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敢丟掉,咱山西方言!

山西 87℃ 0
摘要:研究山西文化,不可不研究山西方言。那時,中華方言大花園中,將會失去一個極為珍貴的品種。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韻律感。對照許多北方方言看,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而文言是溝通現代人和古代人的橋樑和紐帶,是高雅的語言!現時漢語各方言區中,只有山西方言、江浙方言中含有大量入聲字。今天,我們對山西方言與古文字、古語音的對應關係,對山西方言中的古文化含量,認識還很膚淺。

山西方言與山西文化密不可分。研究山西文化,不可不研究山西方言。

但是現在的孩子已很少說當地話,尤其太原孩子。60後人群,已成了太原話最後的活化石。按現時太原話衰退速度,60後人群消失後,太原話也就壽終正寢了。那時,中華方言大花園中,將會失去一個極為珍貴的品種。

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韻律感。對照許多北方方言看,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而文言是溝通現代人和古代人的橋樑和紐帶,是高雅的語言!山西方言含有大量入聲字,儲存了許多遠古的文化資訊。

現時漢語各方言區中,只有山西方言、江浙方言中含有大量入聲字。應該說明的是,語言學的晉語區中不包括晋南27個縣(市、區)及廣靈縣,因為它們的方言中沒有入聲字。

今天,我們對山西方言與古文字、古語音的對應關係,對山西方言中的古文化含量,認識還很膚淺。時代在變化,語言在變化,方言也在變化。而正是由於山西山川阻隔,地域封閉,經濟自給自足,語言的變化相對較慢。囙此,山西方言中保留古語音較多,古文化的含量較高,這是語言學界公認的事實。可以說,現在太原人、晋中人說的方言就是當時唐朝人說的話,甚至是更久遠的祖先說的話。

01

山西方言中的古音

彭真衕誌的家鄉,曲沃縣垤(dié)上村,今已屬侯馬市。垤就是個古音。還是一個古字,咥(dié),吃的意思。這個字,可能除了山西人在用,別的地方人已經不用了。晋中、太原方言中常用這個字。如,今天咥了一碗拉麵,咥了個過油肉。咥字本意是吃,長期使用中產生延伸變異。還有“咥便宜”的說法。如某公買了2斤豆腐,順手拿了根葱,回來告老婆說“咥了個便宜”。

02

山西方言與古詩詞

山西歷史上出過許多大詩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渙、王維等。當時這些唐代詩人肯定不會說當今的普通話,用普通話去朗讀唐代山西詩人的作品,許多韻味出不來。有時心裡不免嘀咕:白居易的詩不押韻呀!但又不敢說,怕人家笑話自己沒文化,白居易是歷代公認的大詩人嘛!

實際上,這些唐代大詩人當時說的都是山西話,山西方言。尤其是晋中、太原一帶方言中含入聲字較多,詩詞中許多是用入聲字作韻腳的。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用普通話讀和用太原話讀,韻味是完全不同的。

入聲字確實很獨特,很奇特。它的特點是發音短促、有力,尾聲似乎被吃掉了,像爆炒豆子叭叭作響。而普通話尾音較長。如山西話:警察局、一桌飯、殺割啦、改革開放。語言學界專家曾多次去晋中考察,讓一些中小學老師用方言讀白居易、王維等人的詩,入聲字使這些古詩詞大放异彩。

03

山西方言與音樂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這是世人皆知的。山西民歌由於其地域性特點鮮明,山西韻味十足,非常優美動聽,深受全國人民喜愛。如《汾河流水嘩啦啦》《人說山西好風光》《繡荷包》《五哥放羊》《親圪蛋下河洗衣裳》《唱得幸福落滿坡》《交城山》等。

山西民歌要用山西方言來唱才有味道,至少也要普通話裏夾雜山西方言,關鍵字、詞要用山西方言。用純普通話演唱,韻味全無。

北京一個歌唱家演唱《交城山》,有一句“一輩子也沒啦坐過好車馬”。山西韻味應該是“一(ye)輩子也沒(mo)啦坐過(wai)好車馬”。歌唱家唱成“一(yi)輩子也沒(mei)啦坐過那好車馬”,韻味全無,聽著不舒服。

還有一個歌唱家演唱《親圪蛋下河洗衣裳》,把“雙圪頂”跪在石頭上,改成“雙膝蓋”跪在石頭上,本意是想用全國人民都聽懂的語言推廣山西民歌,這一改,使得生動的左權民歌變得索然無味。

民歌大王石占明演繹了許多山西民歌,除左權民歌外,其他民歌也是唱得有滋有味。他滿口左權話,在京城闖蕩幾年,是略帶京腔的左權話。他的歌有味又聽得懂,在全國各地舞臺上大受歡迎。

04

山西方言與戲曲

山西是戲曲大省,劇種繁多,劇碼豐富多彩,各劇種名家輩出。各劇種之所以深受羣衆歡迎,與濃郁的地方特色分不開。

首先,劇情大多與山西有關,如《打金枝》《下河東》等等;其次,音樂曲牌是當地的音調;第三,道白用的是方言。尤其是方言的運用,使得地方戲劇妙趣橫生,大受歡迎。曾經有一段搞戲曲改革,音樂朝歌劇方向走,道白用京腔,弄得不倫不類,遺失了大批觀眾,已經引為教訓。

由於看過一些北路梆子的資料,以此為例,說明方言與戲曲的關係。北路梆子即雁劇,以晋北方言為基礎,吸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精華所在。山西的地方戲曲大都是用方言區來命名的劇種,如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正是體現了方言與地方戲之間的密切關係。

