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南安人用閩南話和宋太宗談了3天,被贊為“奇士”……

福建 96℃ 0
摘要:劉昌言,字禹謨,南安人,生於後晋天福七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劉昌言科舉落第,天福八年再試,高中榜眼。宋太宗愛其才,賜金紫印袍,錢五十萬,留朝賜對,贊劉昌言“卿忠孝兩全,東南一奇士也”。北宋咸平二年去世,享年58歲,追贈工部尚書,葬於南安楓林山。泉州西街臺魁巷,舊稱“奇士巷”,巷內原有一“奇士坊”,為彰錶劉昌言而建。宋太宗很是受用,兩人相見恨晚,用閩南話和河南話密切交談了3天。

人物:劉昌言

劉昌言,字禹謨,南安人,生於後晋天福七年(西元942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西元980年),劉昌言科舉落第,天福八年(西元983年)再試,高中榜眼。宋太宗愛其才,賜金紫印袍,錢五十萬,留朝賜對,贊劉昌言“卿忠孝兩全,東南一奇士也”。北宋咸平二年(西元999年)去世,享年58歲,追贈工部尚書,葬於南安楓林山。

遺跡臺魁巷

泉州西街臺魁巷,舊稱“奇士巷”,巷內原有一“奇士坊”,為彰錶劉昌言而建。劉昌言曾建宅第於泉州府城內,坊裏人以“忠孝”為其所居街坊命名,並建“奇士坊”於其第宅之前,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未能留存下來。明代泉州狀元莊際昌為該巷奇仕宮題“雁塔鐘靈”的匾額,希望泉州出更多的宰相(臺)和狀元(魁),囙此後來改名“臺魁巷”。

東南一奇士諫言兩相安

李楊瑜

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承載了千年的文化積澱,深藏燦若繁星的歷史名人故事。

“惟有夜來蝴蝶夢,翩翩飛入刺桐花。”這是北宋年間劉昌言應試落第後,在异地寫下思鄉的詩。多少個夜晚,劉昌言在夢中化蝶,飛入家鄉泉州環城的刺桐花中。似乎只有家鄉才能慰藉其失落的心靈,才能讓他重拾夢想,看到新的曙光。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終以高中榜眼證明了自己。然人生坎坷,被宋太宗贊為“東南一奇士”的劉昌言,其仕途猶如刺桐花開一樣燦爛,但跌宕起伏。今人有幸重走泉州古街巷,尋訪他的傳奇故事。

古城追昔

早在六世紀的南朝,泉州就已經是中國與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留從效初建泉州城時,環城遍植刺桐樹,刺桐花開紅似火,寓意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泉州也囙此獲得刺桐城雅稱。

位於古城覈心區域的西街不算長,從街頭到街尾大約三公里,這裡頭藏有30多條古巷,縱橫交錯將西街與古城緊緊地串聯起來。“蒼官影裏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發達,中外商人、官員往來密切,在巷子裡頭就有專門為過往官員、信使住宿及更換馬匹的舊館驛。

臺魁巷與開元寺中的東西塔遙相呼應。

踏上石板路,步伐與石頭摩擦的聲響,仿佛還能聽見馬蹄聲,“嗒嗒嗒”地在古巷回蕩;又好似晃過明代禦史汪旦、戶部侍郎莊國禎、清代翰林院編修龔維琳、刑部主事王海文、清末狀元吳魯匆匆走過的身影。

古韻悠悠,故事濃縮在牌坊裏,牌坊矗立在大街小巷中。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泉州古城踏勘》記載,泉州西街僅直街就有31座牌坊,另外北側4座,南側7座,而沿街兩側的巷子裏也曾牌坊林立。

沿著古巷探幽尋寶,往西街開元寺東邊走去,直至大寺後路口時,一棵蜿蜒伸展的老樹橫在臺魁巷中,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拱門,給小巷增添了些許神秘感。

臺魁巷內,一棵古樹蜿蜒伸展,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拱門。

從台魁巷1號走到44號,不過數分鐘,巷內依然保留了不少與歷史有關的遺跡,如“保和堂”老鋪、古色古香的粘氏古厝、緊鎖大殿的奇士媽宮以及過路亭等。但“忠孝坊”“奇士坊”這兩座彰錶劉昌言的牌坊已蕩然無存。

小巷幽深,與劉昌言相關的遺跡已蕩然無存。

駐足在臺魁巷巷口,流連在劉昌言府邸遺址處,沿著時光的河床將思緒掏空,追隨著開元寺的晨鐘暮鼓,遙想古城往昔,回顧劉昌言的一生。

力勸歸宋

後晉天福七年(西元942年),劉昌言生於南安,從小專心好學的他,7歲便能撰寫文章。雖長相一般,但聰穎博學,文章詞句優美,詩文也寫得漂亮。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佔據泉州時,欣賞劉昌言才華,徵召其為功曹參軍,首長文書奏章。

劉昌言留有文集30卷,在這些詩句中,他的才學盡顯。“遺跡清源興國建,泉南到處少林風。”在劉昌言的筆下,可見這座三興三廢的寺廟文化積澱深厚,千百年來在泉州民間滲透傳播,也為後人研究提供可靠的歷史資料。詩才橫溢的劉昌言還與其弟劉昌齡創辦了青陽詩社。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一首《上呂相公》,劉昌言不僅寫出了普天下萬千士子的夢想,也成了激勵士子寒窗苦讀、求取功名的千古名句。在《增廣賢文》《琵琶記》《警世通言》等多種古籍中有記錄或引用。

