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同心澆灌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云南 97℃ 0
摘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根本方向和鮮明主線,全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進”活動。據統計,臨滄先後有319個模範集體和953名模範個人受到國家、省、市表彰。一組組數據反映了臨滄良好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臨滄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總體要求,2016年4月,臨滄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示範市建設目標任務,23個少數民族合力拉開創建帷幕。

2018年、2019年、2021年,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分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民族聯歡活動.jpg

民族聯歡活動

組織保障帶動 擰成一股繩

按照創建工作實行黨政“一把手”工程工作機制的要求,臨滄及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領導小組,建立市、縣、鄉三級聯動創建機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總目標,以“全面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高位推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創建。

臨滄結合實際出臺《中共臨滄市委 臨滄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的實施意見》、《關於以“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檔,明確了“從2015年開始,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市級民族機動金200萬元,市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000萬元,用於示範區建設工程等專項支出”。

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根本方向和鮮明主線,全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進”活動。以“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感恩教育活動,民族團結公約教育活動,民族團結進步“十進”創建活動為載體,用民族語言傳播黨的聲音、用民族文字解讀黨的政策、用民族幹部開展黨的教育、用民族藝術弘揚黨的文化、用民族節慶文宣黨建成果。開展民族團結月、周、日宣傳活動,全面落實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的“三進”活動,使“三個離不開”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全市範圍內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文宣教育,充分運用新媒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文宣教育,積極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

臨滄市民族中學、滄源佤族自治縣永和社區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學校(社區)”;2018年、2019年、2021年雙江、滄源、耿馬3個縣分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耿馬縣賀派鄉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同時,全市222個鄉鎮、村寨、社區被省民族宗教委命名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組織”,市級命名151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組織、縣(區)命名336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組織、建立了11個民族團結主題教育館以及一批黨史教育基地和幹部教育基地,參觀人數累計達3.8萬餘人(次)。

據統計,臨滄先後有319個模範集體和953名模範個人受到國家、省、市表彰。

佤族舞蹈.jpg

佤族舞蹈

綠色發展推動 勁往一處使

空氣環境品質優良率100%,瀾滄江怒江水系和地表水的環境品質優良率100%,縣級及以上飲用水的水質優良率100%,森林覆蓋率66.5%……一組組數據反映了臨滄良好的生態環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這“三張牌”的部署要求,臨滄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將綠色作為發展的底色。

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臨滄發展成就喜人。“綠色能源牌”方面,建成小灣、漫灣、大朝山3座大型水電站,總裝機722萬千瓦,全市電力總裝機達890.07萬千瓦。“綠色食品牌”方面,建成高原特色產業基地2200萬畝,鄉村人口人均產業基地達15畝以上,現有茶園面積167萬畝,產量15萬噸、全省第一;臨滄堅果面積263萬畝,產量4萬噸,世界第一;核桃面積800萬畝,產量51萬噸,全省第二;甘蔗面積150萬畝,年產甘蔗600萬噸,全省第一。“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方面,氣候海拔生態適宜於人居,山川村寨民族風情處處美麗。已建成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省級旅遊名鎮2個、名村8個,省級美麗村莊25個,正在建設旅遊示範村102個。

圍繞“一二三”佈局,臨滄正在把8縣(區)“茶、佤、水、春、邊”旅遊資源連接起來。做强滄源國際旅遊度假區,做美百里邊關旅遊觀光開放區,做精瀾滄江百里長湖生態旅遊區。打造民族風情體驗、休閒度假、茶文化旅遊、鄉村旅遊、邊境旅遊、會展節慶六大旅遊產品體系。培育好亞洲微電影節、摸你黑世界狂歡節、冰島茶會、瀾滄江啤酒旅遊狂歡節、世界芒果旅遊節、中緬邊境貿易交易會等節慶品牌。建設好風景綠道設計建設工程、旅遊廁所工程、旅遊諮詢體系工程、解說系統工程、旅遊形象與品牌文宣提升工程、旅遊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六大基礎配套工程。

