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記者從民政部在南京召開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座談會上獲悉,我省已建成1.4萬餘張家庭養老床位。南京市根據民政部要求起草的《家庭養老床比特設和服務規範》,有望成為全國行業標準。
把養老床位“搬”回家
建有家庭養老床位的老人家中配寘了監視器、一鍵呼叫器、煙霧感應器、智慧床墊等十餘款智慧設備……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的悅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一間“智慧屋”,養老機构可以24小時接收居家老人傳遞出的報警資訊、監測老人生命體征。
“建設家庭養老床位的目標就是實現‘養老不離家’,讓老人在家就能享受養老機构的全方位照顧服務。”該中心負責人高慶玲介紹。家庭養老床位順利運轉的背後,有一個包括醫生、護理員、家政服務員等的專業服務團隊,現時中心已簽約家庭養老床位2080張。
省民政廳副廳長沙維偉介紹,凡設立家庭養老床位的老年人家庭,均對其住宅的環境設施進行“類機构”改造,使之基本“適老”。針對失能半失能服務物件生理特點,在其家中安裝智能化監測系統,動態掌握老人身體和活動情况,一旦遇到緊急狀況可及時處置,提供“全時化”服務。
“這真是解决大難題了,既不離開我熟悉的環境,又能享受到養老機构的專業服務。”家住南京市玄武區大石橋社區的獨居老人郇玉蘭說。上午11點,養老機构的護理員像往常一樣準時來到郇玉蘭家,為老人量血壓、做康復。幾年前郇玉蘭因為腦梗導致偏癱,處於半失能狀態。去年申請家庭養老床位後,通過適老化智慧改造、定制上門服務,老人在家中不僅能得到專業醫療照護,洗衣、打掃等生活日常也有人負責。
家庭養老床位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這些家庭對康復、照護輔具的需求非常大,自己購買壓力過大,租賃服務成為其剛需。“費用方面,政府補貼一點、機构讓利一點、老人少出一點。”高慶玲介紹,像這樣的家庭養老服務,按平均每天一小時計算,老人一個月只需支出1000多元。
化解都市養老機构“床位荒”
江蘇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1850.53萬,老齡化比例達21.84%,位居全國第六。考慮到90%的老人更願意選擇居家養老,我省創新推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把養老院“搬”進老人家中,探索了大量可操作可複製的經驗。
南京於2016年在全國最早試點建設家庭養老床位,截至目前已設定5701張,有效化解城區養老機构“床位荒”難題。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陳芳告訴記者,從實踐來看,設定家庭養老床位可實現多方共贏:老年人養老不離家,並能較好滿足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對養老服務機構來說,硬體等方面投入大大减少,一張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投入是機构養老床位的1/5;在政府方面,有效緩解老城區養老床位供應相對不足的狀況。
除了南京這樣採取“嵌入式”家庭養老床位運作模式、讓老人在不脫離家庭生活環境的前提下享受專業化養老服務,江蘇各地還在具體實踐中,結合當地養老服務發展特點以及老年人個性化需求,摸索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服務模式。
無錫市新吳區將家庭養老床位納入全區家庭病床統一管理,為老年人提供上門巡診、康復治療、臥床護理等醫護服務,並銜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蘇州聚焦老年人極易發生疾病和意外的夜晚時段,安排專業照護人員為有需求的老年人上門提供起居照料、飲食照料、個人衛生、臨床護理、應急處置等服務,有效填補高齡、獨居老人夜間照護的空白。
現時,我省已經在南京、無錫、徐州、蘇州、南通、淮安、鎮江、泰州8個市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共建成並運營床位1.4萬餘張。
“江蘇經驗”有望寫入全國標準
“近年來,江蘇持續强化政策創制、加大財政投入、創新發展模式,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南京大城市養老、太倉縣域一體化養老等成功經驗。”沙維偉告訴記者,2016年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以來,全省累計有10個設區市入選試點名單,其中9個設區市獲評優秀等次。
探索“江蘇經驗”,交出實實在在的惠民成績單。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站1.82萬家、街道日間照料中心589家、老年助餐點7000餘個;完成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3萬餘戶,建成宜居社區246個;全省實現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線上平臺全覆蓋,300餘萬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門服務。
為了更好地支持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南京市民政部門正根據民政部要求,草擬製定《家庭養老床比特設和服務規範》全國行業標準,預計該標準將於年內出臺。省民政廳也正在研製《家庭養老照護床比特置與服務規範》,明確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標準、硬體設定、服務機構資質、人員配備、服務內容等。“這將有力促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的普及推廣和品質管制,更有效地滿足有照護需求的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願望。”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林莉說。
“我省編制的‘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已將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列為今後5年養老服務重點工作。”沙維偉介紹,下一步,江蘇將繼續開新局、求突破,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畧、推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提供江蘇經驗和實踐、貢獻江蘇智慧和力量。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