位,接替周瑜統領部隊。這代價就是交出原先劉琦佔據的江夏郡夏口一帶地盤,以及讓孫權手下大將步騭借道荊州南四郡,去拿下劉備老友吳巨的交州地盤。所以,劉備在入蜀之前,特意安排了使諸葛亮與關羽這一文一武兩大副手鎮守江陵,以北抗曹魏,東防東吳,並大力發展生產,整軍演武,準備即將到來的大戰。

這才是真正的五虎將之武聖篇(5)

主筆:閑樂生

關羽大概活了五十多歲,但他人生最巔峰的最後十年,都是在江陵度過的。

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滿懷雄心壯志的周瑜在從江東返回南郡的途中病逝。鴿派大佬魯肅上位,接替周瑜統領部隊。魯肅一到任,就勸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孫權以曹操勢大,於是應允。魯肅於是由南郡郡治江陵移防陸口,將這偌大的江漢平原讓了出來。

當然,這其實是一筆政治交易,劉備想要得到富庶的南郡,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代價就是交出原先劉琦佔據的江夏郡夏口一帶地盤,以及讓孫權手下大將步騭借道荊州南四郡,去拿下劉備老友吳巨的交州地盤。

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南郡是荊州的精華所在,江陵則是南郡的精華所在。自先秦時期楚國建郢都於此,這裡就是中南地區最大的水陸會要與物資集散地。《史記貨殖列傳》說:“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亦一都會也。”再加上這一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區內大部分土壤為深厚的沖積土和湖泥土,富含有機質,糰粒構造良好,肥沃而保水,是湖北全境土質最好的農墾區域(注1)。另外,受亞熱帶氣候影響,當地氣候溫和濕潤,降水量豐富,日照時間充分,河流又眾多,灌溉條件好,所以在農業種植業方面,江陵也是荊州之冠,不僅盛產稻穀與橘樹(注2),而且擁有大量森林植被,可以製造竹箭與大船,故在交通運輸與軍事物資方面,也有極大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江陵掌握著由長江入蜀的通道,這是劉備集團的前途命脈所在,絕不容有失。所以,劉備在入蜀之前,特意安排了使諸葛亮與關羽這一文一武兩大副手鎮守江陵,以北抗曹魏,東防東吳,並大力發展生產,整軍演武,準備即將到來的大戰。

注1:見周兆瑞主編《湖北經濟地理》

注2:見《史記貨殖列傳》:“江陵千樹橘,與千戶侯等。”

然而,劉備在益州的戰事相當不順,不僅龐統戰死,而且“兵不滿萬,士眾未附,軍無輜重”,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得在西元214年春與趙雲、張飛等人帶了數萬部隊與大量軍資入蜀支援。這都是這些年來諸葛亮、關羽在荊州苦心經營而積累的資本,但沒辦法,若益州拿不下來,一切都是空的。

諸葛亮帶領大部隊走後,關羽身上壓力陡增。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當時曹魏在荊州戰區的總指揮樂進竟將兵鋒一路南推到了青泥一帶。據考證,青泥之地望在江夏郡竟陵縣(今湖北潜江市西北)境內,在雲夢澤西側,與關羽的南郡轄境交界,有河道通往漢江,其湖灣寬闊可多蓄船隻,歷史上曾作為大型軍港。可見關羽此時仍被壓縮在長江流域,尚不能控制漢水航道。

另據《三國志樂進傳》:“(樂進)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臨沮在今湖北當陽市西北,旌陽則在當陽縣北境,都是荊襄大道補給線上的重要都市。樂進不愧是曾經陣斬過袁紹大將淳於瓊的陷陣先登之將,這一通攻勢,相當猛烈。

另外,據《三國志文聘傳》記載,由於南郡東鄰江夏,往往以漢水為界,所以曹魏江夏太守文聘在此期間,也曾配合樂進作戰,“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尋口亦在漢水東南,當陽縣境內,當為尋水東流與漢水交匯之地。

總之,趁劉備諸葛亮先後離開荊州,關羽勢單力薄,曹魏對關羽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勢。臨沮、旌陽正當荊襄大道,青泥尋口則瀕臨漢水,全是重要交通據點,故常為雙方疆場爭奪相拒之地。

從史書記載來看,關羽在西元214年諸葛亮帶荊州主力入蜀後,遭遇了襄樊、江夏兩個方向強敵的猛烈進攻,似乎左支右絀,屢有失利。但一段史料空白之後,到了西元219年,關羽卻已能沿漢水長驅直入,直達樊城之下。而西元220年他從襄陽南撤至麥城與臨沮一帶時,也並無遇到半點阻礙。可見在這五年的史料空白期,關羽已經拿下了漢水航道與荊襄大道,將曹魏的荊州軍逼到了江漢平原以北的襄陽樊城一線。

這轉折也未免太大了吧,這五年的史料空白期,到底都發生了什麼呢?

這就要從《三國志樂進傳》中樂進的履歷來分析了。我們看到,樂進在西元214年春夏之際對臨沮、旌陽兩縣發動猛烈攻勢,並“大破之”後,卻並沒有乘勝追擊,繼續向南攻打江陵;反而在該年七月“從征孫權“,並在戰事結束後,與張遼、李典率七千人留屯合肥了。

這就奇怪了,樂進身為曹魏在荊州戰區的主將,手下至少有上萬之眾,卻為何會突然被降職調任合肥,去做張遼的副職,且三人總兵力還不到七千?另外,曹操走後,為合肥守軍留下的作戰指令也很奇怪:“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樂進自出道以來,就是“以膽烈從太祖,為陷陳都尉,皆先登有功”,怎麼到了合肥卻被要求守城了呢?難道曹操認為他的野戰能力還不如長期負責押送軍糧的李典嗎?

只有一種可能,樂進在臨沮、旌陽兩戰之後,剛得了點便宜,就被關羽暴揍了。所以樂進才未能囙此勝利而升官,反而被降職調到了張遼手下;樂進心裡一定很有怨氣,所以才會有“進、典、遼皆素不睦”的狀況出現(見《三國志李典傳》)。

樂進被調走後,曹操複以(曹)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不僅將荊州戰區的主將換成了曹魏第一大將曹仁,而且把主將的大本營從襄陽北撤到了樊城。

一般來說戰區主將是不好輕易換的,屯守之地最好也不要換。因為主將長期鎮守某地,比較熟悉當地的戰況與地理形勢,其戰績也會使其在當地軍民中樹立巨大的威望。沒有特殊情况,應該不會陣前易帥放弃這樣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

比如張遼、郭淮、司馬懿、羊祜、曹真等人,在戰事結束之前,一般都是長期紮根邊防重鎮不挪坑的。張遼在逍遙津打出威風後,更是連生病曹魏都不肯讓他離開揚州;由此可見樂進在荊州確實表現不佳,甚至可能把整個漢水航道都給丟了,所以曹仁才被迫退守樊城,以免萬一被關羽水師困在漢水以南的襄陽,到時連撤都撤不出來。

那麼,樂進這一段敗績,曹魏的史書為啥不書呢?大概因為樂進的兒子樂綝後來在擔任揚州刺史時被謀反的諸葛誕所殺而成了烈士,樂家兩代忠良,總得受點優待吧。所以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也覺得很奇怪,發現“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遺漏的肯定的,不遺漏是不可能的,接下來曹仁對戰關羽的部分也有大量遺漏,因為襄樊之戰這一段,曹魏實在打得太丟人了,但史書以真實為本,總不能睜眼說瞎話,所以,丟人的部分就不記,這總可以吧!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