建隆元年(西元960年),宋太祖“陳橋兵變”建立宋王朝,當時五代十國戰亂局面仍未結束,劉昌言力勸陳洪進歸宋。眼看著宋太祖統一局勢已定,陳洪進的內心忐忑不安,他採納了劉昌言的意見,讓昌言陪其兒子陳文顯入京朝見宋太祖,乘機打探情况。劉昌言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並得到宋太祖的親自接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西元978年),陳洪進在開封一待就是一年,宋太宗絲毫沒有讓他回去的意思。而吳越王錢俶也在開封,陳洪進明白,他倆是時候割讓政權了。劉昌言挑破了這層窗戶紙:大宋平定了南唐,南方只剩下我們與吳越。宋朝不會就此甘休,僅憑我們的力量根本無法抗衡,與其等他們來興兵討伐,落個國破家亡的下場,倒不如主動獻出土地,還能謀個官職,保全自己與百姓性命。

面對殘酷的現實,陳洪進不得已上錶獻出所管轄的漳泉二州。陳洪進、錢俶相繼向宋朝納土歸地,避免了戰亂,大宋也就穩定了朝局和政局,還穩住了橫行天下的武將們,百姓們免遭生靈塗炭。

太平興國五年(西元980年),劉昌言參加科舉落第,宋太宗早年惜才,授其歸德軍掌書記。太平興國八年(西元983年)劉昌言再試,高中榜眼,起初只被授予了一個小小的判官職務,後來得到宰相趙普的賞識,被極力推薦給宋太宗。

北宋淳化元年(西元990年),趙普因為病重,但仍留守西京、河南尹,他上錶保舉劉昌言為通判,將政務委託給他處理。淳化三年(西元992年),趙普臨終前託付劉昌言幫忙料理後事,劉昌言感念趙普的伯樂之恩,為其打理了一切身後事務。這一切宋太宗都看在眼裡,他認為劉昌言忠於舉薦自己的人,讚賞有加,曰“卿忠孝兩全,東南一奇士也”。授其為起居郎,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舉止、飲食起居,並賜金紫印袍、錢五十萬。

劉昌言才思敏捷、口若懸河,又能揣摩宋太宗的心思,善於投其所好。宋太宗很是受用,兩人相見恨晚,用閩南話和河南話密切交談了3天。後來,太宗說:劉昌言雖長得不怎麼樣,若以貌取人那可就失去一個人才。自此,劉昌言官運亨通,短短兩個月內由工部郎中升至樞密直學士,與錢若水同知審官院,後又昇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方言奇遇

屢受重用的劉昌言,麻煩事也隨之而來。朝中文武大臣,眼見他備受寵愛,很不服氣,開始費盡心思地找他的軟肋群起攻之。

在《宋史》中,用“頗獠”一詞形容泉州人的口音,歧視之意毫不掩飾。有的人就拿劉昌言那一口濃厚的“地瓜腔”說事。一個從南方濱海蠻荒之地遠到京城的人,既無顯赫軍功也無特大政績,連官話都說不清,為何能獲得寵倖。更有甚者說他為官十餘載不但沒能將母親、妻子接到身邊侍奉贍養,還在外邊迎娶妾室,有違道德倫常。

劉昌言任起居郎時,太宗曾說:昌言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字不得。此次,面對種種諫言,宋太宗卻霸氣回應:劉昌言的泉州話只有我能聽得懂。此外,宋太宗還特地下了一道指令,將劉昌言母親及妻子接到京城,由家鄉所在的州供給錢財備辦行裝,所經各縣提供食物。又下詔告誡文武官員,都要迎候接待劉昌言的父母,有敢於違背者,由禦史台檢舉上報。

這一系列操作讓大臣們更為不滿。《宋史·張洎傳》記載,大理評事、饒州通判董儼就抓住了劉昌言的痛處,造謠宋太宗將要重用張洎和錢若水,取代劉昌言的“參掌機務”。

錢若水治兵能力非凡,宋太宗尤為看重。一時間,劉昌言心理負擔更重,害怕被別人陷害奪權,處處小心。果然,不久後,劉昌言還是因為佞臣趙贊出事了。

當時,宋太宗誅殺了權極一時的趙贊,而劉昌言偏偏曾與此人交好,趙贊在河南為官還是劉昌言保舉。當太宗問起,劉昌言心生不安,急忙俯地謝罪,雖然宋太宗作罷不追究,但卻心生嫌隙厭惡他。

此後君臣隔閡漸深,劉昌言的官運開始不順,不久赴襄州任知州。把劉昌言攆走之後,宋太宗有一次早朝,竟問起左右手:劉昌言哭了沒?著實讓人哭笑不得。

北宋至道二年(西元996年),劉昌言調任荊南府知府。直到宋真宗即位,劉昌言才再拜為工部侍郎。北宋咸平二年(西元999年),58歲的劉昌言去世,追贈工部尚書。葬於南安楓林山,墓葬至今無處可尋。

記者:李楊瑜李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