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

湖南 74℃ 0
摘要: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鞏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果,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維護人民健康,現就加强我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鞏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果,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維護人民健康,現就加强我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為遵循,深入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踐行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聚焦補短板、堵漏洞、强弱項,堅持公益内容、政府主導,突出預防為主、平戰結合,注重改革創新、依法治理,優化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增强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畧、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奠定堅實基礎。

  二、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1.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優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置,强化職能綜合,完善以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构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构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构為網底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城鄉一體、上下聯動、功能完備的疾病預防控制網絡。明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构的功能定位,理順機制體制,强化對醫療機構開展傳染病防控工作的監督職能。加强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建設,建立適應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優化專業人員職稱結構,充實人才儲備,完善待遇激勵保障政策。

2.提升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能級。加快疾病預防控制機构標準化建設,提升疫情分析預警、流行病學調查處置、病原體甄別鑒定和追跡溯源等核心能力。疾病預防控制機构在省級建成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市級建成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並科學配寘移動實驗室,縣級具備病毒核酸、血清抗體和化學毒物等檢驗檢測能力。創新社會化服務模式,統籌資源形成快速反應調集機制,具備發生局部疫情時短期內完成全人群病原學檢測的科技儲備。强化學校衛生、職業衛生、食品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職能,提高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干預能力。

3.築牢基層衛生健康服務網底。健全基層公共衛生工作機制,加强疾病預防控制機构和城鄉社區的協同聯動。將公共衛生服務納入基層治理體系,落實網格化防控責任。强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构公共衛生職責,通過“縣管鄉用”等管道配備公共衛生醫師。推動公共衛生資源快速下沉和合理佈局,加强基層醫療衛生機构發熱門診、腸道門診、傳染病監測哨點建設。鼓勵家庭醫生服務並落實公共衛生服務職責,將基本醫療服務內容納入醫保報帳,促進政府、社會、個人三方健康管理責任的落實。

4.增强傳染病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創新醫防融合機制,促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构和醫療機構傳染病防控的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臨床醫療服務的高效協同和傳染病監測的無縫對接。加强傳染病及其所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尤其是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早期監測預警,進一步在口岸、機場、車站、學校、藥店等場所佈局監測哨點,建立病種和症狀監測網絡,規範報告和資訊發佈制度。建立多點觸發智慧預警機制,提高實时分析、集中研判、精准追跡能力,通過多管道多類別監測和大資料分析,實現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三、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水准

5.健全衛生應急指揮體系。在總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機制實踐經驗基礎上,完善全省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協調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定期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資訊共用,建立多學科多部門專家庫和政策庫,完善專家諮詢制度,提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水准。

6.健全衛生應急管理機制。健全應急預案和響應機制,組建形勢研判、流行病學調查、醫療救治、實驗室檢測、社區指導、物資調配等應急團隊,實現監測預警、風險研判、專業決策、應急處置一體化管理。强化傳染病防控、緊急醫療救援、中毒處置、心理危機干預、核與輻射突發事件處置五大能力建設,定期開展不同風險情景下的培訓演練。建立統一的公眾急救培訓體系,完善公共急救設施配備,提高全民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學檢測科技儲備,建立重大疫情跟踪機制,分析研判致病原因、流行趨勢及公共衛生安全風險,為黨委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7.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立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灾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物資保障體系。動態完善物資儲備品種目錄和需求清單,明確供應保障部門,健全緊急生產、市場准入、政府採購、收儲輪換、調劑調用、物流配送、資訊共用、應急徵用、捐贈接收等工作機制,建設省、市、縣三級儲備基地和實物、產能、契约、科技、社會多元儲備體系,有效滿足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需要。强化市場行為監管,持續優化物流建設,查漏補建商業網點,鼓勵拓展線上銷售,確保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

8.健全輿情應對處置機制。充分發揮黨報、黨媒在輿情引導等方面的作用,健全資訊公開制度,規範資訊發佈管理。妥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情,加强網路媒體資訊監測和研判,發揮12345政務服務熱線和12320衛生服務熱線作用,及時發現熱點問題,回應社會關切,抓好問題整改。加强網路媒體監管,依法落實主體責任,嚴厲打擊網絡謠言,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加强公共衛生社會心理干預。

  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

9.統籌醫療救治資源配置。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分級、分層、分流的救治機制與區域聯動、高效協同的救治網絡。加快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全面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形成的市級定點醫院集中收治成功經驗,建設市級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加强縣級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病原學檢測實驗室建設,提高診治水准。完善方艙醫院等資源儲備。嚴格落實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責任,將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納入醫療機構等級評審等評估考核,通過健康管理創新和醫聯體建設,實現全省醫療體系防、治、康、管一體化服務。

