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校史館中陳列的校辦公樓門牌號碼
○“老北門”承載著科大南遷合肥這一段厚重的歷史記憶
在中國科大校史館裏有一塊50多年前校辦公樓的門牌,門牌號碼所在地是如今的包河區。包河,是科大在合肥發展壯大的起源地,在孕育著合肥“創新之火”的同時,也開啟了“創新包河”的逐夢飛馳。
故事要從半個世紀前說起:51年前,科大南遷至合肥,開啟“二次創業”,為合肥埋下了一顆“創新火種”。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一城一校”休戚與共的情緣成為佳話,合肥打造“創新高地”有了源源動力。
作為孕育出“創新火種”的城區,包河始終奔跑在創新之路上,科技與人文在這裡相遇相融,都市發展彰顯活力與魅力。
半個世紀前
種下合肥的“創新之火”
在中國科大校史館裏,有一個展廳專門介紹了51年前科大南遷重建的這段歷史,牆面上陳列著一幅幅黑白的老照片,是當年中國科大南遷合肥的真實記載。
中國科大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1970年1月,科大輾轉遷至合肥,在原合肥師範學校校址辦學。
在眾多展品中,有一塊藍色門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寫著“大寨路24號五十幢”,這是1970年代的校辦公樓門牌號碼。
“大寨路”就是現在的“金寨路”,位於包河區,也是如今中國科大東校區的所在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瀕臨解體的困境下,科大在這裡“二次創業”,艱難重建,逆境圖存。如今,科大在科學領域頻頻亮劍,朝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穩步邁進。學校面積和規劃不斷擴大,除東校區之外,陸續建有西校區、中校區和高新校區等多個校區。
今日,原合肥師範學校的校門依然保留,成為科大人熟知的“老北門”,它承載著科大南遷合肥這一段厚重的歷史記憶,包河也成為合肥科技創新“最初的地方”,“一城一校”情緣在此締結,成為佳話。
視“創新”如生命
高品質發展够“硬核”
當年孕育出合肥“創新之火”的包河,早已將“創新”二字視為生命,科技創新成為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强力“火車頭”。
攤開包河大地的版圖,科創因數熠熠生輝——
巢湖之畔,安徽創新館點燃創新引擎;塘西河邊,無人駕駛帶你穿越未來;包河經開區,北科天繪、博清科技、巨一自動化等科創公司如明珠閃耀;濱湖卓越城,合杭夢想小鎮以創新之名牽手長三角;濱湖科學城覈心區、國際科學交流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所在地……
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創新資源,包河的科技成果轉化跑出了“加速度”,創新發展有了“硬核力量”。
“十三五”資料顯示,包河區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城區排名第31比特,位居長三角20比特,全省第1比特,是全市唯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市首個“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區)工程示範區”。全區億元以上項目中,科技類項目占比達到49%。
創新包河,潛力無限。
“十四五”期間,包河區將强力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瞄準智慧網聯汽車、創意文化、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以及5G移動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持續提昇科技核心競爭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
人文與科技“相遇”
城區迸發新活力
包河是一座充滿創新活力的科技之區,也是一座文化底蘊濃厚的人文之城。
2020年10月,以“創意文化引領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第十四届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在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行。包河展區以“千年包河科創新城”為主題精彩亮相,諸多包河文創名企、名館、名地閃亮登場,AR、VR、數位影音、裸眼3D、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如果說“科技”是充滿了現代氣息,那麼“人文”則是一種歷史底蘊。兩者的“美麗邂逅”,激情碰撞出“文化+科技”之美,讓城區迎來了發展新機。
作為安徽省創意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合肥基地的覈心,包河區出臺了《包河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區文化產業已形成“一軸(馬鞍山路—包河大道軸線)、兩核(原省廣電中心和濱湖卓越城)、三圈(包公文化產業區、數位多媒體產業區、濱湖文化產業區)、四片(包公園、罍街、淝河數位文創小鎮、國家森林公園文旅融合區)”的空間平臺發展格局。2019年,包河區獲省政府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考核優秀,全力構築文創產業新高地。
創新之地,人文之城。
在這個城湖交匯的地方,科技“硬核力”與人文“軟實力”相融相促,智庫與產業共生,這座“和美之城”宜居宜業,正彰顯出欣欣向榮之勢。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蔣瑜香
【來源:合肥報業全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評論留言