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從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為何他還要一意孤行?

河北 165℃ 0
摘要:第一次北伐時機是曹丕去世,魏主力多在合肥淮南一帶的東線和荊州襄樊的中線。時機算是成熟,不過魏蜀實力還是懸殊。諸葛亮也是為了打擊魏國的經濟和發展力,也是為了轉移蜀國內部衝突。讓魏國內政出現魏國,但是曹睿也不差。一口氣到洛陽行了,那時候又沒有飛機。感覺夷陵之戰後蜀吳的氣運就已經沒有,要不吳國怎麼這麼多年寸土未進呢,蜀國也是寸土未進。美帝在二戰以後,所以的侵略戰爭都是失敗結束,但是還是一次次在對外擴張。

第一次北伐時機是曹丕去世,魏主力多在合肥淮南一帶的東線和荊州襄樊的中線。時機算是成熟,不過魏蜀實力還是懸殊。諸葛亮也是為了打擊魏國的經濟和發展力,也是為了轉移蜀國內部衝突。讓魏國內政出現魏國,但是曹睿也不差。魏國內政已經過於完善,九品中正和屯田讓魏國有人有錢有糧。出祁山佔領天,南,安三郡有運氣成分,魏國確實沒想到蜀國攻打自己,而且司馬懿剛清完孟達不久。以蜀國實力防守隴西很難實現,更不用想出隴右了。秦嶺是蜀國一輩子過不去的坎,假設子午穀打過去到長安下也是毫無意義,大軍過不去白搭,夏侯懋即使逃跑,不久也會有各路的援兵再奪回來。一口氣到洛陽行了,那時候又沒有飛機。感覺夷陵之戰後蜀吳的氣運就已經沒有,要不吳國怎麼這麼多年寸土未進呢,蜀國也是寸土未進。

諸葛亮沒錯,魏延也沒錯,從他們各自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蜀國家底很薄。所以諸葛亮首先想到的就是穩,縱使北伐不能成功,也絕不能輕易犯險致三軍於死地,那麼蜀國就危險了。子午穀是漢中入關中最近的一條路,從來都有大兵把守况且地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且最大的問題是縱使攻入關中也很容易被劫退路,如果不能攻佔關中,那麼將進無可進退無可退必將全軍覆沒,而且攻入關中的軍隊糧草就毫無保障了,因為子午穀運糧十分不便,這就是一場豪賭,我相信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沒幾個人敢賭,畢竟魏國軍力數倍於蜀軍,蜀軍又是攻堅戰,可以說勝算小的可憐。

北伐不是為了解决外部衝突,而是為了解决內部衝突。蜀國派系眾多,有劉備的嫡系,但是是外來勢力。有劉錶舊部,還有劉璋的土著。顧命大臣有兩人,除了諸葛亮還有李炎,劉備這麼安排就是為了平衡。而且蜀國的政治旂號是中興漢室,你不出兵,你的法統就不存在。只有諸葛亮不停地出兵,才能牢牢地把軍政大權掌握在手裡。如果不北伐,內部衝突就會自然瓦解蜀國。如果能用政治手段解决就决不會用軍事手段。而且軍事的勝利,不代表就一定能拿下江山,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和項羽。孫武早就說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諸葛亮不知道北伐不能成功嗎?可能第1次,第2次他抱點希望,後面的幾次估計他都知道了,北伐絕對不會成功,他借北伐,以轉嫁國內衝突,已鎮壓益州本土士族和劉璋的舊部,如果他不借北伐的話,益州本土首先就自己開始內耗起來,所以當魏延提出子午穀奇謀的時候,他才不願意冒險,從而損兵折將。一方面他用北伐鎮壓國內反動派,另一方面他就用北伐團結他的荊州派系,所以每次北伐他的10萬大軍基本上沒損失什麼,又退了回來。

同時的話,以北伐為藉口,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為他所用,從而更好地統治益州,所以當那些激進派提出子午穀奇謀的時候,他知道就算魏國損失了整個關中地區,蜀國佔領了長安。短期之內也是滅不了魏國的,反觀那10萬大軍是蜀國的命脈所在,一旦有事,蜀國必定亡國。

隆中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北伐的前提是荊州還在,荊州都沒了北伐根本不會成功,別說諸葛亮6次,就算60次,他也知道不會成功,荊州丟了之後,北伐的唯一目的就是團結益州和荊州勢力,把內部衝突轉向外部,這個辦法即使在現代也常用,可以看看老美,他們用的很熟練。美帝在二戰以後,所以的侵略戰爭都是失敗結束,但是還是一次次在對外擴張。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