項目示範成效明顯。臨滄以深入實施“十百千萬示範創建工程”、興邊富民行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為抓手,不斷豐富創建工作內容,全市共實施了3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24個示範鄉鎮、3個特色鄉鎮、289個示範村、69個特色村、6個示範社區、2560戶示範戶;實施兩輪“沿邊三年行動計畫”,累計完成投資53.7億元。推進5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項目,到位建設資金5038.6萬元,累計完成投資3749.77萬元。全市9.4萬戶36.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6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8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大理至臨滄鐵路提前半年建成通車運營,實現了全市人民百年鐵路夢想。墨江至臨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臨滄市沒有國家高速路網的歷史。

雙江自治縣民族大聯歡打歌活動.jpg

雙江民族大聯歡打歌活動

文化融合發動 心往一處想

“十三五”以來,臨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100%,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100%,市級公共文化機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100%,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管制建設100%,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公共文化網絡逐步形成,實現都市、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

創作文化藝術精品推動臨滄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創作《黨的光輝照邊疆》、《我家臨滄》、《百年夢想》等一批歌頌家鄉、歌頌黨的文藝作品;大型劇碼《千古臨滄·茶王國》、《猛相耿坎》、《大美臨滄之旅》編創取得階段性成果;開展“一個美得像夢一樣的地方”鄉村旅遊主題歌曲創作活動;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題和題材,創作了《嚴冬過後是春風》、《時代逆行者》等一大批作品;深入推進少數民族語電影譯製,譯製放映漢語、佤語、傣語版《黨的十九大精神進邊寨》宣傳短片。

著力挖掘臨滄富集的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推出了一批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精品,“世界佤鄉、天下茶尊、恒春之都、大美臨滄”的區域文化品牌、“滇紅之源”的茶文化品牌、“秘境臨滄·魅力佤山”的文化旅遊品牌逐步彰顯魅力,形成了臨滄獨具特色的以佤文化為代表、多元民族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格局。

“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生活奔小康,身體要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多元化體育健身服務體系初具雛形。湧現出了世界競走冠軍王應柳、世界射擊季軍孫婷、全國拳擊冠軍字春紅、世界跳水冠軍李平安等優秀運動員。成功承辦了雲南省第十五届運動會、雲南省第十一届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五届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雲南省第九届農民運動會和雲南省第十一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創造了4個省級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在同一個都市舉行的先例。

“十三五”期間,臨滄確立以發展全域旅遊為方向,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路子,滄源葫蘆小鎮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鳳慶縣安石村等被命名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滇西南—恒春茶韻秘境佤山鄉村遊”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形成以點連線、以線串片、以片成面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旅遊業呈現突破性發展,旅遊收入突破200億元。

聘請斯琴高娃、於月仙等著名表演藝術家擔任鄉村旅遊示範村“名譽村長”,為臨滄美麗鄉村代言,著力打造雲南旅遊新名片,“大美臨滄,美在鄉間;花開四季,香飄八方”鄉村旅遊品牌已初步確立。

構建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治邊機制,千方百計提升强邊固防能力,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有效維護了國家利益、邊疆穩定、邊境安寧。

經濟運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

記者從日前臨滄市統計局發佈的2021年1至5月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通報上獲悉,該市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繼續顯現,經濟運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

1至5月,臨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從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2%。從監測的20個行業大類來看,13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同比增長,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同比增長6.9%,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同比增長6.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24.3%,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同比增長6.5%。從能源方面來看,1至5月全社會用電量15.1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6%,其中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0.4%。

臨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1.3%,其中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8.6%,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44.3%。從重點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2.4%,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38.4%,旅遊業投資同比增長165.3%,教育衛生投資同比增長132.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97.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2%,服務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22.1%。

臨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6.1%,其中,限額以上零售業同比增長27.3%。從限額以上商品銷售類別來看,生活類商品同比增長16.2%,石油及製品類商品同比增長31.5%,汽車類商品同比增長33.9%。

5月末,臨滄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790.11億元,同比增長9.0%。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668.24億元,同比增長11.2%。