1、詞彙方面

從北路梆子唱詞和道白中,可以看到大量晋北方言詞彙。如名詞:在《舁(yú)橋》劇中的“山窩”(山裡面)、“光景”(日子)、“蓧面山藥”“蓧面推窩窩”“凉拌山藥絲絲”“骨拐”“旱船”。

在《血手印》劇中的“這邊廂”“那邊廂”。如動詞、形容詞:在《三堂會審》劇中,“打量我命難保全”(打量:估計、約摸);《醉陳橋》中“手扳著垛口往下瞧”(扳著:壓著、按著),“帥字旗不住空中飄”(不住:不停地);《天劍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窮毛”(褪褪窮毛:即脫貧致富);《舁橋》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楣)。這些方言詞語在劇中的運用,叫人聽來親切自然,貼近人民生活。

2、疊音詞的運用

山西方言尤其是太原方言中疊音詞較多。如冰糖蛋蛋、花生豆豆、電線杆杆、花襖襖、板凳凳。

《舁橋》中的“陰沉沉”“血淋淋”“嘩啦啦”“霧茫茫”;《訪白袍》中的“清風飄飄,細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壓壓”;《血手印》中的“悲風呼呼響,胡天叫地兩茫茫”。這些疊音唱詞在劇中起到了烘托氣氛、渲染場景的作用,給人生動形象的感覺。

3、諺語、俗語的運用

北路梆子的道白、唱腔,不僅大量運用方言土語,還用了方言中的俗語、諺語。《舁橋》中的“餓得前心貼後背”“好你老婆子,和老鹹菜一樣——黑心”新增了幽默、詼諧的藝術效果;“這老婆子不够數——一定是個二百五”用順口溜來刻畫人物,更加生動。

我省各劇種在運用方言中大致如此,囙此也緊緊吸引當地羣衆,使之流傳久遠。方言是地方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方言就沒有地方戲。山西電視臺《走進大戲臺》多年來一直雄踞各欄目收視率榜首,非常說明問題。

05

妙趣橫生的山西方言

山西方言充滿了幽默感,說起來使人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準確。以前人們打煤糕時要去煤場買煤,常聽人們說:“有面子的沒面子,沒面子的盡面子”,譏諷走後門、拉關係。

閻錫山搞“三自傳訓”時說的一句話:“沒有關係找關係,找下關係沒關係。”意思是要說你不是共產黨,就找關係來證明,找來證人就沒事,找不來就按共產黨處置。這種一語雙關的表達使人一聽就明白,記憶深刻。

山西方言中對“二”的運用,簡直妙不可言,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如“二流子”“二癩子”“二百五”“二不楞”“二愣子”“二傻子”“二靚女”“二閨女”“二杆子”“二鬼子”“二五眼”“二餅子”(眼睛)、“二道販子”“不高明”“二球貨”。山西方言中“二”打頭的詞多為貶義詞,為什麼不用一、三,一定要用二,說不清。現在又有發展,如“那人不行,有點二”。過去慣用語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好馬不披雙鞍,好女不嫁二男”。

山西方言中語彙確實豐富生動。在太原地區,一個“頭”字,有三種說法:太原城裡人叫“得老”,小店一帶叫“得老蛋子”,柴村一帶叫“骷髏”。晋中一帶說的“諞打”“倒歇”就比“聊天”生動、親切的多。“溜舔”就比“拍馬屁”更為形象、生動。

類似的語彙較多,與普通話相比,山西方言更為豐富多彩。如:黑眯窪眼、球眯性眼、死眯處眼、死皮賴臉、圪出打蛋、黑操爛五、假迷三道、肉頭性腦、光眉俊眼。

06

語音辨异、鄉音難弃

說山西話十裏不同音,確實不為過。山川阻隔,封閉自足的經濟文化圈,造成了五花八門的地方口音。方言除了用文字記錄、表達外,重要是靠語音來表達意圖、交流資訊、傳遞感情。

在山西方言眾多的支系中,我認為最具幽默感、最具代表性的當數五臺話(包括定襄話)和平遙話了。楊安和(山西五台人,退休前任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在位時,常從電臺中聽到他的五台話音,他退休後再也聽不到這親切的語音了。五台定襄話的基本特徵是把所有發ang的音,統統發為an,這就是打開五台定襄話秘密的鑰匙。如鋼(gan)鐵公司、陽(yan)光(guan)燦爛。

而平遙話的特點是把an的音發為ang。如平遙人說展覽(zhang lang)。而與平遙相鄰的介休,又是把發ang的音發為an。有一句笑話,介休人說,張(zhan)部長(zhan),我(e)上(shan)了你的當(dan)了。剛調來的張部長聽罷,氣得暈過去。人家聽成“張部長,我騸了你的蛋了!”

07

山西方言與移民的關係

幾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域人群,幾乎操著相同的方言,可能是移民帶來的語言現象。比如長治方言區、黎城方言區,人們說肉為(yòu),說人為(yin)。這與遼東方言、膠東方言是一致的。究竟誰是源、誰是流,尚不清楚。

但推測,山西為中原腹地,遼東、膠東較為偏遠,山西應為源,遼東、膠東應為流。運城許多地方說街(jie)為(gāi),趕集為“趕街(gāi)”。這與雲、貴、川、湘、鄂的方言是一樣的。運城一帶在漢唐時是京畿之地,出去做官、經商的人多,把當地語言帶出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當時雲、貴、川一帶尚屬蠻夷之地。源流關係應該是清楚的。

山西境內古交、婁煩、靜樂與沁源的口音有著驚人的一致,以至於經常錯把靜樂人當成沁源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大跨度的方言相近現象,尚待專家考察論證。

(作者系原山西省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

來源:品味山西生活

原標題:山西方言與山西文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