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選擇在湖南投降?

湖南 96℃ 0
摘要:抗日的覺悟,70多年前在湖南!70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那段讓中國人民付出慘痛代價的戰爭的時候,視線一定要在湖南停留一下,並要為湖南鼓與呼,在那個中華民族奮起抗爭的時代,正如湖南人楊度在其《湖南少年歌》中說:“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抗日戰爭中日雙方打到湖南就相持不下了。在此期間,侵華日軍總兵力的35%夾擊湖南,國民黨正面戰場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集中在湖南抵抗。

抗日的覺悟,70多年前在湖南!

70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那段讓中國人民付出慘痛代價的戰爭的時候,視線一定要在湖南停留一下,並要為湖南鼓與呼,在那個中華民族奮起抗爭的時代,正如湖南人楊度在其《湖南少年歌》中說:“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抗日戰爭中日雙方打到湖南就相持不下了。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抗戰的前哨陣地,是戰鬥最多、最慘烈的主戰場之一。

在此期間,侵華日軍總兵力的35%夾擊湖南,國民黨正面戰場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集中在湖南抵抗。中日雙方在湖南先後展開了四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等大規模的絞殺戰。

鳳凰衛視曾經有一個節目討論這個問題說,不管中國其他省份是否會淪亡,湖南一定不會淪亡,因為湖南人絕不會投降!中日投入20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會戰超過20次,中國鮮有勝績,但是湖南境內就有6次大會戰,中國四勝一平一負。經歷戰事之多,戰績之盛,為全國各省區所僅見。囂張氣焰的日寇在湖南的萬千血性軍民面前,撞得頭破血流,敲響了日寇走向失敗的喪鐘!

長沙會戰歷史資料圖片

湖湘文化中有著强烈的地域特色。楚國雖然是一個包含今天湖南在內的更大的地域,但是從春秋戰國開始,湖南是楚文化重要的發源地,其民風彪悍,崇文尚武。

早期的流寓諸賢促進了湖湘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其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原本是湖北秭歸人,被流放到湖南後,他在汨羅江投河自殺。他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在《離騷》、《九章》、《九歌》等詩中抒發的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深深的影響著此後湖湘文化,以至於成為了湖湘文化中胸懷天下的先天基因。

越是在強敵面前,湖湘文化中以命相搏、奮起抗爭的意識越是得到極大喚醒。

唐宋以後,不斷有文人騷客流放湖南,宋朝范仲淹《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賦予了湖湘文化中“天下”情懷,湖湘文化逐漸興盛。

宋朝以後,理學起於湖湘,傳於道統,勝於朝堂。

明清以降,至近百年來,湖南人才爆發,湖湘文化和湖南人逐漸成為了中國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相對於其它地域和區域,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這個影響涉及面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發展行程,還包括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大家耳熟能詳,個別人物甚至婦孺皆知,比如陶澍、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彭玉麟、魏源、王闓運、譚嗣同、黃興、楊度、齊白石、譚延闓、蔡鍔、宋教仁、陳天華、沈從文、丁玲、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粟裕等。二十三歲結婚時,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寫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衡陽會戰中日軍投入毒氣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並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决心一死。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毛澤東面對強敵一聲斷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更是豪邁宣言:“帝國主義及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就是湖湘文化的特有基因,這種胸懷天下、舍我其誰、勇於犧牲、不信邪不怕惡的氣概讓人血脈噴張!

湖南人堅韌的“強”勁和血性在抗日戰爭這樣的歷史時期再一次展露無疑,在中國大地上殘酷殺戮、瘋狂肆虐的日寇,在湖南真正遇到了剋星和對手。

那時的國軍雖也有川軍等其它地方的部隊,但是戰場在湖南,湖南的老百姓積極支援抗戰,戰場損失的兵員許多是就地徵召的,數十萬湖湘子弟補入第九戰區部隊,包括第74軍、第4軍這樣的鐵血精銳,隨時保證了部隊的持久戰鬥力。

日軍芷江投降歷史照片,掛白旗通場

1944年3月5日,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上將在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發言中指出:“湖南省戰時對國家貢獻居全國之冠!”,這番話令與會者全體起立,掌聲經久不息!

日軍也有類似評估,1944年10月,日軍終於佔領長沙後,第6方面軍參謀長宮崎周一中將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說:“湖南人自尊心强,富於尚武風尚。”人稱“中國通”的岡村寧次點頭稱是,他數次參與在湖南境內的會戰,對此有更深的感受。

中國正面戰場經歷長沙會戰、常德會戰後,日本如强弩之末,再也沒有能力和信心組織起强有力的攻勢作戰。相反,中國軍隊越戰越勇,中日正面戰場中方的反攻戰即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湘西會戰中國軍隊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這裡固然有國際形勢有利於中國的抗戰和當時美蘇支持的力度加大的背景,但是在湖南戰場上中國軍民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浴血奮戰更是激起了中華民族戰勝日寇的信心和勇氣。

日本第一個投降書正是在湘西會戰的湖南芷江機場洽降和草簽的。

日軍芷江投降歷史照片

70年多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那段讓中國人民付出慘痛代價的戰爭的時候,視線一定要在湖南停留一下,並要為湖南鼓與呼,在那個中華民族奮起抗爭的時代,正如湖南人楊度在其《湖南少年歌》中說:“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的秉性,使湖南在中國抗戰歷史上再一次證明了其在中華民族面臨危亡時的剛強與血性、堅韌與擔當!

這就是為什麼抗日戰爭相持在湖南,反攻在湖南,勝利在湖南!

轉自民國風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