10.補齊醫療救治能力短板。實施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每個市州、縣市區至少在一所二級及以上醫院建成傳染病病區;規範發熱門診設定並嚴格閉環式管理;提升病原學檢測能力,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完善重症、呼吸、麻醉、感染控制等學科建設;落實預檢分診、分區管理、風險排查等防控措施,防範院內感染風險。二級及以上醫院設定重症病區,定點醫院重症監護床位數達到國家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標準。加强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提升院前急救服務水平。建立重大疫情救治專家庫與核酸檢測、院感防控等專家組,加强傳染病發現、報告、隔離、診療、防護全程質控。

11.發揮湖湘中醫藥特色優勢。建立健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機制。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以及中西醫結合傳染病防治專科和臨床研究基地,完善中醫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感染性疾病科和急診科建設。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和國家中醫應急醫療隊。健全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能力。深入開展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相關研究,挖掘整理經典藥方,加强中醫藥疫病防治科技儲備。

  五、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12.健全愛國衛生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愛國衛生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部門設置、職能調整、人員配備、經費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健全愛國衛生工作常態化機制,創新管道方法,提高社會健康綜合治理能力。加快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把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於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建設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人口密集特點的公共衛生體系。

13.深化愛國衛生運動內涵。深入實施健康湖南行動。推進衛生城鎮和健康都市、健康村鎮建設。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完善健康科普體系,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廣泛開展“週末衛生日”“全民大掃除”等羣衆活動,繼續推廣保持社交距離、使用公勺公筷、科學佩戴口罩、分類投放垃圾、禁食野生動物等健康生活管道。

  六、强化公共衛生服務支撐

14.調整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建立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相適應的財政補助機制,確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狀態下患者得到及時救治。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逐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构的醫保報帳比例和醫保基金分配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构的占比。健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醫保支付政策,完善异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確保緊急情况下不因費用問題延誤救治。落實國家關於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按規定有針對性免除醫保目錄、支付限額、用藥量等限制性條款,減輕困難群眾就醫就診後顧之憂。

15.夯實公共衛生人才基礎。依託省內高校建設一批高水准的公共衛生學院,著力培養高素質、實用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深化醫教協同,促進供需對接,健全覆蓋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全程的複合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模式,整體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服務、應急處置、綜合監督、中醫藥等多學科領域人才的協同發展。加强基層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從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等方面健全激勵機制,“十四五”期末每所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齊4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家庭醫生團隊配齊1名全科醫生。

16.壯大公共衛生科技力量。加快完善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聚焦公共衛生需求及相關領域短板設立重大科技專案,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重點研究室等平臺建設。加强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加大傳染病防控、臨床診治、醫防融合、醫療裝備、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在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研發配寘生物安全移動隔離裝備、高頻振盪呼吸機、檢驗檢測設備等重大裝備。深化科研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優秀科研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17.加强公共衛生資訊化建設。在依法依規保障個人資訊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在疫情監測分析、流行病學調查、資源統籌調配、疫苗藥品監管等方面的支撐作用,綜合疾病監測、公共衛生應急、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職業健康、婦幼保健、基層衛生健康、綜合監督、醫療保障、應急物資儲備監控調度等資訊系統,集即時監測、追跡調查、分析預判、快速預警、聯防聯控於一體,實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智能化。建設省健康醫療大資料中心,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促進公共衛生工作在慢病服務、網絡諮詢、遠端醫療、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智慧應用。

  七、嚴格落實保障措施

18.加强組織領導。各地要深刻認識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和行業系統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和責任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整體工作部署,抓好統籌指導、組織實施和督促檢查,建立監督問責機制,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主動履職作為,全面參與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及管理工作。將公共衛生相關知識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和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培訓內容,提升各級各部門公共衛生管理能力。統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和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做好基本民生保障。

19.推進法治建設。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加强配套制度建設,健全公共衛生地方法規體系,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嚴厲打擊定點醫院、發熱門診、隔離場所、公共場所等重點區域違法犯罪行為,完善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監管等工作機制。將公共衛生法律法規納入普法規劃,積極開展疫病防治、野生動物保護、突發事件應對、公共衛生安全等法律法規教育。聚焦公共衛生領域熱點問題開展以案釋法,引導全民增强公共衛生法治意識。

20.强化投入保障。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財政投入機制,明確各級投入責任,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和專項債券支持,通過地方政府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及政策性銀行貸款等管道拓寬籌資通路,足額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拓展公共衛生服務專案。疾病預防控制機构和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构按政策規定足額落實人員經費和組織正常運行經費。醫療機構承擔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按照相關規定給予補助。落實傳染病疫情防治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和防疫津貼。

21.創新社會治理。堅持群防群控,嚴格落實屬地、部門、組織、個人“四方責任”,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建立完善應急狀態下鄉鎮街道(村、社區)、公安派出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构三方聯動機制,推動專業隊伍與群眾參與有機結合。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培育公共衛生領域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志願者隊伍。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