5月,臨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2%。其中食品烟酒同比下降1.1%,居住同比上漲4.2%,交通和通信同比上漲4.0%,教育文化娛樂同比上漲0.5%,醫療保健同比下降0.1%。

退耕還林工程效益顯現

臨滄市扎實推進退耕還林工程,有效改善了退耕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收到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自2002年以來,臨滄累計實施退耕還林506.65萬畝,其中前一輪退耕還林工程208.8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造林項目161.4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136.45萬畝,工程建設覆蓋全市所有的縣、鄉、村。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引領帶動下,全市生態建設成效明顯,森林覆蓋率從“十五”初的46.63%提高到現時的70.2%,切實把退耕還林還草建成了生態樣板工程。

退耕還林還草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使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傳統生產耕作中解放出來,騰出雙手發展勞務產業、設施農業等,催生了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開闢了新的增收通路。全市通過打造產業集群,累計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2200餘萬畝,一座座荒山變成綠色經濟長廊。

臨滄積極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將退耕還林項目名額優選滿足貧困農戶,做到符合退耕還林政策條件的耕地“應退盡退”,大力發展核桃、臨滄堅果、茶葉、林下經濟等增收致富產業。2002年以來,全市實施耕地退耕191.75萬畝,退耕農戶27.85萬戶108.54萬人,人均耕地退耕1.8畝。現時,臨滄堅果種植已覆蓋全市8縣(區)71個鄉(鎮)564個村18餘萬戶種植戶51萬人,種植戶人均收入達2941元。

聚力夯實甘蔗全產業鏈

臨滄市搶抓國家劃定和建設甘蔗生產保護區的機遇,確立“高產、高糖、高效、集約、生態、安全”的思路,聚力夯實甘蔗全產業鏈加工利用基礎。

加快甘蔗生產科技創新。健全市、縣、企業“三級”甘蔗良種引進試驗篩選繁育推廣體系,加快推進新一輪甘蔗品種的更新換代步伐,提高良種覆蓋率。加大甘蔗全程機械化示範推廣,以農業機械化服務合作社、制糖企業為載體,大力推廣機械化深耕、機械化植保和機械化收穫科技,加快推進全市甘蔗全程機械化生產。

實施甘蔗綠色生產行動。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生物農藥、可降解地膜等綠色農資和低碳綠色生產科技,全面推廣“良種+膜+肥+藥+農機”集成科技模式,實施化肥、農藥减施增效科技。積極探索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蔗農參與”的甘蔗地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機制。支持制糖企業深入實施“質量興企”戰畧,建設一批甘蔗綠色發展標準化示範區。開展有機、綠色糖料蔗基地和產品認證,提升綠色發展水准。

建設百萬畝世界一流的高優蔗園。抓住國家實施“糖料蔗覈心基地建設”和劃定“糖料蔗生產保護區”機遇,以平壩、丘陵低緩蔗區為重點,按照甘蔗全程機械化生產要求,開展產業基地宜機化改造,全面建成120萬畝以上土地平整、路水配套、產出高效的糖料蔗覈心生產基地。

建設國內領先的綠色蔗糖產業園區。加快推進耿馬綠色食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綜合全市蔗糖產業資源,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補鏈擴鏈强鏈,推動蔗糖產業全產業鏈聚集發展。鞏固提升制糖主業,加快推進以蔗糖為原料的高端產品開發。拓展糖業迴圈經濟鏈,推進蔗梢、蔗渣、糖蜜、濾泥、廢醪液等副產品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蔗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加强國際產能合作。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支持制糖企業“走出去”,推進中緬農業合作先行區建設,加强與緬甸在甘蔗種植方面的合作,推進原料在外、加工在內的農業合作模式,擴大境外甘蔗種植面積,拓寬原料發展空間。

據悉,以構建“國家甘蔗工程大數據平臺”為試點示範,從全產業鏈資源數位化、視覺化,拓展延伸到用數位化、工業化、訂單式農業理念模式打造智慧、高效、生態的甘蔗產業項目,今年初已經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啟動建設。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