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銀行新入職大學生員工因為拒絕喝領導敬酒而被領導抽耳光這事引發了廣泛熱議,其背後暴露出了一種隱藏多年的“酒文化”,顯然如今的“酒文化”早已偏離它的初衷,成為了一種社交手段,甚至可以說是達成合作的前提保障。
一般我們家庭聚會很少會喝酒,除非某個家庭成員確實嗜酒如命,不然一般都是以飲料代替,畢竟大家都清楚酒喝多了對身體並不好。但是在社交場合,比如進行商務談判時,酒似乎成了必備品,而這也是酒現時存在的最大價值。
對於很多新入職的大學生而言,難免會遇到文章開頭所說的類似情况,聚會時酒喝還是不喝?
給大家舉一個我的一個好朋友親自經歷的一個例子。5年前,大學畢業的他入職一家大型國企。那家組織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氛圍都不錯。為了表示對他加入的歡迎,入職當晚便私下舉行了一次部門聚會。既然是聚會就少不了喝酒。
我這位朋友他自身酒精過敏,自從發現自己酒精過敏後就再也沒喝過酒。然而這次聚會他並沒有提前告知同事,於是在聚會開始分酒時,他面前就被倒滿了一杯酒。
當時他內心也很烦乱和為難,不喝吧,掃了大家的興,畢竟這次聚會是為了給他接風洗塵。喝吧,自己又酒精過敏,萬一嚴重了,威脅到生命就麻煩了。當時他怎麼做的呢?
先說下結果,他最後喝了酒,但是喝的不多。菜上齊後,大家先吃了一點菜填了下肚子,然後便是首次集體舉杯,會上部門領導說了一些官方歡迎詞,隨後便是一起碰杯。這次碰杯,我那位朋友並沒有拒絕,而是象徵性地喝了一點,注意只喝了一點不是一口。
這樣做的目的,一來不掃大家的興,二來不會對自己身體造成較大影響。隨後在吃飯過程中,又有同事陸續來向他敬酒,這時他也只喝了一點。當然,敬酒同事多了之後,發現他每次只喝一點就會提出質疑,這時候他就剛好借此機會解釋了一下自己酒精過敏的事實,然後指著露出手臂部分紅一塊、白一塊的過敏反應,同事們也接受了眼前的事實。
好在我朋友所在部門領導很善解人意,便主動提出過敏就別喝了,身體要緊,喝不喝無所謂。有了領導的表態後,大家都不再逼他喝酒,而是讓他以茶代酒。
此次聚會之後的所有聚會,他都如願沒有再喝過一次酒。
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什麼呢?部分同學確實從不喝酒或者不喜歡喝酒,但是在處理的管道上可以靈活一些。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件事,雖然該大學生所在部門領導存在明顯不當行為,但是這名同學的應對管道有些死板了。
對於金融行業,要想在這個行業長期發展,喝酒與否影響還是蠻大的。另外,通過此事的曝光,涉事領導肯定會受到一定的處罰,而該學生短期內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長遠來看,如果他繼續在該銀行工作的話,那麼他的事業難免會受到影響。
雖然不想提,但這就是這個行業的潛規則。畢竟各行各業都在講究人脈,都在講究和領導搞好關係。到了職場之後,你會發現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人際關係將更加重要。當實力差不多時,决定你是否晋昇的因素就不再是你的能力了。除非你的能力已經達到哪個崗位只有你能勝任的地步,不然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超乎你的想像。
當然,不是說這名學生的處置管道就錯了。只是認為應該還有更加穩妥的應對管道,這種正面衝突雖然很解氣,但是卻很傷前途。不過,如果你不是特別依賴這份工作,並不在意將來的發展,那麼正面硬剛還是可以的。
其實現在很多國有企業、公職人員都不會隨意聚餐飲酒,因為有明確的規定限制。以我朋友所在國企為例,現在聚會都是喝飲料、茶水,這讓我感到很驚訝,也很羡慕。其實這才是真正的聚會。
總的來說,對於新入職的大學生,個人建議,要麼聚會前儘量讓大家知道你不能喝酒,找一個能說服人的理由,比如酒精過敏。要麼就找理由不參加聚會。要麼就象徵性地喝一點。如果提前沒打任何招呼,聚會又直接不給人面子,那種做法雖然很爽,但是卻很傷。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