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女人,生了個兒子,卻讓朱元璋後悔不已

安徽 147℃ 0
摘要:在這首民謠中,百姓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估似乎不太高。清代出版的《明朝小史》還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鄱陽湖大戰後,陳友諒兵敗身死,朱元璋虜獲了他的小妾,生下了一個孩子卻是陳的遺腹子,後來讓朱元璋後悔終身。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徹底暴怒,紛紛支持朱元璋的軍隊。此前出於頹勢的朱元璋立即進攻,一舉攻破武昌城,陳友諒戰死,陳友諒之子陳理宣佈投降,他的家眷大部分落到了朱元璋手裡,其中就包括他寵愛的妾室闍氏。

前言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謠,訴說著流離失所的百姓的痛苦。在這首民謠中,百姓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估似乎不太高。其實,一首歌謠在流傳過程中肯定有不同版本,在明朝,百姓肯定不敢在歌謠中直呼朱皇帝,可以推測,開頭的民謠是清朝時期的版本。

鳳陽民間一直有個傳說,明朝的龍脈在泗州城,為了打敗南明王朝,清王朝故意引黃入淮,淹了明王朝的龍脈,曾經繁榮的泗州城被大水摧毀,當地百姓被迫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由於無法直指造成他們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只好編起民謠轉移到朱元璋頭上發洩不滿。

清代出版的《明朝小史》還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鄱陽湖大戰後,陳友諒兵敗身死,朱元璋虜獲了他的小妾,生下了一個孩子卻是陳的遺腹子,後來讓朱元璋後悔終身。這是怎麼回事呢?

自立為王大破陳軍

朱元璋,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乞丐出身的皇帝,也是歷史上一比特卓有功績的皇帝。年輕時家境貧苦,給地主放牛為生,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的親人也在饑荒中去世。埋葬了親人之後,他去寺廟當了和尚。

機緣巧合之下,參加了義軍,並逐漸成了氣候,自稱為王。當時朱元璋最強勁的敵人就是盤踞在南方的陳友諒和在江浙一帶的張士誠,陳友諒的出生與朱元璋差不多,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兩人都不滿足於在地方稱霸,而是要取代元朝建立新王朝,因此朱陳二人之間必定有一場生死決戰。

此時的朱元璋也决定聽從謀士劉基的意見,先對付銳意進取的陳友諒。張士誠商賈出身,年紀偏大,性格偏於安逸保守,若是出兵陳友諒,張士誠肯定不會出兵援助,反之出兵張士誠,陳友諒肯定會來相助,囙此採取逐個擊破的策略。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情形下,陳友諒主動出擊,史上著名的鄱陽湖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剛開始陳友諒比較佔優勢,他的軍隊比朱元璋多十幾萬人,加上地理位置優越,囙此不斷佔領城池,打得朱元璋節節敗退。但是陳友諒性格殘暴,每到一地都殘殺當地百姓,弄得天怒人怨。

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徹底暴怒,紛紛支持朱元璋的軍隊。此前出於頹勢的朱元璋立即進攻,一舉攻破武昌城,陳友諒戰死,陳友諒之子陳理宣佈投降,他的家眷大部分落到了朱元璋手裡,其中就包括他寵愛的妾室闍氏。

報復心重擄陳妻妾

朱元璋是什麼人呢?他在歷史上形象有些分裂,愛民如子是他,苛待官員也是他,這可能來自於他早年的心理陰影,爹媽都死於貪官的貪污,囙此對貪污腐敗行為深惡痛絕。為自己的後代安排妥當,又打殺了一批跟隨他辛苦打天下的功臣。

總之,他的報復心理是很重的。比如明初江浙地區的賦稅很重,因為元末張士誠盤踞在此,較受百姓擁護,讓朱元璋的軍隊在攻打時吃了不少苦頭,統一天下之後,朱元璋懷恨在心,囙此江浙地區的賦稅就比別處要高很多。囙此,對於跟他爭天下的陳友諒,也絕對是要報復的。

在朱元璋自撰的《大浩》中有這樣的自述:我起義這十幾年來,一直遵守道義,不虜人妻妾。但是陳友諒實在太過分了,屢次挑釁攻打我,所以我要把他的小妾納入後宮

這是根據原文翻譯過來的大白話,大概意思是這樣。這是明史中有記載的,又是朱元璋親自撰寫的,歷史上應該確有其事。鄱陽湖大戰後,陳友諒的小妾闍氏就這樣被納入朱元璋的帳下。

造反自焚付之一炬

後來,闍氏為朱元璋育有一子,取名朱梓,在朱元璋的孩子中排序第八,後被封為潭王,娶了於顯的女兒為王妃。和朱棣這種武將不同,據說朱梓自小聰明伶俐,出口成章,較有文人氣質,平時也較愛和文人來往。按理說,他雖然不會繼承皇位,但是也會得到一塊封地,有個不錯的前程。

明末清初的《罪惟錄》中記載,朱梓成年後,帶著母親闍氏前往自己的封地。此時闍氏隱忍多年,終於等到兒子長大。她告訴朱梓他真正的身世,原來,他並不是朱元璋的兒子,而是陳友諒的遺腹子。

朱梓聽後憤恨不已,認為自己不幸認賊作父,母親多年的蟄伏也受盡委屈。囙此他策劃謀反,决心為父報仇。後來謀反的事東窗事發,朱元璋派軍討伐圍住封地,朱梓見大勢已去,知道心願不能達成,便懷抱幼子自焚而亡。消息傳到南京,已到晚年的朱元璋很是傷心憤怒,為此處決了一大批與謀反相關的人,並為此悔恨不已。

結語

其實這個故事可能是後人編撰出來抹黑朱元璋的。首先,闍氏被虜是在1963年,而朱梓出生於1369年,中間間隔六年,朱梓不可能是陳友諒的遺腹子。其次,整個故事不合常理,闍氏懷着遺腹子,朱元璋不可能不知。

故事的邏輯頗似民間流傳的趙氏孤兒等戲曲,充滿了戲說的意味。最後,記載這個故事的《明末小史》和《罪惟錄》都成書於明末清初,並非官方史書,而是私人撰寫,成書時間距離朱元璋的時代已將近三百年,可信度不高。

那麼,為何這個故事會在民間廣為流傳呢?我們開頭說過,泗州的百姓並不敢直接抨擊清王朝,只能遷怒在朱元璋身上,實際上,跟鳳陽花鼓一樣,清王朝為了鞏固統治,也樂於見到明王朝的統治者被抹黑,就放任甚至是推波助瀾這種傳說在民間流行。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在看待過去的歷史時要理智思考,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得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道聼塗説。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